论市场条件下民俗艺术保护

时间:2022-11-26 11:23:00

论市场条件下民俗艺术保护

论文提要:保护和传承民俗艺术与民俗艺术品的产业化开发可以走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是保护要依靠政府扶持。政府主要从政策把握、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保护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开发要依靠科学经营。民俗艺术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掘出自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它具体表现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或是以语言行为表现,或是以文学艺术表现,更多的是相互渗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民间美术与不同的民俗结合着,所以也直接称作“民俗艺术”。作为文化现象,民俗艺术出自劳动者之手,也服务于劳动者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网络和文化圈,它给专业艺术输送养料,提供形式。所以,有人说民俗艺术是专业艺术的原料库,有的称它为“艺术之根”,有的称它为“文化的摇篮”。从民俗艺术诱人的魅力上,不仅能够窥见人民的审美心态,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譬如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生活态度、美好的理想追求,以及除恶扬善、辟邪扶正、和合圆满、吉祥如意,在艺术上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组成了民俗文化的主旋律,具有极高的价值。它的过去,凝结成难以数计的艺术遗产;它的现在,依然应该以原创的生命力向前发展。

一、错位的市场现状

最近有资料披露,某地区举办民俗文化节,节日期间,这个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以弘扬民俗艺术为由头,大打文化牌。但有来自外地的游客在参加完文化节后却发誓再也不来了,因为他在节会上花了上百元买的几个做工精致的香包,回家后被内行人告知这些香包都是机器生产的,在本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买得到。还有,河南浚县的民间泥玩具(俗称“泥狗狗”,是一种用锅灰涂底的黑色泥塑,颇有地方特色。),被冠名为“十二生肖”在中国美术馆大厅内展销,笔者就曾购藏,所购的这种做工精致、每只物品背后都钤有印章的泥玩具与过去那种手工制作,用红、绿色勾画眉目,最后用蛋清罩上一层光的造型古拙、做工粗犷的“泥狗狗”相去甚远。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民俗艺术保护、传承和市场发展的一种矛盾。一件民俗艺术品,往往蕴涵着劳动者的原创精神,饱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民族特有的艺术价值。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深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渐趋消亡,为振兴民俗民间文化,一些地方走民俗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各种文化节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民间艺人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这为民俗艺术的发展延续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手段对这些艺术品的不断“改进”,许多民俗艺术被扭曲破坏,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变了味。这使人们产生了忧虑,走向市场的民间艺术品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底蕴,单靠市场能真正拯救民俗文化吗?

从保护和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不过,如果一件民俗艺术品还像过去那样由民俗艺人手工制作,则难以大批量生产,其价格也难为普通百姓所接受,为降低成本,满足市场供求,所以,现代人使用了机器和模具进行大批量生产,民俗艺术品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态势。面对如此众多的民俗艺术品走向市场,人们议论“现在的许多剪纸不是用剪刀剪出来的,而是用模子刻出来的,成了刻纸;一些雕刻作品也不是雕出来的,而是用模板压出来的。”市场需求量大,采用机器生产,这是时代特征,但不容否定的是,最具价值的仍然是手工制作的产品。虽然机器生产的可能更加精致和快捷,但却都是一个模式,手工制作的最大特点是每件都各有特色,这其中凝聚了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

一家皮影工艺馆的经理深有感触地说,皮影是他家的祖传手工艺,建立公司以来,他还是始终坚持手工制作,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品质和价格,而“走工厂化生产可能会让这门手艺失传”。

民俗艺术结合着民俗劳动,成为最富感染力的乡土艺术,是人心向往的东西,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所起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现在,一些地区在开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意在起到保护本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对弘扬、继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究其原因,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发展经济,而本应作为核心的文化被边缘化了,文化的保护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这种经济与文化的错位,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民俗艺术的保护和经济开发应该有新的认识,要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保护和传承民俗艺术与民俗艺术品的产业化开发可以走两种不同的道路,在实践中要各有侧重,区别对待。

(一)保护要依靠政府扶持。凝聚着我国民族文化精华的民俗艺术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人类文化作出的贡献。抢救、保护并传承民间传统艺术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民俗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是政策上的支持。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为民俗文化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二是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要依靠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职能性的参与,开展对于民俗艺术的普查、整理、分类、集成工作,健全档案资料,将相关的图像、文字、声像、实物等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以作长期保存。特别是对一些濒临灭绝的民俗艺术要进行抢救性的挖掘整理。三是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如创建民俗文化村,或采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将民俗艺术样式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进行整体性的“活”的保护,对有代表性的民俗艺术要建立师徒式的艺术作坊,或举办培训班,言传口授,确保后继有人。也可将民俗艺术编入乡土教材,选择一些重点中小学校作为民俗艺术传承和保护的活动基地。

(二)开发要依靠科学经营。民俗艺术的生长沃土在社会,服务对象也在社会。依靠市场生存和开发是必然的选择。其实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与发展经济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处理妥当,则更能进一步显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开发民俗艺术产品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民俗艺术的经济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截然分开,如果不注重它的艺术性,或者失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其经济价值也难以提高,即使一时见效,也难以持久。换句话说,民俗艺术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能丢掉其本质的东西,否则,其原本所承载的内容必然丢失,这不仅会对传统艺术造成损害,最终也影响到基于某类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市场空间。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一下艺术市场,就可发现一个趋势,那些古朴、厚重、粗犷的民间艺术品反而特别受欢迎,这实际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鉴赏的一种“返朴归真”的情结。所以,具有精湛手艺的人占领的是高端市场,这种趋势说明市场具有“大浪淘沙”的功能,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现代工业化产品无论如何无法代替民俗艺术品的丰富多彩和乡土气息,也无法包容民俗艺术所抒发出来的情与美,只有科学经营,充分发掘民俗艺术品的文化内涵,民俗艺术在市场中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