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研

时间:2022-04-29 10:40:00

剖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研

摘要:本文以南京地区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现状。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高,与主流政治价值观也比较接近,其政治参与意识也很强烈。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价值观方面表现出与主流政治文化背道而驰的观念,参与意识也相对薄弱。研究表明,大学生们上网的频率与其政治社会化现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必须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在新的环境下能够良性发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网络;政治认知;政治参与

前言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和普及,社会政治生活与这一新兴的“第四媒体”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了。因而,跟网络接触日益密切的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化问题,便毋庸置疑地成了学术界不断关注的热门话题。从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术界对目前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现状持两种不同观点。部分学者持乐观、积极态度,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保持着积极、健康、稳定的态势;还有部分学者则持悲观、消极态度,他们认为目前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社会化呈现出了政治冷漠、消极政治参与的迹象,其中还有学者归因于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针对理论界的这一争执,本研究立足实证调研,以期获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的一手资料,从而更合理更科学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群体政治社会化之真实情况。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合理规范和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以健康、积极、稳定的态势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参与意识等都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同时可以为相关部门和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和依据。

一、文献回顾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视野的。尽管对其内涵的界定还存在多方面的分歧,但无论是戴维.伊斯顿、格林斯泰因、兰顿都倾向于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1]。从这个定义出发,所谓政治社会化其实包含着政治系统主客体之间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系统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2]政治系统通过各种途径,将系统的主导政治意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扩散和传播,以使其成员接受某种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

在我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们开始自主研究政治社会化,其中也不乏对青年思想状况的分析,并由此展开了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中规范、软化、政治社会化障碍、变化特征和导向方法的全面探析。[3]国内学者们也多数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学习政治知识、确立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掌握政治技能、充当政治角色四个方面[4][5][6][7]。另外,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功能和方法等方面,学者们也作了部分研究。[8]也有学者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了阐释,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政治态度、理想信念等方面采用已确立的政治标准来衡量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达到内化并和社会保持统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自己的政治行为方式[9]。另外,近年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兴起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之间的联系正逐步被学者们所重视。[10][11][12]学者们对目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表示积极乐观的,也有消极的。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青年学生在政治历史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变革。而当代大学生又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体现和影响着时代的脉搏。为此,本文重点是通过对南京几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掌握现阶段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取证,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属于背景资料的调查,包括个人的性别、年龄、学校以及使用网络的情况;后一部分则是对政治社会化现状的测量。

本研究主要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13]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定义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政治态度、行为规范等方面采用已确立的政治标准来衡量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达到内化并和社会保持统一,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自己的政治行为方式。在测量中将政治社会化现状分为政治知识、政治价值取向、政治参与倾向三部分。

政治知识方面,主要测量受试者对中外政治体制和时事的了解程度。共10道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具体题目设置为我国政治体制(见附录中B1-B4)、我国时事(B5-B8)、国际时事(B9-B10)。

政治价值取向方面,主要考察受试者对当局及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包括国家认同(C1-C4)、政治体制认同(C5-C8)、政策认同(C9-C11)、政治理性(C12-C15)。该部分共15个题,测试时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非常同意”5个维度,按1~5的顺序记分(其中第8、12、13、14题则按相反方向记分),得分越高政治价值观就越倾向于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政治参与倾向方面,主要考察受试者对政治参与的态度(D1-D5)、对参与途径的了解程度和选择(D6-D7)。

(二)资料收集

本文是以南京地区四所高校的12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完成的。这四所高校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余两所为地方所属重点院校。为确保问卷资料的准确性,笔者在样本抽取上充分考虑了生源层次、专业性质以及性别比例等因素。总共发放130份问卷,对回收的问卷作了严格审核,剔除了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为95.4%。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均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部分表格结合Excel绘制而成。

三、研究与分析

(一)政治社会化现状分析

1.政治常识

经测量,受试者在政治知识方面平均得分为7.2分,即平均答对了近3/4的题。其中对国内外时事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比较高,高达78%;对政治体制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67%。大致可认为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当然,这与大学生良好的教育水平不无关系。同时也确实反应了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关心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政治常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很全面和及时的。了解政治常识,是形成自身政治价值以及政治参与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首要前提。对政治常识高水平的掌握,反应了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并不冷漠,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并未减退。

2.政治价值

在政治认知取向方面,平均得分为59分(总分75分),转换为百分制为78.7分,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政治思想与政府倡导的主流思想相去不远。

当然在政治认知取向的各小项中,得分还是有差别的(见表1)。按百分制来算,国家认同程度为83.9分,政治体制认同的得分最高,达到了94分。可见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着不容置疑的地位,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都很高,国家民族荣誉感很强,正如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在一份报告中所指出:“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对保持我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14]结合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理念。84.3%的受试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便国家存在让自己感觉不满,甚至是失望的现象,依然爱国的”占了72.5%,在台湾问题上,92.0%的受试者表示,如果和平统一的可能丧失,国家可以并必要采取非和平手段包括武力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表1政治价值取向认同分布

国家认同体制认同政策认同政治理性

样本有效总量124124124124

平均值16.782318.306511.008112.9435

标准差.209141.78951.17906.15118

方差5.4243.0923.9762.834

极差9.0012.008.007.00

最小值11.0010.007.0010.00

最大值20.0022.0015.0017.00

与此相反,政治理性的得分只有64.7分。其中在讨论到我国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态度和政策时,结果显示,选择很不满意的有13.5%,选择不满意的高达34.1%,只有22.8%的人选择了满意和很满意。在抵制日货问题上,也有23.4%的人选择了同意和非常同意。从这一点首先可以看出,不管是否出于爱国主义理念,大学生群体对某些政治现象的评判显得有失政治理性,或者说有很多学生把外交尤其是对日外交简单化,感情用事严重。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言多于行、思考多于实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