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韩国企业营销的研究

时间:2022-11-14 03:50:30

基于对韩国企业营销的研究

一、引言

韩国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邻邦,依据地缘优势,一直与我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第三大市场,且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最近在中国比较成功的韩国企业或产品包括乐天制果、奥利奥和三星电子等。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营销战略进行体系化探索,从而找到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取得营销成功的方法和途径。然而,目前为止,中、韩两国学者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案例分析和非学术性调查报告的层面上,且大多以先进企业的情况为依据,缺乏关于韩国企业整体实际情况和特点的综合分析。因此,本研究以在中国市场开展营销活动的韩国企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试图通过调查,把握韩国企业中国本土营销战略的主要类型,并对各个类型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最适合于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类型及其具体特征。

二、理论背景

目前为止,许多学者已经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与企业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认为营销战略对于企业经营成果具有影响作用。[1]那么,这样的战略—成果关系在国际营销中的作用又如何呢?国际营销中的战略—成果关系主要体现在出口营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与出口营销的成功相关联的各因子的开发上,这些因子主要包括企业对于出口的态度、企业或产业特性、产品与市场关系等,并且发现市场因子对于出口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另外,Samiee和Roth(1992)的研究结果发现,市场营销方案的标准化程度对于企业营销成果的影响微乎其微。[2]韩国学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大致相同,先通过因子分析导出营销战略各因子,然后再分析各因子对企业营销成果的影响作用。李昌镐(1994)以在日本市场上进行出口活动的韩国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控制渠道、广告和销售促进为主的“营销差别化企业”能够在日本市场上取得更多的营销成果。[3]韩宗民(1998)对于在中国市场取得营销成功的6个韩国企业的研究表明,中高端的产品定位、标准化的营销战略以及韩国的原产地形象对于韩企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4]本文以述研究成果中导出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各战略变数和营销因子为基础,试图进行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总结出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各个营销战略类型。其次,比较各类型企业群的营销成果,并揭示产生营销成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模型与方法

(一)研究模型

如上文所述,本研究首先要调查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并划分各战略类型。然后,比较各类型的企业营销成果。最后,以此为依据,分析产生营销成果差异的原因,找到最适合于中国市场的韩企营销战略类型。本研究以先行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首先根据营销组合的相关变数进行因子分析,再利用导出的因子变量进行群集分析,从而得到各主要战略类型及企业群。本研究考虑的变数包括:产品因子[5][6]、价格因子[7]、标准化-本土化因子[8]、4Ps依存度因子[9][10]和本土生产程度因子五种。因此,本研究不仅考虑到了出口营销战略的问题,对于是否进行本土生产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具体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各变数的研究定义

产品因子主要包括产品的品质水准、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三个变数。价格因子按照从成本中心定价(1)至市场中心定价(7)的不同程度,分为7度。大体来讲,采用消极的营销战略的企业大多倾向于成本中心定价,采用积极的营销战略的企业大多倾向于市场中心定价。标准化-本土化程度因子,对于韩国企业而言,主要是依据4Ps中的产品和销售促进进行评价的。价格的标准化-本土化程度在上述价格因子中能够得到反映。渠道方面,由于韩国企业大多都使用本土化策略,因此也不必考究。所以,本研究依据CavusgilZou开发的尺度,对产品和销售促进的标准化(7)-本土化(1)程度进行了7度设置。4Ps依存度因子依据Namiki(1987)的研究成果,分别针对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四个因素采取7度差异测定的方法,差异设定为“非常重要”(7)至“一点不重要”(1)。[11]本土生产程度因子按照本土生产比率进行测定。笔者认为特定产业和单纯出口的企业本土生产的比率固然不高,但采用积极的营销战略的企业其本土生产的比率应当较高。本研究使用本土制造、本土包装和本土促销对本土生产程度因子进行把握。营销成果首先依据先行成果中常用的销售增长率和盈利率进行测定。同时,本论文依据Cavusgil和Zou(1994)的主张,也引入了市场占有率作为营销成果的测定标准。最后,本研究将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果也包含在了营销成果的测定标准之列。

(三)研究方法

研究标本: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产品或服务营销,且公司本部设在首尔的韩国企业。资料收集:本研究以对中国市场有出口业务的200个首尔本地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调查总共收集问卷98份,除去应答不全和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后,应用于统计分析的问卷共86份。研究标本的主要特征如下:企业类型:生产企业59个,消费服务企业27个从业员规模:平均4804人平均出口规模:2.4亿美元/年中国市场占有率:不足1%的企业占30%,2%~5%的企业占41%本土生产比率:平均11.3%出口地域:广东省21个,上海21个,北京、天津19个,其他25个最大竞争对象:中国企业39个,日本企业24个,韩国西区企业11个,其他21个应答者级别:或科长占61.0%.

四、调查结果

如上文所述,本研究首先为了缩减变数的数量,对采用的12个营销变数进行了因子分析,然后利用导出的因子变数,实施群集分析,从而得出不同营销类型的各个群集,最后利用分散分析总结出各个群集营销成果的特点,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因子分析共导出固有值大于1的因子5个,所有因子的总分散值达到了68.0%。各因子大体反映了企业间营销战略特性的差异,根据各个因子特征值的不同,笔者将因子1称为“产品力因子”(依靠产品开发与产品多样化),因子2称为“定位因子”(以高价高质定位高端市场),因子3称为“本土经营因子”(注重本土渠道开发和定价),因子4称为“韩式营销因子”(将韩国的产品营销手段移植到中国市场),因子5称为“出口战略因子”(不进行本土生产,只做出口,且对本土市场适应不足)。紧接着,利用上述5个因子进行了群集分析,群集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群Ⅰ的15家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本土经营与促销,可以称为“本土化企业”;群Ⅱ的26家企业则依存于产品的开发和多样化,同时重视高端市场的占领,可以称为“产品中心型企业”;群Ⅲ的35家企业主要在中国销售品质与价格相对较低的中间产品,可以被称为“中间市场定位企业”;群Ⅳ的10家企业,虽然产品力较差,但也能提供相对高品质和价格的产品,这可以看作是注重技术投入的结果,因此可以称之为“技术力依存型企业”,各群的具体特征如表3所示。本土化企业(群Ⅰ):本土生产的比率达到46.5%,同时注重本土化的产品开发、促销和本土渠道的开拓。因此,这些企业100%都是具有中国本土法人资格或办事处的大企业。如三星电子、LG电子等,都包含在这个群中。产品中心型企业(群Ⅱ):注重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多样化,产品品质和价格都相对较高,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可以向韩国本土或第三国移植转化。同时,该类企业的产品定价和促销都有本土化倾向,但对于促销的依存度较高而对于价格竞争力的依存度则较低。本土生产率仅为6.8%,说明该类企业中,大部分都依靠韩国的出口。因此,与本土化企业相比,规模较小,大多是中等规模的企业,如乐天制果。中间市场定位企业(群Ⅲ):所有作为调查对象的企业中,品质和价格水准最低的一类企业。产品和促销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而本土生产率很低。这些企业的规模虽不及前两个群,但一般在中国也设有销售法人或办事处,注重本土营销的努力。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是京东锅炉。技术力依存型企业(群Ⅳ):所有作为调查对象的企业中,品质和价格水准最高的一类企业。它们对产品开发和多样化,促销和渠道开发的本土化不甚关心,且依据成本中心原则进行定价。因此,这些企业的产品和促销大都标准化程度高,并且大多依靠于韩国出口。它们大多是并不发展本土生产,也不注重在中国投资建立本土机构的中小企业。为了了解上述不同类型企业群的营销成果情况,本研究进行了分散分析,企业群间的营销成果差异显著,且按统计学标准是有意义的,分散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产品中心型企业无论在整体经营成果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是所有群里面最高的。销售增长率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体现了很高的数值。其次,中间市场定位企业也表现出了良好的营销成果,盈利率最高。另外,本土化企业和技术力依存型企业的营销成果则普遍较低,特别是本土化企业的营销成果最低,作者认为其原因是本土化使得产品丧失了其竞争特色,无法确保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从而影响了该类企业的营销成果。因此,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同时,应注重产品竞争优势的保存。

五、结论

本研究以86家进军中国市场且本部设在首尔的韩国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把握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战略类型,以及战略与成果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首先,韩国企业按照其中国市场营销战略大体可以分为本土化企业、产品中心型企业、中间市场定位企业和技术力依存型企业四种。其次,在上述四种类型的企业中,产品中心型企业的营销成果最好,因为与本土化企业相比,产品中心型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这就减少了其在中国本土的投资,从而成就了良好的营销成果。这也与Namiki(1987)认为营销组合中重要度最高的是产品战略的主张不谋而合。[11]最后,中间市场定位企业也表现出了良好的营销成果,盈利率最高。这印证了韩宗民(1998)的研究结果:在中国等海外市场上,韩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中高端产品或技术层面上。[4]本研究的问卷应答者大多是在韩国本土的出口业务人员,对于中国本土营销情况的了解并不全面。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针对同类企业在中国的营销实务人员展开调查,同时注重对企业其他特性的调查,力求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找到相对应的中国市场营销战略。

本文作者:孔令明耿禧则工作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