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文化家具设计研究

时间:2022-12-21 10:12:21

铜文化家具设计研究

摘要:为更多新家具品类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进一步倡导以中国文化为原动力做面向世界的创新设计。基于品类创新的概念,以铜文化为基础,以可持续为诉求,全面分析家具创新可能性,利用黄铜为介质进行环境友好的设计实践。创造具有设计永恒性和制作不朽性的当代家具。对运用品类创新思维的设计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品类创新;家具创新;铜文化;可持续;文化自信

随着消费水平升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场竞争从“客观”消费需要转变为“主观”消费需要,这是从量到质、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的消费需要转变。市场发展阶段的变迁促进了中国家具设计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从“客观”的物质需要转变为“主观”的精神需要时,仅有好工艺和品质的家具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消费者渴求有独特基因和差异化体验的产品。“品类创新”常用于营销策略,带有浓重的商业概念,但其本身寻求突破的思维方式与市场差异化、需求细分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中国设计离不开中国市场,品类创新离不开创造市场。本文将“品类创新”概念以铜材料为媒介导入家具创新研究,分析铜文化家具的设计研究价值并进行设计实践,验证品类创新思维在家具设计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家具创新和市场消费带来更多可能性。

一、品类创新概念

(一)品类的基本概念

品类指目标顾客购买某种商品的单一利益点。每一个单一利益点都由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共同构成。商品是某品类的承载者,只有在消费者对某品类具有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购买归于该品类的商品。品类实际上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商品分类结果[1]。品类概念最初被广泛用于营销管理领域,AC尼尔森调查公司对品类的定义是“确定什么产品组成小组和类别”,这是基于市场或者销售管理角度的定义,而消费者习惯于将相似的产品进行归类,通常只能记住该类产品的代表性品牌[2]。2007年8月,里斯伙伴中国公司了《品类战略:中国企业如何创品牌》的报告,引起了中国企业的品类战略学习热潮,让品类的概念广为传播。

(二)品类创新概念

品类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在消费者角度品类往往是经由时间的积累形成较为固定的主观认知,因此品类创新核心在于寻找消费者的认知空缺,创造新的品类需求,并建立一个稳定而正面的认知过程。虽然品类创新是基于强调差异化和细分市场有意识地创造、开发出具有鲜明特征的新产品类别[3],但若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而忽略顺应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会造成无效的品类创新。

(三)品类创新概念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现在设计创新已然成为陈词滥调,企业和设计师并非缺乏创新意识,而是缺乏品类创新精神,本质更是缺乏探索精神和试错勇气。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也促进了消费趋势的变化,企业和设计师一窝蜂地卷向“中国风”“实木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传统家具工艺滥用到家具设计中,结果流于表面的哗众取宠,最终只能进入同质化的红海竞争之中。面对趋势仅仅是“紧跟潮流”,只会和许多其他追逐者一起卷进同一片浪潮,陷入同质化的怪圈,以获得短期效益而告终。而具有独特见解和观点、独特方法和手段、独特材料与工艺、独特风格和美学的新家具品类将应运而生,创造蓝海市场。家具品类按功能可分为坐卧、收纳、置物、隔断等,按空间可分为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等,按风格可分为中式、欧式、传统、当代等,按材料可分为木材、石材、金属、塑料等,其品类之繁多也代表创新方向无比丰富,充满开辟新蓝海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家具设计中形成品类创新思维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品类创新,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引导消费甚至是创造新的消费价值,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多元发展。

二、铜文化家具的品类创新价值分析

家具品类创新的核心关键在于洞察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空缺与空隙,从传统中进行突破,在已知的范围寻求未知,并且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当代化创作研究。中国的木质传统家具源远流长,在明代已经达到了巅峰,对现代实木家具设计有世界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到达无法超越的高度,木质家具可供品类创新、设计创新空间十分有限,并且非常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友好型设计创新成为趋势。2021年11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第一项重大协议,100多名世界各国领导人承诺到2030年停止并逆转毁坏森林,减少木材砍伐已是世界级话题。可持续性材料制作的新品类家具将成为未来需要。到目前为止,大量使用的家具主材仍是木材。还有什么材料既与人亲近又具有人文属性,可以带来不止是家具单品创作而是品类创新?铜,是人类发现并加以制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在人类文明历史中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成为连接人类千年历史长河的文明符号,见证了人类历史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夏朝开始,将铜与锡的配比结合产生了硬度更强的青铜,我国进入青铜时代,以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和艺术。汉朝开始,中国广泛运用铜与锌的配比调和而成的黄铜进行更为广泛的艺术创造。中国的青铜时代成就了中国铜文化的世界性文明地位,如何通过当代家具设计继续传承中国铜文化并进行当代化发展呢?从中国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角度出发,用黄铜做主材进行当代设计创作,以文明和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与表达中国生活之美,创造当代铜文化家具新品类,无疑是具有试验价值和突破意义的。

(一)铜文化家具的界定

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铜文化家具”区别于单纯由材质属性界定的“铜家具”,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由文化驱动设计的。文化驱动设计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明和传统价值所决定的,《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以治“器”,求文化中的设计。“器”以载“道”,得设计中的文化。不论是悠久的历史还是咫尺当下,铜早已被赋予了其本身之外的多重属性∶权威、高贵、独特、艺术、文化……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二)铜文化的历史价值

铜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材料,其本身有着历史的厚重感,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黄河流域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一件铜刀开始,中国青铜器的历史可以从公元前三千年多年算起,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三)铜文化的工艺价值

铜家具在历史上也有迹可循,商周出现了铜俎和铜禁这两种作为承受祭器的家具,“ㄇ”形和箱形家具作为最早出现的家具式样,后来成为几、案、桌、箱、橱的原型。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属于特权阶层,多用于祭祀或制作表示身份的礼器,装饰内容多为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符号,因此具有庄重、神圣、威严的特点。在工艺技术方面,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多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逐渐发展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战国时期及之后随着漆木家具的发展和进步,其他材料在家具制作中的开发和利用,铜材料更多地作为功能性构件或装饰使用,发展至清代其工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精细,铜饰件的运用可以说是明清家具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铜文化的工艺价值使其具有其他材料与工艺无可替代的永恒性和不朽性,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得到时间的充分考验。

(四)铜文化的现实价值

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比纯铜延展性弱但强度更高,耐腐蚀性强于青铜,具有和木材相近的细腻、温润,但结构强度和耐候性、抗腐蚀性远大于木材,其稳定性大大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减少因为损坏而造成的浪费,这也和中国人追求永恒的价值观相呼应。此外,铜离子具有很强的抗菌性,细菌在其表面不易存活,非常适合用作常与人体接触的家具材料。铜通过表面处理可以形成非常丰富的肌理与色彩变化,有极大的艺术表达空间。最重要的是,黄铜百分百可回收循环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砍伐,符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综上所述,铜文化家具品牌创新基础全面,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无限可能性。

三、基于品类创新的铜文化家具设计基础研究

家具学科是个综合性学科:从材料到工艺、从科学到艺术需要完整的系统支撑。家具设计在解决了所有技术难题之后才能进入自由的艺术发挥。品类创新的基础来自于对相关材料、艺术和工艺、技术的基础研究。黄铜的工艺与制作难度非常大,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工艺特性都十分难以驾驭,必须将精准的现代技术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完美结合,通过多年材料基础研究才能攻克各种难题:切割、焊接、研磨、着色、固化等因素形成稳定的控制与应用,并能够实现产品批量生产的标准化和稳定化,为品类创新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为此,笔者将基于品类创新的铜文化家具设计基础研究集中在以下三点:(一)如何把握铜文化本身具有的艺术属性和材料特性在当代家具设计上实现品类创新的内容需要?这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双重保障,针对于此的基础研究必须紧盯材料问题,实现艺术性的掌握并科学运用材料,从而保证应用研究的高度需要。(二)如何掌握铜文化本身具有的科技属性和工艺特点在当代家具设计上实现品类创新的形式需要?这要完成先进技术与能工巧匠的高度结合,聚焦于此的基础研究必须紧盯工艺问题,实现创新性地掌握并巧妙运用工艺,从而保障应用研究的深度需要。(三)如何延伸铜文化本身特定的使用要求和表现方式在当代家具设计上实现品类创新的功能需要?这要达到当代设计与当代生活的高度统一,定位于此的基础研究必须紧盯市场痛点,实现需求性的创新品类,从而确保应用研究的广度需要。

四、基于品类创新的铜文化家具设计应用研究

基于黄铜材质本身的特性,笔者在应用过程中设定了2个研究标准:寻求设计的永恒性和制作的不朽性平衡统一。永恒性指的是设计精神要达到的水平高度,不朽性指的是物质制作要达到的水平高度。以此作为品类创新的基准线,从源头便要求创造与制造的应用研究都能够达到世界级水平。为此笔者制定十大原则并遵循:一、跨文化:不受地点与地域等因素限制而可自由使用;二、跨时代:不受流行与时间等因素限制而可长久使用;三、跨风格:不受形式与风格等因素限制而可轻松使用;四、跨环境:不受空间与环境等因素限制而可随意使用;五、环保性:不增加环境负荷并与环境友好而可健康使用;六、安全性:通过操作简单而又稳固可靠的设计制作令消费者可放心使用;七、耐候性:不受温度与湿度等因素限制而可稳定使用;八、耐久性:不受人为与自然等因素限制而可安心使用;九、持续性:通过高附加值设计、高品质制造、高差异化体验而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十、永恒性:令受众能对家具本身及其周边关联事物保持长期关注并通过深度体验将品牌设计理念传递到消费者内心深处而形成品牌忠诚度[4]。铜文化家具可以降低使用者更换频次,减少使用者反复购买,既可使用一生也可传承给后代。基于品类创新的家具创新应用研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因此,笔者将基于品牌创新的铜文化家具设计应用研究集中在以下两点:(一)如何发挥铜文化的历史价值寻求当代家具设计的永恒性,从而支撑品类创新的市场高度?笔者首先从四个维度柔化铜文化家具设计应用的精神边界:跨文化、跨时代、跨风格、跨环境,从而可以不受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历史、环境差异限制,使用现代设计语言、国际表达方式向全球输出基于品类创新的中国铜文化家具价值和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价值,将中国文化自信通过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的形式传递给全球消费者。(二)如何发展铜文化的工艺价值实现现代家具制作的不朽性,从而支持品类创新的市场强度?笔者在六个角度强化铜文化家具设计应用的硬性指标:环保性、安全性、耐候性、耐用性、持续性、永恒性,从而保证品类创新的铜文化家具相比较传统实木家具更具有优越性、独特性、健康性、友好性、实用性,从而产生市场美誉度、用户忠诚度和品牌黏度,形成市场差异化竞争,创造市场新消费,走向蓝海战略。

五、基于品类创新的铜文化家具设计实践

笔者基于品类创新和铜文化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家具创新设计实践,持续探索铜文化家具在新时代的应用与表达,并在铜文化家具品类的概念中以生活功能为单元进行细分展开深入的设计实践:

(一)客厅家具

客厅作为一个具有复合功能的综合性空间,需要满足家庭成员不同的使用需求;作为一个对外的展示空间,需要体现用户的审美品位和生活品质,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文化空间,需要承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传承。客厅家具在以空间划分的家具品类中涉及的种类最为多样,笔者在客厅家具中的设计创作也最为丰富,以下仅列举部分代表性作品。1.云龙椅椅子在家具设计中最具挑战性,它如同建筑、雕塑,可以永存,可以成为载入史册的作品。一把好椅子的诞生并不容易,它与人最为密切。家具设计所面临的各种难题都在其中:材料、工艺、结构、功能、力学、美学、科学等,并且还要求它在360度的视角下都要优美和谐。更难的是通过不同的材料、工艺创造出不同的美学和体验。“云龙椅”在黄铜的材料与工艺应用上独具匠心,将设计、技术、理念、人文融入在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直与曲、刚与柔的艺术表现中,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不仅成为了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更是在金属家具品类和家具设计行业中独领风潮,影响广泛,并成功引发铜文化家具新品类的快速发展。“云龙椅”从2011年诞生并获得中国家具设计奖金奖至今,一直深受业界的推崇和消费者的喜爱,并被国际设计评论界权威夏洛蒂和彼得·菲尔夫妇(Charlotte&PeterFiell)编著的《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创意新浪潮》收录其中,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原创家具设计中成功的经典代表和品类创新的极致体现。“云龙椅”是深度专注铜家具细分市场的专业化研究结果,从铜材料的基础研究到铜工艺的应用研究,从先进技术设备到能工巧匠的精细化生产,全方位创新产生了极具特色化的文化性产品,打破了传统家具的边界,展示了当代中国原创家具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切认识和超前的审美理想,是具有先锋精神的作品,如图1。2.夫子椅从传统官帽椅创新而来,它既传统也当代,具有文人风骨,潇洒自在,适合喝茶、看书休闲使用。在传统家具的形制之上“脱胎”,在传统材料的工艺之上“换骨”,另辟蹊径,在时间性与空间性、精神性与物质性之间进行创作。大胆运用黄铜,手法写意,体现出不凡的艺术气质和文化风骨,令其成为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中国当代设计作品,如图2。3.合椅两条互相独立的曲线相互交错形成拥抱的形态以形成与人的亲密关系,隐喻了中国传统百年好合的美好观念,更在其之上寻求灵动的创意表现,在“分”与“合”的依存关系中进行结构性创作,以“合则成体”的思想求“天作之合”的造物,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价值,令其既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性又具有经久耐用的实用性。表达了人与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支持的精神意念。这把椅子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与工艺的统一、力学与美学的统一、功能与意念的统一。它没有中式符号,却有着浓厚的中式风格和精神,用另一种更为新颖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文化,成为更为简约的中式风格,如图3。4.正屏风屏风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空间使用上非常重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个屏风的巧妙之处在两点:一是阴阳的应用,二是榫卯的应用。两面上大下小的镂空图案形成阴阳交错互相衬托,一步一变,视觉丰富。结构上它很精妙,看不到任何连接的焊点,完美无瑕,使用中国传统木家具的榫卯结构原理,既可以灵活拆装也可以完美无痕的欣赏,如图4。5.颂案来自于宋代的美学主张和唐代的建筑结构,极简而不失变化,轻灵而不失稳重。两侧板与顶面板并无相连,保持彼此的距离,遥相呼应,欲言又止,它们之间靠着一根横梁连接支撑,以少胜多。台面更为有趣,可以造景造境,非常适合玄关、厅堂使用。Song系列作品,在中国传统建筑、雕塑、音乐、绘画、书法、诗歌之上寻求设计的方外之境。以中国传统文化催生当代设计,用巧妙的结构与精湛的工艺创造“空”“灵”之美,如图5。

(二)茶室家具

在五行中,金生水,水生木,是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关系,铜材料在茶文化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诗经》中有“铜壶煮茗,如仙琼玉浆”的说法,铜壶从春秋时期就成为了皇宫贵族饮酒煮茶的日用之物,铜文化和茶文化在历史上轨迹的重合让铜在茶家具中的应用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且铜相较于木材有更强的防水性能,长期接触水的情况下不会腐烂、变形,具有天然优势。2020年笔者以“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为理念创作了TANG系列铜文化茶家具。1.TANG茶桌一极简而富有建筑感的外形有着沉静内敛的气质,构建出清雅幽静的茶境,适宜静心品茗。为服务于茶事加入了导水功能,将废弃茶水倒进激光切割的镂空铜盖板内,可通过茶盘底部排水孔引入柜体隐藏的水箱。茶桌中间设置可移动的功能模块,以供储物收纳或养绿植,让使用体验更自由和丰富,也为茶空间的情境制造增加了多变性与灵活性,充分满足茶家具所需的功能属性与文化属性,如图6。2.TANG茶桌二整体呈舒展的长条状,造型更为轻盈通透,采用非对称性结构,四块桌面、四条错落有致的桌腿,静中有动,分中有合,虚实交错,巧妙地构成与维系茶桌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对使用者腿部的阻挡让坐姿更为轻松自在。铜作为较活泼金属,可以和各种元素反应,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色彩和肌理效果。这款茶桌在悬浮的两个桌面板上施以铜锈色处理,如同天然木纹般具有不可复刻的唯一性,其肌理效果也产生更为特殊的触觉与视觉,令艺术气息更加浓厚。比起增加功能性,更侧重结构的探索和艺术表现,是延展了铜文化家具可能性的作品,如图7。

(三)书房家具

书房是既是深思自省之处,也是与文友相互切磋之地。历史上铜器是文人书房的重要陈设,南宋时期,铜器开始作为鉴赏审美的对象进入了文人生活空间,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描写理想书斋环境提到“摩挲钟鼎”[5],便是玩味古铜器之意。这也是铜材料的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的体现,铜从代表权力地位的礼器走下神坛,开始为世人所用。在晚明,铜器已经与琴、酒、石、香一同被列为文人之物,铜炉焚香、铜瓶插花日后成为文人书房的风尚。无论何种空间,何种情景,历史上铜与生活都紧密连接,共同构成铜文化的绵延不绝。陈继儒在《幽远集·十七令》中写“金石鼎彝令人古”[6],这里的“古”是铜所特有的历史沉淀带给人的幽远和隽永感,也是驱使笔者始终在铜文化的永恒观念之上寻求不朽的造物表现,创造跨越时空的精神之美的原因。1.TANG书桌整体造型大气沉稳,大方中正,具有极简主义的特征,简洁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考的细节。横平竖直的边框搭配机器连续折弯加工而成的铜波浪板,一方面结构稳定不易变形,另一方面在视觉上形成疏与密的对比,组合出有序的节奏感,其凹凸产生的光影明暗变化也打破了大片暗色铜带来的单调沉闷。桌面由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铜拼接而成,经常使用的书写阅读区域通过拉丝黄铜镀钛的工艺处理,能够耐磨抗污,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如图8。2.TANG书架采用扁平化拆装结构,便于运输、安装、使用,符合现代设计与制造观念,具有良好的设计效率、制造效率和使用效率。连接各个模块的结构完全隐藏在铜板之中,所见之处没有外露的金属连接件,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巧妙的结构设计和成熟的加工工艺缺一不可。平直的框架和弧形层板是折弯工艺的不同运用,增加了造型的变化,灯带隐藏在层板中,光照在铜背板上突出铜的光泽质感和细腻的纹理,如图8。

结语

品类创新要基于材料的独特性和工艺的完美性,使其达到其他材料和工艺无法达到的优越性和独特性,并在市场中独树一帜,形成蓝海战略。铜文化家具温润细腻,从温文尔雅的“气韵”,上升到气定神闲的“气度”,彰显手工技艺与先进技术的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出中国造物美学的精神和意趣,也反映出基于品类创新思维下产生的更多可能性和创造性,丰富和发展了家具品类,为用户带来更耐用、更有价值的文化消费体验。本文分享了笔者多个基于品类创新的铜文化家具设计研究成果,为更多新家具品类的创新研究和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倡导以中国文化为原动力,做面向世界的创新设计,为人类美好生活向往提出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琳.奢侈品品类创新的机制与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3(05):90-94.

[2]张云.品类创新:寻找心智的空缺[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2(01):55-58.

[3]饶志俊,周志民.品类创新:打破同质化的新视角[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2):62-64.

[4]温浩.温浩:广州美术学院家具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探索[J].设计,2021,34(18):54-60.

[5](宋)赵希鹄.洞天清录[M].黄宾虹,邓拓编《美术丛书》初集第九辑[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249.

[6](明)陈继儒.岩栖幽事[M].收于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温浩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