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9-29 10:19:14

微信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应用

1微信的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移动网络终端即时通讯软件,是建立在QQ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款划时代产品,相对于该公司的第一代产品QQ来说,微信无论是在整体的沟通便捷度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着明显的突破[1]。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的费用。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朋友圈。朋友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浏览朋友圈的内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更大的互动性[2]。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方便信息的、共享、推送等功能。近两年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和应用,使微信用户黏性上升,据2017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日均使用时长在4个小时以上的用户较2015年增长了一倍。

2微信与当代大学生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更新日新月异,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当代大学生中,每个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微信注册账号。在微信上学生们用文字、语音、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能够效果显著的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交流变得更加亲近、轻松。微信朋友圈的日常更新包括个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和学习状态等,便于情感的抒发和朋友圈内的交流,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同时,微信朋友圈转载、微信公众号、微信推送能够每天甚至每时每刻为学生提供新鲜资讯、即时新闻。微信以其即时沟通、互动性强,通讯成本低、时效性强的传递特点,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3]。据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注册比例最高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已经是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求

产品设计专业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广泛地关注,主要培养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制作能力,掌握必备的产品造型设计修养和素质及其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从事产品造型设计领域内外观造型设计的设计技术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因此,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中需要大量较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视觉资料,和灵活自由的组织形式,往往是理论和实践环节穿插进行。需要随时关注世界各国最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形势、流行等资讯,实时的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如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掌握最新的行业标准等。另外,产品设计专业属边缘性交叉学科,需要各领域多方面知识的涉猎与积累,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渠道,为设计提供创新的源泉,激发创新的思路。

4微信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4.1为课程教学提供新媒体。鉴于大学生和微信的密切关系,教学中合理使用微信,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如若继续沿用刻板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强行屏蔽网络信号,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将失去一个高效的教学媒体。微信能够补充产品设计课堂教学中板书、ppt课件、教具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足。在教材和教学资料没有及时得到更新的情况下,微信平台能提供时效性较强的关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国内外最新的设计资讯等信息资源,如在家具产品造型、构成学等课程教学中,师生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推送和搜索功能,可以得到米兰国际家具展中关于精品家具设计作品的大量信息,或者清华美院家具设计定期的家具设计作品的或新锐、或经典等主题归纳整理信息等等,然后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加以讨论或案例分析,来补充教学内容,启迪设计思维、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同时使教学环节的组织更加生动灵活。4.2便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经典设计案例分析和设计作业、设计作品的展示与点评等是主要的教学环节,对互动性的要求较高。微信能够以一种更为轻松、随意的方式让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互相更加容易更加充分的了解彼此在某个专业问题上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能够很轻松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沟通互动及反馈,有效的增加了学习与群体的结合性,且使其结合的更为自由[4]。例如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作业点评环节,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的照片或视频信息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内,教师和学生在群内发表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还可以讨论、互评,集体评议等,不仅能突破课上和课下的时空限制,还可采用文字、语音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同时微信输入系统中生动的表情能很好的活跃气氛,微信红包的适当运用加入奖励因素等等。因此,教学中适时地介入微信,便于设计案例分析和作品评价等,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性大大提高,促进了及时教学的反馈。4.3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微信能够依附互联网以及人们对于信息,新闻和图片的多种途径的转发,提供海量的信息素材资源,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短时间内达到古今中外各个设计领域,设计流派的各种素材,对于产品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微信完全可以做到提供大量的设计思维范例,设计风格典型以及设计鉴赏借鉴和临摹的优秀素材,并且以“讨论组”、“朋友圈”、“单独对话框”等形式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能够大幅度提高学习教学研讨的效率。除此之外,微信携带着的强大的人脉关系网还有利于拓宽教育对象和产品设计专业问题探讨的交流人群。微信使人们彼此的生活通过群聊、单独聊天和朋友圈日志分享的方式趋于分享化和透明化,很自然的便会将人们彼此的关联引领到更为开放的状态[5]。

5微信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主要应用路径

5.1微信群的应用。建立班级或专业为整体的沟通群,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微信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用以补充ppt的课件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需要随时通过手机微信即时传送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同时,学生也可根据教师设置的任务,发送相应的作业信息,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者集体评议,且微信中各种图片表情包甚至是红包都能够使微信课堂互动的气氛变得轻松幽默,更容易产生高效的交流和设计思维的交融与跳跃。在课下,利用微信能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课业预习和课堂设计、课堂教学和任务、任务认领及微群讨论、进度追踪答疑解惑和反思总结等环节。教师也能够很自然的扩大课业管理的范围和时间的延伸,学生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更加方便快捷的去寻求老师及集体对于自己课业问题的帮助和解答。同时作为补充,微信可以通过编程、修改等方式将匿名评论加入到聊天沟通的应用中去,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作业评价和思想沟通的过程中,使大家的思维和语言更加的真实和自由,收获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使师生间实现更大程度,更高层次的沟通,有助于设计思维的培养和积累。当然匿名功能需要交给特定群体中领导人员来妥善管理,也要通过语言监察等方式防止不文明行为用语和人身攻击现象的发生。5.2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众所周知,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是信息交流和宣传的一种高效手段,有着较强的资源聚合能力。在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相关设计的公众号平台推送的设计信息,了解世界最新的设计动态和资讯等。其次,可以班级、专业甚至是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产品设计的公众号,可由教师组织由学生自己进行搜索材料和信息、分析规划和整理材料、文字图片编辑、最终校正等工作。在编辑微信推送的工作中,学生在搜集整理和筛选信息的过程中便会查阅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学会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最终的设计和展示的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艺术审美和设计素养。微信公众号将推送做到有力的宣传和推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生设计教学中去,更多的资源、建议和全新的见解如潮水般涌来,教学实现了形式的多元化和内容上的升华[6]。

6微信参与教学的不足

6.1难于监管可控性差。海量的信息通过微信进行着传播,对于好奇心强且自控能力不强,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去浏览与教学内容和任务无关的信息。课堂中使用微信没有实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一方面需要学生保持自律和自觉,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巧妙设计任务点和组织课堂加以避免,否则就会发生学生只顾看与教学无关的微信信息而不听课等情况,造成教学进度被拖慢,影响教学效果。6.2独立思考能力受限。大学生是一个观点极易被外界影响和左右的群体,对很多情况的判断和研究能力不成熟。微信平台的各种推送信息可谓五花八门,其权威性和真实性等都有待考证,学术含量和水平良莠不齐,过于依赖微信会使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受到限制,甚至混淆是非,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的参与指导和纠正,适当的布置问题任务来引导学生对接触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思考和批判性吸收。

7结语

媒体时代不仅为设计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库,还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合理的引入微信并发挥其优势,能够适应全媒体时代社会发展教学新的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但微信是一把双刃剑,用于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很强的优势,如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丰富了教学手段;为信息的获得和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最快捷和直观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课堂环节的可控性较差和对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限制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尽量排除不良部分,趋利避害,来满足自媒体时代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作者:白玉梅 吴彤 万辉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

[2]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3(6):21-23.

[3]姜明妮.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4]陈旭远,杨宏丽.论交往教学[J].教育研究,2006(9):37-42.

[5]时荣,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综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177-178.

[6]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