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司法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时间:2022-10-24 04:47:05

小议司法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本文作者:张琳工作单位:安阳工学院

实现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保障。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必须确保司法公正。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真正维护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只有司法公正,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纠纷,才能有效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才能有效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国家的合法财产。相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裁判不公,既谈不上依法治国,更谈不上实现和谐社会。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而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没有全体人民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没有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的合理调整和良性互动,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如果在当代中国存在着基于社会权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巨大的不平等,那么也就存在着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致力于解决这种不平等,不致力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缘木求鱼,一句空话。

(二)是贯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历史过程总书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而且特别阐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6个方面。这6个方面的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也是我们下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我们处理新形势下多种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有着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维护司法公正的现实意义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司法公正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司法和审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应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具体而言,司法公正是指严格依法裁判,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审判机关来讲,司法公正又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要想使二者接近或达到人们所追求的正义要求,必须使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完美结合并达到公正的一般要求,司法公正才能实现。具体而言,实体公正是指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保障,并对违法犯罪者给予应有的惩罚和制裁;程序公正是指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给予维护并充分体现效率的原则。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的根本要求和最高准则。司法之所以具有平定纷争的功能,主要取决于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司法裁判应当具有强制执行力;二是司法裁判应当具有公正性。如果裁判没有强制执行力,纷争当事人可以不去执行其裁判结果,纷争就可能难以平息,裁判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果裁判不公正,则不可能服人,也不可能真正平息纷争,或者说即使强制当事人执行了不公正的裁判结果,也还可能导致新的纷争。由于司法裁判被赋予了国家强制执行力,因此,司法裁判的结果是否公正,当事人都会被强制接受。如果司法不公,实际上就等于对纷争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侵害和掠夺,是对公平正义价值的严重损害。因此,司法活动正当性的关键在于司法公正。

(二)司法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法治是实现公正正义的途径,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而只有法治社会才能实现司法公正。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会上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亦可以通过司法的矫治来实现社会公正,而且司法公正需要以社会公正来检验。如果没有司法公正,就绝对不可能有社会的公正,没有社会的公正,也绝对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日益倾向于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认可诉讼是解决社会冲突的最有效机制,司法公正对于调解矛盾、理顺关系、维护秩序、稳定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司法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制度保障底线。

(三)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1.司法公正的首选标准应是程序合法从司法活动的规律看,由于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就要通过严格、公开地遵守诉讼程序来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以保障其公正性,所以司法与行政执法不一样,它必须把程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从程序自身的价值看,公正程序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诉讼结果权威的制度保障,在诉讼结果与案件的实体真实不尽吻合时,程序合法仍然可以使其发挥出正统性的功能,从而化解部分当事人的不满,使诉讼结果为当事人所接受,并进而得到社会公众的尊重。反之,在程序违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诉讼结果,即便与实体真实偶然吻合,也难以消除人们对其正确性的疑虑。2.认定事实清楚应该是法律事实清楚诉讼的理想是追求客观真实,但它总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诉讼活动是在一个拟制空间中进行的,这个空间有较强的抽象性,很多法律问题如疑罪从无、宣告死亡等与客观事实是有严格区别的,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处理即是一个人工理性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程序的逐渐展开是不可逆的,到一定阶段后当事人提出新的事实或证据可以被禁止,司法人员也不能随意宣布已进行过的程序无效重来,所以诉讼不能保证所查明的事实必定符合客观事实,而只能做到形式真实。在事实公正与法律公正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只能追求法律公正即程序上的公正。只要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严格遵循了现行有效的所有法律规范,依法查实了案内所有的证据材料,并据此对案件所涉的实体问题做出了认定,即如果当事人获得了参与诉讼的机会,诉讼过程中陈述、举证、质证、辩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司法人员认真地考虑、评价了当事人的主张和证据,法官始终处于中立地位,法官的裁判形成于庭审之后,就已经做到了认定事实上的准确无误。3.严格适用实体法实体公正是结果的公正,法官审理案件必须依据实体法做出裁判。也就是说,一方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运用实体法而做出公正的裁判,有法不依,不顾法律而裁判是不合法的裁判,是枉法的裁判。同时,法官在审理案件活动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以保护,违法者受到必要的追究。如果法律的平等原则不能遵守,则法律将形同虚设,其应有的公平和正义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应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裁量权,并应依法接受对其裁量活动的监督。如果法官在裁判中具有超越法定职权的权力,就很有可能在正义的幌子下从事非法的裁判活动。4.司法独立、廉洁、有效司法的独立性是裁判公正的前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干预。司法审判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必须秉公办案,不屈从权势,不徇私情,严格执法。同时,审判人员不得与任何一方当事人及委托人具有经济上的联系。司法的廉洁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应当廉洁自律,不受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只有坚定地保持司法的廉洁性,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才能努力实现司法的公正。当然,司法的廉洁只是公正的保障,裁判人员不廉洁,不可能做出公正的裁判,但廉洁的法官也不一定做出公正的裁判,因为裁判的公正还取决于法官的业务素质,是否遵循程序等多方面因素。司法的有效性是指司法审判人员在裁判活动中必须讲究效率,尽量便民利民、努力消除各种不必要的延误和烦琐。因为迟来的正义是不正义,裁判结果即使是公正的,如果违反了效率原则,也不一定是公正的。

三、司法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一)实现司法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具体要求和目标。显而易见,在和谐社会中,民主政治是基础,公平正义是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实现了公平正义,才能形成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执政党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而且最终要靠司法公正来做保障。因为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一个民主政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从法律和法治理念角度来讲,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法治理念,即社会成员都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追求。安定有序,是指人民都按照一定的规则,尤其是依照法律行事,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生活秩序。就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讲,稳定问题是重中之重,是压倒一切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强调稳定问题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形成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秩序。

(三)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一,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真正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了公平正义,这个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只有真正地实现了公平正义,才会真正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使人民去追求财富的最大化。惟有如此,才会使我党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第二,公平正义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的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竞争,平等地适用规则,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公平正义显然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司法公正是其必然的追求与最后的保障,由司法公正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真正的公平正义,而司法公正当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四、当前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

和谐社会中,民主法治是基础,公平正义是保障。在一个国家中,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同时也是最后一道关卡。司法公正,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近年来,司法公正逐渐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之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期盼和对于当前种种司法不公现象的担忧。司法不公,实质构成对纷争当事人的人身、财产权利的侵害和掠夺,它伤害的不仅仅是普通百姓,更有损司法的尊严和威信,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一)法外因素的非法干扰和施压司法权的地方化倾向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是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宪法规定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监督是根据宪法和行政诉讼法授予的对案件的管辖权而取得的。从国家权力的配置来看,在我国,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以外,地方各级司法官员均由相应的地方同级权力机关选举和任免,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党组织亦受同级地方党委领导,地方司法机关赖以运转的物质资源、人事编制也属同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管辖。正是这种按行政区划设置司法机关,以及对司法机关实行人、财、物的分级管理体制,目前已被普遍认同成为我国司法改革步履惟艰的最主要的障碍,是造成司法权地方化、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此外,来自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诚然,中肯、谨慎的媒体报道,可以汇成巨大的、理性的舆论浪潮,能够有效地预防暗箱司法和遏制司法腐败,从而成为法治社会一种重要的制衡力量,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媒体对有些案件先入为主、预测审判结果,形成一边倒舆论的情况下,会给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办案造成很大压力,使司法最终不得不屈从于民意而非国家的法律。

(二)传统的司法理念引起的司法不公例如,在刑事领域不能很好地坚持现代法治所主张的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理念。就个体的当事人来说,当法律无法百分百地取得定罪证据时,就应该网开一面、宁可枉放,而不是疑罪从有。实现司法公正、树立法律威信,必须摈弃某些落后、不合时宜的传统司法观念。

(三)现行司法体制及其运作不利于司法公正,存在诸多不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弊端司法领域中诸多问题的产生,汇集为一点。如我国于2世纪5年代初期创建的司法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司法机关的期望。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其一,司法权力的地方化倾向。现行的地方政府掌控地方司法命脉(经费、人员升迁、编制、工作条件改善,,)的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使得司法依附、受制于行政,很难对外保持中立地位、公正司法。其二,我国尚未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官、检察官制度,司法机关内部的行政化色彩也相当浓厚,无法实现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公正办案。其三,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实效甚微。

(四)司法队伍的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引起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司法人员的个人素质问题,使少数法官、检察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利用职权徇私枉法、收受贿赂,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不惜触犯刑律;一些司法人员行为不规范,司法过程不公开,办案质量和公正度不高。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

五、司法不公的治理对策

(一)改革司法体制,真正建立起司法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独立地行使职权的机制要注意解决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与法院、检察院的关系;彻底改革司法机关在经费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状况,真正建立起司法审判与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的机制。

(二)增强有法必依意识,发挥司法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目标和任务。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长期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矛盾、困难和新的情况、问题,增强有法必依意识,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公正裁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从严审查法官、检察官的任职资格,使不合格的人员进不了检察、审判机关或者离开检察、审判岗位。在队伍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强化职责意识,提高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法律价值、法律思想、法律精神、法律理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构筑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确保司法的廉洁、公正。

(四)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在实践中的独特作用要确保法官、检察官在行使司法权的过程中的独立、中立,必须对现行司法体制进行改革。即要改变司法权运行中的行政化及对法官、检察官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是逐步建立职业法官、检察官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完善法官、检察官的任职资格制度,改变法官、检察官的选任制度,确立法官、检察官的崇高地位,保障法官、检察官的独立性及与其职位相当的物质保障。这是消除司法腐败、克服司法不公,确保司法公正的重大举措。

(五)大力推进法院、检察院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一是普遍落实以公开举证、质证、辩论、认证、裁判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庭审方式。二是普遍推行独任法官和审判长选任制度及主诉检察官和主办检察官制度。三是建立侦查、批捕、起诉、申诉分立和立案、审判、执行、监督分立制度。四是使执行工作体制和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扭转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错误倾向司法公正的内涵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意味着公正的法律得以正确地实施,人民的意志得以体现,正义得以伸张。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比较,具有内在公平与外在公平之别。司法程序公平合理,运用得当,就能保证当事人外在的公平。对一个国家来说,诉讼程序的完备制度和实现状况是能否真正成为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司法机关应当格外重视程序原则并从思想上确立程序先于权利的观念。

(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使司法公正落到实处一是完善司法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对知法犯法、徇私枉法者,进行严肃惩处。二要推进公开审判和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加大案件执行全程公开力度,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通过公开促公正。三是司法机关要依法互相监督、互相配合、自觉接受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通过这些监督机制,维护司法公正。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正来作保障,目前我国正在酝酿更深层次的司法体制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通过司法公正来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最终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