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P2P网络侵权问题

时间:2022-05-04 03:12:00

小议P2P网络侵权问题

摘要:采用P2P技术的传输方式是目前网络上的主流分享方式。通过这项技术,计算机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与分享信息,而不需要通过服务器,达成互助与共享,可将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积累。但是由于P2P技术的传输方式太过方便,使得各种使用P2P技术的分享软件,成为了一部分人进行侵权的有利工具。同时在如何合理使用P2P技术进行信息分享方面,我国法律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P2P技术想要继续健康、长久的发展,则必须解决围绕它的侵权问题。本文通过P2P技术的分析,联系相关法律,对如何解决P2P侵权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关键词:P2P技术;著作权侵权;著作权的归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在我国的广泛普及,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分享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经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了目前网络中各种主流分享软件的核心,即P2P技术。以P2P为核心的各种分享软件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你可以方便的下载各种资料,轻松的上传分享自己的珍藏,惬意的观看各种视频直播等。但是在这种种的便利之下,也有着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有关著作权侵权的问题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关。

一、P2P技术的概述

P2P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网络的资源共享领域。要解决P2P技术带来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P2P技术的运用原理。

(一)简述P2P技术

1.P2P技术的概念

P2P即Peerto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

P2P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2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

现在互联网是以S(Server)/B(Browser)或S/C(Client)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主的,这样的应用必须在网络内设置一个服务器,信息通过服务器才可以传递。信息或是先集中上传到服务器保存,然后再分别下载(如网站),或是信息按服务器上专有规则(软件)处理后才可在网络上传递流动(如邮件)。

如今拥有P2P类软件的PC(或操作者)就可以选择同样拥有此类软件的另一PC(或操作者)形成互联(直接连接,不通过服务器),双方共享资源,协同完成某种行动。而拥有同P2P软件的设备和用户,还可以形成一个为其自己所有的在互联网上的P2P专用网。

2.P2P技术的特点

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它有着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用户既是S(Server)又是C(Client),如何表现取决于用户的要求,由使用者自由驱动。这一特点导致了产生著作权侵权问题后的归责纠纷,也是P2P著作权侵权问题的重点与难点。

目前互联网主要技术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上面,并且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进行服务,提供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对于一台与服务器联机并接受服务的PC机来说,这台PC机就是客户机,其性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互为服务器,同时又是客户机,即对等。

(二)P2P技术的应用

目前,P2P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文件共享、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各个方面,其中在文件共享和视频直播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

P2P文件共享目前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占用带宽资源最大的应用,欧洲主要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主干网路由器上的一个统计结果表明:P2P文件共享已经占用了主干网总流量的一半以上。

与文件共享当前在P2P应用中占统治地位不同,P2P在视频直播上的应用现在刚刚进入发展高峰期。在目前国内火热的IPTV之争中,P2P视频直播这种低成本的实现方式也倍受人们关注。它主要采用P2P组播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应用层组播技术,但又不同于传统的CDN、PROXY/AGENT等方案,不需要在网络中部署大量的专用服务器,而依靠对等节点之间的数据转发来达到组播功能。这充分说明了P2P技术在视频直播应用中的光明前景。

二、P2P技术的侵权问题

P2P技术引发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对法学界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的S/C方式网络传播方法。如果只是简单套用针对S/C方式的法律条文,恐怕并不能合理公正的解决P2P侵权问题。根据P2P的技术特点,探索新的解决之道是更好的选择。

(一)对著作权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定

我国的《著作权法》是1990年公布的,并在在1991年6月1日实施。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互联网在我国尚不发达,更不论最近几年才新兴的P2P技术。所以虽然经过了几次修改,但对于著作权在网络上如何得到保护一点,始终没有完善而细致的规定。在目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传播方式,并已经极大的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的情形下,《著作权法》显的有些跟不上飞速前进的网络技术的脚步了。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跃般发展和互联网在全国的普遍普及,为了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利,国务院在2006年颁布了《网络信息保护条例》,并在当年7月1日实施。这部条例对网络上S(Server)的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在传统的S/C模式下的著作权传播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效保护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但是对于运用P2P技术的用户,由于它S(Server)与C(Client)可以随意转换的特点,使得条例中对S(Server)的责任规定难以落实,以致现在网络上的资料分享大多采用使用P2P技术的方式进行。所以,对于著作权在网络上的保护仍旧任重而道远。

(二)P2P侵权的分类

目前采用P2P技术的侵权主要发生在文件资料的共享上。因为运用P2P技术的软件众多,对P2P技术的使用方式也各不相同,使得侵权的方式呈多样化,仅凭一种定式恐怕无法解决所有侵权问题。所以我个人对P2P的侵权方式做了分类,针对不同的方式进行分析。由于P2P是一种应用技术,而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使用这门技术的软件上。再加上本人对网络相关专业技术并不精通,于是便直接使用了不同应用方式的代表软件名称作为分类的类别名称。

1.迅雷类的软件

迅雷下载软件是这类软件的代表。这类软件的P2P技术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载的过程的中。用这类软件进行信息传播时,仍然需要传统的S/C模式中的S(Server)即服务商来开始任务,这就要求在S端要有所下载的文件才行。但是当文件传输开始运行以后,软件便会自动搜索网络上所有使用相同软件的用户,找到用此软件下载过或正在下载相同文件的用户,并从这些用户中接受数据,形成一个使用此类软件的资源网,使得下载的速度大大提高。

对于这种P2P方式的软件,如果在服务商端的文件是侵权的,那么进行的文件传输无疑也是侵权的。这种软件的侵权确认可以参照传统的S/C模式的判断方法,并不难以判断。

2.BT类软件

BT类软件是指以BitComet为首的一批软件。此类软件进行文件传输的时候,仍然需要S(Server)端的作用。但是与迅雷类的软件不同,它不需要把传输的文件上传并储存到服务商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torrent文件,即我们常说的种子文件。这个文件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它却是必需的。这个文件的作用用个比喻来说,就像是张门票。当你用电脑上的BT软件打开这个文件时,你就可以进入到使用BT软件下载你所需要的文件的用户形成的资源网。在这个网络内,每个人都是下载者,每个人也都是上传者。你从别人那获得你没有的数据,并将别人没有的数据传输给他,直到你所搜集的数据合成了你想要的文件,即传输完成为止。上传越多,下载就越快是这个软件的特点。

对于这类软件,服务商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种子文件就没法进入资源网。种子文件还是要上传在服务端,但是服务端并没有所要下载的文件,所以不能够简单的套用S/C的判断方式。而在文件传输的资源网内,可以通过对所传输的文件是否获得授权来判断,但是参与传输的用户身份难以确认,也无法得知他们是否取得了作品的授权。

3.eMule类软件

eMule就是国内所称的电驴。使用这类软件的用户可以说几乎完全达到了P2P即PeertoPeer的字面意思。因为使用此类软件不再需要服务商这一环节,直接就在网络商形成了使用此类软件的资源网。当你需要从网上获得某样文件时,只要打开软件,在软件的搜索栏输入文件名,就能得到此文件的资源情况,并可以开始下载。如果你想要与别人分享你的文件,只需要把那个文件放入软件指定的分享文件夹即可。所有的过程都不需要经过特定的服务端,你在上传文件时你就是服务端,在下载时又变成了客户端。

使用此类软件时,由于形式上服务商的缺失,而服务商的一部分功能被平摊到客户端的原因,使得侵权的确认异常困难。与BT类软件的情形相似,判断使用该软件的用户身份和是否拥有授权对于目前的网络环境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类软件的侵权认定是一道棘手的难题。

(三)P2P侵权的归责

当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在网络上受到侵犯时,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赔偿损失是P2P类侵权案件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把参与侵权行为的主体分为三类:使用含P2P技术软件的使用者,开发P2P软件的开发者,及提供服务的网络服务商。

1.P2P软件的使用者

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作品属于合理使用。通过P2P软件分享的作品如果是用于上述目的,应该是合法合理的。但是,如果通过软件分享的作品本身是侵权的,那么用户也应当构成了侵权。

但是从《网络信息保护条例》的规定中来看,对传统的S/C模式,几乎免除了C(Client)即客户端方的责任,而是由S(Server)服务商来承担。假如服务商提供的下载或链接是侵权的,损失由服务商来赔偿,而客户方一般没有任何不利后果。这是由于在传统的S/C模式中,客户端处于弱势地位,文件的传输等活动大多由服务商发起并主导,其次,因为客户端人数众多且追查困难,要求一一赔偿不符合现实。

可是由于P2P技术中客户端与服务端的方便对换与概念模糊的特点,对这种归责方式产生的极大的冲击。如果用户使用的是迅雷类软件,那仍可以套用以上的规定。迅雷类软件仍然要求有原始文件存在于服务端,只是在下载过程中进行加速。所以迅雷的使用者责任并不大。

但使用BT类和电驴类软件的用户就很难轻易免责了。因为这类软件的使用者既是上传者也是下载者。对于这类软件使用者来说,当你完成下载后,你就成为了一个种子,如果你不退出资源网,那你就会持续不断的为别人传输数据,成为完全的上传者,更不论在下载过程中,你也在同时上传着。对于故意将文件大量复制便于网络传播的用户,无疑应当追究其责任。

2.P2P软件的开发者

从国外的各种案例来看,对于P2P软件开发者都是持宽容的态度,绝少追究软件开发商的责任。这是因为P2P软件本身并不侵权,从鼓励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也不应当对P2P软件开发者予以制裁。同时,P2P软件也是优秀的网络数据传输工具,发生侵权问题应当属于使用不当,而不该怪罪于软件开发者。但是,如果本身就是为了不当利益而开发的P2P软件,如为了方便盗取他人资料等,那软件开发者是应当受到追究的。

但由于P2P中对传统S/C模式的颠覆,使得众多版权商和著作权人在P2P侵权案件中极难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对软件开发者的免责大为不满。虽然法律目前没有针对P2P软件开发者的条款,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电驴类的软件开发者应当承担一部分法律责任。由于电驴类的软件不需要服务商就可以自动形成资源网,使得对电驴类软件的侵权案件最难获得赔偿。不过本应当由服务商行使的一些功能实际上由电驴软件本身所行使了,如进行资源的搜索等,因此电驴类软件相比其他的P2P软件,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3.网络服务商

在传统的S/C模式中,服务商无疑是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P2P侵权中,网络服务商的作用相比传统模式有了很大的削弱,那么责任是否也应当相应减轻呢?有人主张采用直接严格责任的方式,只要传输的数据由侵权内容,那就应当承当侵权责任;有人认为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还有人认为应当免除服务商的责任。

我个人认为,在使用迅雷类和BT类软件时,服务商应当承担直接责任。因为在这两类软件引发侵权时,服务商仍然起到了一个形式的中心作用。这两类软件的资源网都是通过服务商组织成型,虽然不是传统S/C模式中一点对多点的发散式数据传播,而是各点直接相互连接的交叉资源网,但是若没有服务商的组织功能,不通过服务商这一中间环节,资源网是无法形成的。所以,即便起的功能不同,服务商在这两种软件中仍是不可缺少的,责任自然也就重大。

在电驴类软件的侵权中,并不需要服务商的作用。不过也有服务商放出电驴的数据传输资料,以便推广文件的传播或者提高自身的点击率,对于这样的情形,我认为服务商应当承当共同侵权责任。

(四)P2P侵权的责任承担

1.停止侵权

当著作权人发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侵权行为还在延续时,有权要求停止侵权。如果是迅雷类或者BT类软件引发的侵权,权利人可以要求服务商撤销、删除相关的链接和下载。如果服务商没有意识到侵权的信息的存在,权利人可以现向其发送权利被损害的通知,服务商接到通知书后有义务立即删除相关的侵权信息。如果是电驴类软件的侵权,权利人无法找到服务商的话,可以将通知书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2.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已经成为了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赔偿的数额主要由造成的损失结果来判断。同时,我国法律对著作权侵权还有行政上的处罚。《网络信息保护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根据侵权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

3.赔礼道歉

侵权人在侵权行为中,往往还会伤害到著作权人的人格权,给著作权人造成损害的,著作权人可以要求赔礼道歉。那么在P2P侵权中,应当由使用者,开发者或服务商中的哪一方来赔礼道歉呢?个人认为,对于使用迅雷类软件产生的侵权,应当由服务商进行道歉,因为侵权的内容直接存在于服务端中。

对于使用BT类软件的侵权案件,服务商通常属于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在主观上没有恶意,所以只需要负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的义务,而不应当包括赔礼道歉。

对于使用电驴类软件的侵权案件,由于其通常没有经过服务商这一环节,著作权人只能要求侵权行为的具体行为人进行赔礼道歉了。

结语

对于P2P技术的发展,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P2P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大量的侵权案件的产生。且由于P2P技术的特殊性,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践中,被侵权人想要维护自身的权利,追回损失都异常困难。有鉴于此,应当对P2P技术的发展进行限制,控制P2P软件的开发,从而达到保护著作权人的目的。

另一种看法认为:P2P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网络创建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自由共享,而P2P技术正是符合且实现了互联网理念的核心技术。同时,P2P的应用也造福了广大互联网使用者,因此不应当遏制其正常发展,而应当用其它方式来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

个人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态度来对待P2P技术,首要前提都应当是保证每个人的合法权利。既要保证著作权人的权利不被侵犯,也不能因此就限制了其它人自由使用的权利或其它的合法权利。只有在著作权人,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找出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才能真正有效解决P2P网络著作权的侵权问题。

参考文献:

[1]国磊.由P2P技术引发的著作权侵权及保护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17-18.

[2]张晓津.P2P网络环境下侵权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02(3):25.

[3]李响.美国侵权原理及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30.

[4]谢慧加.网络版权中帮助侵权与代替侵权规则初探[J].中国版权,2004(2):19-21.

[5]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45-46.

[6]杨晖,马宁.积极诱导规则—从GROSKER案看P2P侵权的新标准[J],民商法学,2005(12):35-36.

[7]克里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M].焦美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69.

[8]唐占红,兰聪花.P2P技术及其运用[J].信息技术,2008(37):10.

[9]NetanelNW.CopyrightandaDemocraticCivilSociety[J].TheYaleLawJournal,1996,106(2):57-61.

[10]Schlachter.TheIntellectualPropertyRenaissanceincyberspace:whycopyrightlawcouldbe

unimportantontheInternet[J].BerkeleyTechnologylawJournal,1997(12):44-45.

[11]陈菲.P2P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的确立[D].西安:西北大学,2005:10-11.

[12]钱锋.网路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矛盾冲突及对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5-6.

[13]魏震.P2P技术下的版权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4-6.

[14]戴轶龙.P2P技术引起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