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下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时间:2022-02-20 03:14:11

生态文明理念下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生态意识淡薄、治理保护投入不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塞严重、河道萎缩、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保护农村河道的健康和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德州地区农村河道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河道存在的共性问题,介绍了德州市以生态文明理念治理农村河道的经验做法,并对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进行了探讨,可为农村河道综合治理、维护河道基本健康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水环境;山东省德州市

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境内有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13条,100~300km2的主要支流43条,30~100km2的支流96条,小于30km2的151条,河网密度达0.32km/km2。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德州市的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分布众多的农村河道在农田灌溉、调蓄分洪等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河道一般属于中小河流的支流及末端河道,分布广泛,不仅承担着灌溉排涝、调蓄分洪等功能,也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生态意识淡薄、治理保护投入不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塞严重、河道萎缩、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亟需进行生态治理,这是广大农村居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河道的问题现状

1.1河道淤积,功能弱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不少农村河道被分割或挤压成不能贯通的断头河,水域面积锐减。部分河道因雨季涝水难排或灌溉尾水长期浸泡导致的岸坡坍塌,造成河势不稳定,河道偏移;黄河流域农村河道灌溉期间水源含沙量大,导致河床淤积严重,致使河道不断缩窄,水流不畅,调蓄涝水和灌排功能弱化。1.2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农村河道水体污染具有鲜明的“农村特点”,相较于城市河道以工业污水为主的污染,农村河道在污染物上具有特殊性,污染源以农村的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以及家禽粪便等为主,少数河道存在工业污水。由于农村河道水量较小,水体流动性差,河道自身净化功能弱,无法对污染物进行及时有效降解,造成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部分农村河道变成垃圾场、臭水沟。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难以保证,人居环境质量也严重下降。1.3河道功能单一。许多农村河道治理理念陈旧,缺乏兼顾防洪、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的理论指导。为提高防洪安全,盲目采用裁弯取直、硬化河岸、加高堤防等工程手段,致使河道渠化、硬化、白化严重,造成河道水流条件单一,破坏了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也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美感[1]。大多数的农村河道功能单一,只考虑灌溉、防洪等单一目标,使很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1.4河道管理薄弱,投资有限。由于农村河道点多面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管护无主体责任、无制度保障、无经费支撑的状态,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于政府投入过少,使得民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严重降低,农村河道的治理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2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德州河道综合治理理念

2.1治理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应当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水资源能支撑、水环境能容纳、水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对于河道的治理也不应仅仅只关注防洪、污染防治等某一方面的单一治理,而是兼顾防洪、水资源、水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的综合系统治理。基于该理念,河道治理应当考虑社会要求和河道的自然属性,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时,充分考虑河道治理工程与河流自然规律、动植物生息环境的协调性,最大程度发挥河流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2.2治理目标。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作为河道综合治理目标。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等措施,使主要河道保持水流通畅,河势与岸坡稳定,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水系沟通工程,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流动性。通过建设植物护坡,清除岸边垃圾,结合农村环境治理保护,使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河道两岸废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清运等措施,达到水面清洁,水质明显改善。通过建设滨水景观、打造亲水空间,营造有利于居民休闲娱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亲水环境。

3综合治理措施

德州市在开展农村河道治理过程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综合采取多种治理技术,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3.1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工程针对农村河道淤积严重、行洪不畅、调蓄能力弱化、水质较差等实际问题,对河道内阻水的淤泥、砂石、垃圾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达到恢复和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加灌溉供水量,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的目的。为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不宜将底泥全部挖除或挖除过深,清淤疏浚前应基于防洪和生态保护的需要进行施工规模的论证。3.2岸坡整治。岸坡整治不仅要稳定河道、防止冲刷,而且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考虑护岸工程的亲水性和便民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堤岸护坡形式,优选生态护岸形式。生态护岸能避免水土与其他生物隔离、阻止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将水、河道与护岸、河畔植被连成一体,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体系。常见的生态护岸形式有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直立式浆砌石护岸、自然植被护岸等。对于农村河道的岸坡整治应以生态护岸为主,兼顾景观需要,尽量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的形态。3.3水系连通。水系连通工程是为打通断头河、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的水源干涸的河段和沟渠,实施必要的水系连通工程,保持水流通畅,可使“死水”变“活水”,提高水体流动性,增强水系防洪排涝作用,同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抵抗水旱灾害能力。3.4堤防加固。堤防加固工程是对防洪堤采取防渗、加高、加宽等加固措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安全。农村河道的堤防加固可采用流域防洪规划或县市的河道整治规划的已有成果,避免过度加固,防止河道渠化。必要的新建堤防要进行充分论证,确定合理的行洪断面,并符合相关规划,严禁占用水域和缩小河道断面。3.5河道清障。河道清障是为了恢复河道的过流能力,恢复河道行洪除涝能力,通过清除河道内障碍物以及侵占河道或岸坡的废弃物,使河流原来的面貌和风景得以保全。河道清障的主要工作是清理河道行洪断面范围的造成阻水的灌木、乔木等树木,违章开垦和种植的农作物、丢弃的废弃物、违章占用河道滩地的建筑物等。德州市针对全市范围内的河道开展了多次清违清障专项行动,通过集中攻坚,拆除河湖违章建筑、清除河湖乱堆垃圾、拆除违规搭建的养殖棚、回填违法挖建的鱼塘、清理河道渔网、清理违法种植树木、苗圃等,有效恢复了主河道及广大农村河道的过流能力和行洪能力。3.6水污染治理。对于农村河道的污染治理,需根据不同地域的污水特点、处理规模以及当地的实际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一是控制污染源,对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源采用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对于农药、化肥等污染源采用倡导绿色农业、合理使用肥料、作物轮作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二是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构建人工湿地、生态塘等生态系统,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周边环境,提升农村环境质量。3.7农村水生态景观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从传统的功能性建设向功能与景观兼顾转变。在满足农村河道功能治理的同时,通过水道、荷塘、水岸步道、绿道花海等景观建设,打造水清景明的生态景观,着力构建村中有水、水畔有村的生态家园。德州市临邑县深入推进生态河湖治理,依托环城绿廊、凤鸣湖湿地公园、红坛寺森林公园等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与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充分结合,串联起1条市级河道、4条县级河道、6条村级河道,沿河道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建设9个特色主题公园,融入花田设计,形成“绿色生态、体育运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多功能亲水休闲生态绿廊,让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4长效管护机制探讨

农村河道治理完成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巩固治理成果,形成长期有效的农村河道管理和维护机制。为保护和维持农村河道的持续健康,德州市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对提高农村河道管护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4.1出台政策,建章立制。为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德州市出台了《德州市河道管理办法》。规定了本市河道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市、县、乡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河道管理中的责权义务。规定了农村河道的具体管护范围、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事项,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和责任人员,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管护机制,确保农村河道的完整和功能发挥。4.2健全管理机构,分级负责。构建“政府牵头、部门合作、责任明确、河长管理”的管理框架。市、县、镇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农村河道管理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确保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河长制,县(市、区)、乡镇(街道)设立农村河道总河长,农村河道分级分段设立河长。总河长由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一把手担任,组织协调解决河长制落实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督促检查、绩效考核和问责追究。各级河长负责相应河道的管理、保护、治理等工作,开展河道巡查,协调解决管护中的问题。4.3政府牵头,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河道的综合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过去的农村河道治理都是治标不治本,“九龙治水”各管一块,往往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职责不明、管理不到位。要解决农村河道问题,必须加强统筹和协调配合。为此德州市推广实行了“三个三”工作机制,即“三长”联动(河长、警长、网格长)、“三员”保证(巡河员、保洁员、网格员)、“三理”相融(清理、治理、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河道管护问题不反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的责任主体,全面统筹辖区内的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协调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综合解决农村河道治理、经费落实、垃圾清运、河道保洁、巡逻执法、涉河项目管理等事项,形成推进工作“一盘棋”的新格局。4.4严格执法,加强管护。强化水行政监督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充分借力公安和当地政府的力量,严厉查处违章种植、涉河建设、污染河道等违法行为。在加强河道管理执法的同时,把工程管护纳入河道管理执法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成立河道治理办公室,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组建管护员队伍,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宣传与管护服务网络。4.5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建立三级考核体系,由市政府对县政府、水利主管部门进行考核;由水利主管部门对各管理单位进行考核;由县政府对各分段河长,管理单位对工作人员、保洁公司进行考核。通过逐级考核,将管护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在具体考核方面,由考核单位成立专门的河道管护工作考核小组,将管护工作列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2],制定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按标准完成任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问责。4.6市场主导,加强监督。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市场在河道管护机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公司化运作向受益居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取保洁费用;或通过政府投资向社会发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确定工程管护单位[3];“以河养河”也是值得探索的市场为主导的管护新模式。在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要加强群众监督,将管护内容、标准等信息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4.7示范带动,广泛宣传。河道管护工作应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管河、护河、爱河的行动中来,营造美丽生态环境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利用报纸、电视、标志牌、宣传手册等媒介,宣传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知识。二是在河道上设立河道管理警示标语、禁止和限制标志等。三是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等活动,评选出一批管理到位、成效显著的农村河道,引导老百姓树立讲文明树新风,培养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四是开展科普教育,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合理处置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4.8开展监测,掌握动态。建立监测系统是保障河道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开展水文、水质、水生态等反映河流治理效果指标的跟踪监测,了解和掌握河流治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地表水环境、水生态动态,可为各级政府实施水面管护提供依据。

5结语

面对日趋紧张的水环境形势,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我们必须推动传统的工程治河理念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河理念转变,使“生态治河”“治河先治污”“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等现代治水思路以及先进治河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河道的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农村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现农村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最终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

参考文献:

[1]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海河水利,2002(5):64-66.

[2]陈永吉,许健,王根宏,等.建立姜堰市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水利,2011(7):46-48.

[3]郑华美,许有文,乐治中.推进城乡河道整治及构建长效管护体系的探索[J].江苏水利,2011(10):42-43.

作者:郭伟 辛军 兴朋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