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4 05:11:2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与路径选择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深入践行的重要内容。为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战略部署与国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升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深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渊源;路径选择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及本国生态环境出现的严峻问题提出的[1]。(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眼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共存亡[2]。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关系协调起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是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形成的文化基础。儒家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肆意地向自然无限索取。道家主张要遵循自然规律,《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地、天、道运行是有规律的,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当然也不能例外[3]否则“不知常,妄;妄作,凶”。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非常丰富,始终是历代统治者遵循的基本理念。(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生态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4],借助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回顾中国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教训与历史策略,追溯生态危机的发生原因,针对不断爆发的污染事件,提出要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位,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与党中央新思想的内涵联系,从战略高度把握生态文明丰富内涵,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战略化与可持续化[6]。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历史定位

(一)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历史性政策研究[7],顺应了国际化的趋势和潮流。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和完善[1]。所以,当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祖辈生态文明观念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二)生态文明的历史定位。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迈向更高级别社会形态的表现[8]。第二,从现实角度看,人类的文明实际上始终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在大河流域,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良好,物产丰富[6]。今天的文明仍然需要良好的生态支撑,自然环境恶化了,其他文明也会消失,楼栏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涵盖了人与人所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只是生态文明的构成部分。第三,从哲学角度看,生态文明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整体结构中考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A从本体论上看,自然比人具有更客观的优先地位。因为对自然而言,哪有什么污染,哪有什么垃圾,所谓的污染和垃圾是对人而言的,污染和垃圾都是人制造的,所以,人类应该聪明一点,不要总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若是消失了,自然仍旧会存在。B从价值论上看,人和自然都有价值,不能只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而无视自然和环境的价值,人类忽视了自然和环境的价值,那人类自身的价值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C从方法论角度看,应该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建立伙伴关系。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对人类友好,如若破坏了自然,那人类也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所以,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主张才能实现。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粗放型发展模式仍占有市场。传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是工作的唯一重点,过分地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甚至达到了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很多外来污染环境的工厂与项目在我国扎根,影响我国生态环境。传统发展观将发展与经济增长划等号,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多数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在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在广州与惠州等地发展中,各种电子厂、化工厂与生产厂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但雾霾、酸雨等使得当地环境比较恶劣,由于工厂排放的废气导致天空灰蒙蒙的,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在近年来提倡节约、环保与高质量经济转型发展下,逐步被取缔与转变,但市场经济发展中目前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一项长远且系统的工作,而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放在同一高度,还需要政策与技术的创新支持[9]。(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与恢复力下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探究中心。过去由于有些地方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对当地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大肆建造工厂与工地,化工厂的污染对水资源的污染长期有效。有些地方过度开发,引进高能耗与高污染项目,使得环境承载力与恢复力下降,使自然生态难以再恢复到原有水平。曾经在“唯GDP论”的政绩观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与官员为提高经济发展高度,甚至以反生态的做法疯狂追求利润,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处于长期对立状态,很多地方虽然发现了环境问题,但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漠视生态问题,使得生态环境资源一步步被掏空,环境的自净能力无法跟上污染速度,最终使得承载力与恢复力下降,环境再难还原。(三)人类解决生态危机能力的失位与孱弱。生态环境被破坏并不是人们的本意,本质是由于人对自然环境与自身生活的生态环境需求缺乏认识,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引发了生态危机。公众生态意识觉醒和自觉践行的矛盾,生态意识与利益追求的对立、生态意识的严重缺失,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肆无忌惮。在建国初期,为了使发展尽快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生态环境不得不屈居于经济发展之后。后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人们长期生态环境意识的缺失,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层出不穷,频频爆发的自然灾害与资源能源的快速消耗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人们日常践行的知易行难的悖论,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高认同、低认知、践行度不够”的特点,严重威胁自然环境的利用[10]。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来自国际上的压力非常大,同时也是我们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的主动应对,这里有很深的国际背景。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一)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坚定执行并且一贯肯定的政策研究[11],将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改变以往的唯GDP的政绩观,将生态保护、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自然环境发展作为政绩衡量的新标准,将改变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从战略部署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高度。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基于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2],构建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制度建设中,要以系统、完整的思想,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与体制,从环境资产的使用、污染环境治理、污染排放标准等多个层次,确定生态保护的基准与经济发展的和红线,通过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撑与体制支持,使得政绩评价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企业发展从“经济人”向“生态人”,从市场发展、管理机制以及政府督导等多个方面,切实贯彻生态文明保护制度,制定适合我国发展国情的方针策略,对生态文明实现舆论监督,立法支持以及道德关怀等,促进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二)实现政策法规层面的生态文明规范。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健全经济发展制度,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发展机制的构建,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度,归纳与总结损害环境成本的生产要素,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污染付费以及资源有偿利用机制等,提高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征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税,制定各种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为资源与环境制定合适的价码,实现自然环境的资产化管理与排污权的交易机制保护;基于城市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开展市场化运作与管理,依据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发动社会人士参与到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只能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13]。在人与自然这一对关系中,人是从自然中演化而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虽然是有智慧的,但也应该明白,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实际上人类比自然界要渺小得多。近300年来,人类把自己放在了主人的位置上,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和统治自然。实际上,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就会走向理想的反面。因此,人类必须呵护自然,善待自然,生态文明就是要人们树立这种理念,彻底清算“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在中,基于社会发展的战略与全局高度,多次发表了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角度来看,当下我国生态发展面临严峻局势,要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要提高对理论渊源的分析[11],从实际发展建设对生态文明的需求角度,辩证自然与发展的关系,可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南和根本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党对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性把握,顺应了国际化的趋势和潮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人必将走向与自然的和谐,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14]。所以,今天所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祖辈生态文明观念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3-116.

[2]郭倩.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5.

[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EB/OL].[2012-02-11].

[4]刘小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5]石文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依据及实现路径[J].湖湘论坛,2012(4):24-28.

[6]向宇森.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哲学意蕴初探[J].长江论坛,2018(2):32-35.

[7]张薇.论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西安社会科学,2009(4):57-59.

[8]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10-18.[9]黄承梁.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2):5-6.

[10]李明欣.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与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2):122-124.

[11]徐晓霞,郑红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267-268.

[12]文丰安.7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流变及发展进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16.

[13]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J].理论参考,2013(2):45-48.

[14]李玲.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2):80-82.

作者:贺秋萍 单位:甘肃庆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