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时间:2022-04-28 11:45:15

生态文明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文章以北方湿地之都盘锦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新型城镇化特征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等拟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并提出推进目标实现的道路,力求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盘锦市

一、引言

人类诞生300多万年以来,经历了原始的狩猎文明、农牧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生态文明时代挺进。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产业升级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盘锦市地处辽河流域,位于辽河、大辽河入海汇处,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辽宁双台河口(即辽河口)部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约占市域面积的80%。2014年6月,辽河流域被列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盘锦市地处其中。早在2009年,盘锦市被确定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盘锦市是湿地城市的典型代表,是“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先行先试区的集合体,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理论方法的创新,同时对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二、盘锦市新型城镇化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进入城镇化成熟阶段

2014年年底,盘锦市户籍城镇化率达79.39%,城镇化水平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辽宁省乃至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根据城镇化阶段理论,城镇化水平超过70%后增长趋缓,处于稳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该阶段重点是推进城镇化由量的提高转变为质的提升,统筹兼顾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管理服务的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重要

载体的作用凸显近年来,随着盘锦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以及辽宁省推进城镇化加快县城建设等战略的实施等,大洼、盘山两县县城及县域范围内的榆树镇、田庄台镇、石新镇、陈家镇等城镇积极推进安置回迁新居工程建设,使得小城镇尤其是县城建设快速推进,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辽东湾新区发展建设迅速,产业不断集聚,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对盘锦市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日趋明显。

(三)城镇规模较小、功能不强,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有限

鉴于发展基础、城市功能、设施配套等均较为完善,多年来中心城区一直是盘锦市城镇人口的主要集聚区,截止2014年底市区户籍人口64.21万人,大洼县城人口近10万人,盘山县城约5万人,绝大多数建制镇人口不足1万。显然,盘锦市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呈现中心城市首位度高的特点,且县城及一般建制镇规模较小。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城镇规模较小,均不利于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城镇化后续动力不足

盘锦市是我国传统的重化工业城市,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但鉴于该类产业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能力有限。同时,盘锦市、各县及乡镇存在产业同构、园区遍地开花等问题,产业集群效应未能凸显,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近年来,虽然盘锦市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有限。

(五)土地产权国有为主,农业生产个体居多

盘锦是我国重要的农垦区之一,全市有87.4%的土地面积属于国有。国有农场在盘锦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场的土地产权属于国有,一般地仅有基本田部分为农工自己经营,经营田则由农场进行统一管理。但多年来,盘锦市国有农场作为生产主体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程度不高。调查显示,盘锦市农业耕作方式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作方式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已有部分村镇开始土地流转,但流转规模较小。

三、盘锦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盘锦市作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等重大发展机遇,充分依托盘锦市发展的良好基础与独特优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按照“重点集中、有序分散、差异指引、循序渐进”的思路,促进人口等要素向中心城市、新市镇、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将盘锦市建成以生态湿地、湿地农田为基底,以组团式布局的城市带和散布的新市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为点缀有机交融的现代田园城市,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四、盘锦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国内外城镇化推进的经验证明,农民向居住区集中不仅能有效集约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镇公共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又可解决城乡发展用地瓶颈问题,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盘锦市绝大多数土地属于国有土地,且作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具有开展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独特优势。未来,应按照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新市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城镇体系结构集聚人口,通过“撤村进镇”、“撤村并点”等模式,实现农村建设用地的整合,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改善村镇风貌,建设人居环境良好、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村镇。

(二)产业向经济区和工业园区集中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要素集聚,而集聚经济也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目前,盘锦市有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生态经济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辽宁盘锦精细化工(塑料)产业园区等多个产业集聚区,且已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未来,应进一步提高省级产业园区的设施配套水平,增强产业引导和集聚力量,强化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应撤并主导产业雷同、规模较小、设施配套水平较低的产业园区,鼓励乡镇在省级园区内建设“飞地型”产业园区,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集中优势力量蓄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将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实现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前提条件。盘锦市应充分发挥自身土地产权国有为主、土地分布集中连片、地形地貌平坦等优势,在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工业向经济区和园区集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基本农田规模经营集中、宅基地整理经营集中和其他用地整理经营集中,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结语

立足生态文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盘锦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芦苇滨海湿地,地处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对其至关重要。盘锦市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走集中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建设应尊重自然、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应坚持绿色低碳、减量排放,土地整合应发挥资源优势、分类引导,打造我国沿海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样板。

作者:王越 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李春才,王东华.第四种文明:生态文明[N].韶关日报.2010-08-07.

[2]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M].人民出版社,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