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时间:2022-04-28 11:39:40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摘要:在时代越发进步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过度追求享受,对金钱、权利、名誉的贪婪,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建设在群众心里的份量远大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趋于首位才能在各领域各方面脱颖而出,而这一观点正是扭曲了经济建设的价值。国家倡导的是可成为生态文明发展可靠性支撑的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相协调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指示,在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倡导创新、绿色、协调发展新理念;构建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的新时代;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新局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现如今,人们习惯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孤立来看,导致经济建设对生态逐步破坏,恶劣的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健康与生活。如何在新理念、新发展下建立生态与经济互融互鉴的新格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起来共筑健康之城、共建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已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计划会议进一步就我国发展现状做出全面的分析,并就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新想法,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会提出了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基调协调各领域间的共同合作与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构建完备的生态系统。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利用二者的关系来看,生态环境助推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经济建设亦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支撑。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发展往往既相促进又相矛盾,经济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而大自然中的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是两者斗争的“交锋点”。我们如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孤立来考虑,必将更深层激化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系统循环再生能力下降;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制造垃圾以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自治能力,生态系统日趋紊乱,人们生存的空间日益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地处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如何从辩证关系着手,破解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的难题,就显得意义重大,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今天来说,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利弊轻重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1、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

(1)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污染浪费

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如今的垃圾不同以往,通过优质资源互补、资源整合,优化结构与合理配置后,就可以得到充分再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是我国正在深入的课题。我国在资源合理化利用、废物整合方面意识薄弱、行动效率低,忽略、轻视现象严重。殊不知,资源错位,无法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已经越来越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资源优化不合理也是导致浪费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大量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而在对资源进行加工、整合的过程期间,浪费固然不可避免。生产资料错用直接造成剩余资料产品待步,渐渐的踏上浪费之路。资源失效、资源失能、资源闲置的生态负效现象与日俱增。

(2)急于求快造成无暇顾及生态环境

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列车缓缓开来。人们对经济发展侧重于快、多,肆意的开采与砍伐,排放与填埋,却少了应有的治理,从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不断枯竭,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率低是自然已经亮起的“恶性循环”的红灯,如此循环下去,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势必“每况愈下”,而人类的生存问题也势必无法逃避。如今,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专家学者论文不断增多,关于环境问题的媒体舆论也越发犀利。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疫情使人们遭受着病菌的折磨。人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除了生命源氧气之外,还伴随着粉尘等可吸入颗粒物与各式各样的排放废气,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

2、轻生态的理念制约经济发展

(1)缺乏生态建设价值理念致使经济建设置于瓶颈

在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劣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关注,但人们的意识与现实社会中的金钱比起来逊色很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是部分人存在的狭隘思想,也是对生态文明中价值理念的扭曲。这种价值观念的存在会使我国的生态建设,甚至是经济建设都会有相当大的阻碍。转变这种观念也并非朝过夕改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需要舆论以及楷模指引,由于发展经济的愿望强烈,往往将GDP的数值与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这样的观念直接导致了人们以付出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久而久之,片面性导向为人们指引了错误的方向。人们可能认为将环境问题作为未来的问题去处理也来得及,误读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众所周知,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而诸如此类的观念不发生转变会始终引导百姓产生错误的观念。如此循环往复,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而恶劣条件下的经济必然无从发展。

(2)生态制度有待完善

生态制度的建立是为能够有效的制约大肆砍伐与过度开采的不恰当行为,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保证发展的制度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带动各地的产业结构合理运行与产业链条有效发展,催生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循环经济的健康运行。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值得肯定的是我国有相关政策的制定,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这是造成生态文明建设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法律体系还相对缺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环保的投入也在增加,但投入力度不足,造成作用效果不大,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环保效益。许多项目工程或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前的“障碍”就是当时当地的环境状况不允许进一步开发,换句话说无投资条件的直接制约,这是无法发展、无招商引资的一大隐患,造成经济建设损失重大,导致经济制度下行发展。近年来,由于追求政绩考核的评判标准的观念固有,致使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比重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的增长与环保目标的未达成,使得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快转变固有观念、破解生态危机的制约瓶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建立既相适应又相协调的生态发展体系

1、转变传统的固有观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良性发展直接决定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毫无疑问的说,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应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可靠性支撑,而不是索取与制约。曾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GDP是可以直接反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但过分强调GDP则是片面的政绩观。要想针对这一问题彻底转变固有的片面观点,还需从领导入手摒弃传统追名逐利的做事原则,对其逐一的进行思想转变从而带动地方整体思想转变。要加快协调政绩考核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另外,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从学校企业入手,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学习力度,加强生态文明的实践性,加深对生态文明的倡导与弘扬。开展实践活动,了解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建设权衡的必要;了解绿水青山对身心健康的必要;建立用文明“反哺”自然的体系,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持续发展的观念,倡导绿色GDP,将生态因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之中,确立一种有利于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的、生态的发展观。

2、完善生态立法制度

加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要建立因地适宜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建设法律保护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的限定条例及防止肆意开采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对造成破坏自然行为相关法律条款的司法解释工作,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使经济建设在环境协调发展的庇护下得以顺利开展。因此,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加强约束、加以规范,需要制定具体的举措对某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表彰或者惩治,同时,“增加一些补偿政策,保证企业最有发展,鼓励企业加固环保力度”。用立法量化生态环保行为,明晰权利、责任、利益,对违法行为严厉惩治,根除破坏生态的行为。

3、先进的经济理念及生态技术融入到绿色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低碳环保的科学理念发展经济、开发能源,带动企业良性、合理运用资源。以科学的生态技术指导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型经济转变为生态型经济。将“废物”变为宝物,让资源重新整合,合理化、最大化利用,净化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和经济浪费。这也是降低经济成本的有效方式。坚决摒弃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作为基础发展模式开展,还百姓绿水蓝天。鼓励人民选用绿色消费,降低资源浪费率、降低污染的排放。除此之外,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要加大科研投入,对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研究,使科研出的新成果不断地与环保实践相结合,形成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新生产力,从而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绿色、协调等五大新理念的视域下共筑生态文明建设走向良好势头。

作者:李珉婷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05.

[2]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R].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