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防治研究方向

时间:2022-08-08 11:26:00

猪瘟防治研究方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本病于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后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是至今威胁养猪业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卫生法规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和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病原学

猪瘟病毒是ss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病毒粒子呈圆形,大小为38~44nm,核衣壳是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氯化铯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猪瘟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能在猪胚或乳猪脾、肾、骨髓、淋巴结、白血球、结缔组织或者肺组织的细胞中培养,在细胞质内复制,但在这些细胞上不产生明显病变。猪瘟病毒不能凝集红血球,在抗原性上与牛腹泻病毒亲缘关系较为密切。

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并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反应。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根据对猪瘟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分析,将猪瘟病毒划分为2个群即I群(2个亚群)和2群(3个亚群)。国际上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共10个亚群。主要代表性毒株有中国系兔化毒株(病原性强的病毒)、日本的GPE株(A亚群)、美国的331株(B亚群)等。我国目前流行着2个基因群共4个基因亚群,其中基因2群在我国猪瘟病毒流行中占绝对优势。

猪瘟病毒在干燥条件下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但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0℃可存活3天,在37℃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达15天。猪瘟病毒对碱性消毒药(如苛性钠、生石灰)和乙醚敏感,对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其它消毒剂抵抗力较强。最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1~2%烧碱加5%石灰乳。用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经3小时(25℃)试验,获得确实可靠的消毒效果。

2、流行特点

猪瘟病毒只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病。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分布于病猪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其中以血液、淋巴结、脾脏含毒量最高。通过尿液、粪便以及眼睛、鼻分泌物向外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7天。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污染的饲料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母猪体内抗体水平低下可引起猪瘟亚临床感染,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3、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和繁殖障碍型五种类型:

3.1、最急性型: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皮肤、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与其他急性败血症类似,病程l~8天,通常5天内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3.2、急性型:最常见,多数于发病后10~20天内死亡。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3.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3.4、温和型:又称非典型,由低毒力株引起或见于免疫不良猪群强毒感染,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临床症状轻微,病变不典型。以无名高热为特征。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3.5、繁殖障碍型:妊娠母猪感染猪瘟病毒时,可使妊娠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弱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弱仔胎。弱仔胎是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的仔猪,可终生带有病毒血症,可不断地向外界排毒。它的存在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4、剖检症状

4.1、最急性型:病例一般无明显病变,或仅见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少量出血点。

4.2、急性型:急性病例以泛发性出血性素质为主,呈败血症变化。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4.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一条污黄色紧密、完全或部分钙化线,这在慢性猪瘟诊断上有一定的意义。

4.4、温和型:肾、膀胧、淋巴结出血变化少见;扁桃体充血、水肿、化脓性坏死、溃疡。回盲瓣溃疡;胆囊肿胀,出血、溃疡;胃底有片状充血或出血。

4.5、繁殖障碍型:流产胎儿表皮出血、全身水肿,头、肩、前肢水肿,头、四肢畸形;有的产木乃伊胎;小脑、肺发育不全,肝脏灶状坏死;正产胎儿出生后数日内死亡,可见各脏器和皮肤出血。

5、实验室诊断

5.1、病毒的分离与培养:将病猪的扁桃体、脾脏或淋巴结,剪成2g大小的组织块,加上灭菌砂在研钵内研成匀浆。接种PK-15单层细胞,于接种后l,2,3天,进行免疫酶染或免疫荧光染色,镜检。

5.2、家兔接种试验:猪瘟病毒感染家兔以后病毒不能使其发病,但能使机体产生抗体,而猪瘟兔化弱毒则能使家兔机体发生定型热反应。将猪瘟病料用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家兔,经7天后再用猪瘟兔化弱毒静脉注射,每隔6小时测温1次,连续3天,如发生定型热反应,则不是猪瘟,否则即是猪瘟。此法适合于现场,特异性强,但需时较长。

5.3、血清学诊断:本法通常用来了解猪的群体免疫水平和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为预防接种提供科学依据,少用于单个病例的诊断。可通过间接凝血试验的方法作抗体水平检测,免疫后猪瘟抗体效价在1:16以上。

5.4、荧光抗体试验:采取早期病猪的扁桃体和淋巴结或晚期病猪的脾和肾等组织,制备冰冻切片或组织印片,丙酮固定后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出现绿色荧光为阳性结果,否则为阴性。

5.5、酶标抗体组织印片(酶标抗体试验):采取可疑病猪的血,分离白细胞制成涂片或以脾、肾、扁桃体作成印片,进行酶标抗体染色,在细胞浆成特异的棕色斑点即为阳性反应。

5.6、RT-PCR技术:是以RNA为模板进行反转录,再以PCR进行核酸扩增来检测猪瘟病毒的方法。

6、鉴别诊断

临床上出现以高热、皮肤出血等败血症为特点的急性猪瘟时,应注意与急性猪丹毒、最急性猪肺疫、败血性链球菌病、急性猪副伤寒和弓形虫病等疾病相区别。

6.1、猪丹毒:夏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性,病程短,在猪群中传染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比猪瘟低。体温很高,但仍有一定食欲。皮肤上的红斑指压退色,病程较长时皮肤上有紫红色疹块。眼睛清亮有神,步态僵硬,很少发生腹泻。死后剖检,胃和小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淋巴结和肾淤血肿大,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斑纹,大肠粘膜无显著变化。病原为猪丹毒杆菌,青霉素治疗有效。

6.2、猪肺疫:夏季或气候、饲养条件剧变时多发,呈流行性,发病率和病死率比猪瘟低,咽喉部急性肿胀,呼吸困难,口鼻流泡沫,有咳嗽,皮肤发红,或有少数出血点。剖检肉眼可见咽候部肿胀出血,肺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出血、切面呈红色,脾不肿大。病原为猪巴氏杆菌,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6.3、败血性链球菌病:多见仔猪发病。常有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症状,病程短。剖检肉眼可见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液增量,脾肿大。有神经症状的病例,脑和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量、浑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变化。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6.4、猪副伤寒:多见2~4月龄猪发病,在阴雨连绵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先便秘后下痢,有时粪便带血,有结膜炎,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可见黄色或灰色小点状坏死,大肠有溃疡,脾肿大。病原为猪沙门氏菌,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6.5、弓形虫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流行于夏秋炎热季节。剖检脾肿大,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脑实质充血、水肿、坏死,可区别于猪瘟。病原为弓形虫,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此外,猪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应注意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弓形体病、猪钩端螺旋体、猪衣原体及猪布鲁氏菌病等疾病相区别。

7、猪瘟的防治

7.1、预防措施

7.1.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廉价的消毒剂,定期进行栏舍及环境消毒,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证生猪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7.1.2、加强免疫监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的抗体浓度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坚决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

7.1.3、正确使用猪瘟疫苗:目前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3种: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目前,我国使用的中国株猪瘟兔化弱毒苗,在世界上是一种较好的疫苗。

猪瘟疫苗的使用方法:

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的用法。该疫苗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为1毫升。该疫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的用法。该疫苗大小猪都可使用。每头份加入无菌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大小猪均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4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注射后免疫期可达12个月。该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断奶前子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的用法。该疫苗为肌肉或皮下注射。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1毫升。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7.1.4完善免疫计划:应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及免疫监测,制定个性化的科学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是有效控制猪瘟的关键措施。

农村散养或中小型猪场的免疫方案:仔猪21—25日龄,首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每头2头份;60——65日龄,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3次,每头每次4头份,母猪断奶后注射。

猪瘟疫病扑灭期猪场或养殖户的免疫方案:仔猪超前免疫,即仔猪产后在未吸初乳前皮下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1头份,隔1.5—2小时后再喂奶;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

卫生及防疫措施较好的集约化或较大规模猪场免疫方案:仔猪60—65日龄用猪瘟疫苗免疫,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

7.2疫病控制:发生猪瘟疫情时,必须严格隔离、消毒,并对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临床治疗上无特效药剂,一般采取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同时使用中药验方,初期有一定疗效。

7.2.1、抓紧时间确诊,隔离淘汰措施、场地、用具、饮水消毒。

7.2.2、紧急预防注射,加大剂量(2~5头剂),200头剂亦无反应,注意换针头。

7.2.3、建立免疫带。疫区周围地区的猪应立即全部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形成安全带,防止疫区扩大蔓延。

7.2.4、停止生猪集市和调运,以防止疫病的人为传播。

7.2.5、严格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扑杀的病猪和死猪以深埋为原则,应装在不漏水的容器内运往指定地点,埋在1米以下的深坑内。

7.3、综合防治措施:要确保猪场综合保健措施的实施,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可有效减少猪瘟的传入。为切断猪瘟传染机会,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

8、总结

猪是猪瘟病毒唯一的储主,其他动物包括某些昆虫虽有保毒可能,但不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所以从理论上讲,猪瘟是一种比较容易消灭的疾病。目前有20多个国家宣布消灭猪瘟,例如美国经十余年的综合控制后,猪瘟才停止发生,我国尚未消灭。美国等许多国家消灭猪瘟的主要措施为扑杀病猪、加强检疫、预防接种和其他防制措施。预防接种一般在执行计划的初期采用,疫情已经控制后,就停止使用疫苗,而以检疫,快速诊断、扑杀和其他防疫措施为主。这些做法对我国控制猪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