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农村公共支出现状

时间:2022-01-03 09:22:52

刍议农村公共支出现状

一、1996-2011年我国农村公共支出的历史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工程,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由财政起主要作用。1996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为700.43亿元,2011年农林水事务支出为9937.55亿元,15年来投资力度大幅增加。根据《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8.82%,1997年为8.30%,1998年为10.69%,1999年是8.23%,2000年是7.75%,2001年是7.71%,2002年是7.17%,2003年是7.12%,2004年是9.67%,2005年是7.22%,2006年是7.85%,2007年是6.84%,2008年是7.26%,2009年是8.81%,2010年是9.05%,2011年是9.1%。由此可得1996-2005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图。从图1.1中可以看出,从1996年开始,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曲折性变化,1998年是比重最高点,因为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从1998-2003年,农业支出比重逐步降低,从10.69%一直下降到7.12%,2004年,农业支出比重又上升到第二个高点,达到9.67%,但从2005年开始,开始下降,并在2007年低至6.84%,2008年开始新一轮的增幅,至2011年为9.1%。

二、我国农村公共支出问题

1农村公共支出规模不足。我国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最高点在1998年,最低点在2007年,虽然用于农业支出的绝对数一直在增长,但相对数却徘徊于7%到9%之间,这说明15年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以及农林水事务等的支出并未大幅增加,支出力度并未增强。

2农业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三地农业支出在地域结构上有明显不同,东中部降水充沛、水系发达、水量巨大,水利建设占农业支出比重较高,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干燥,蓄水农田设施相对要求较高。在农业支出中,真正能惠农的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在农业创新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生产脱节,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3社会服务化的公共支出滞后。农村也面临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的“城乡二元”机制,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儿童大量增加,社会服务体系面临新的挑战。在公共支出方面,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的公共支出相对滞后。

三、我国农村公共支出问题的对策

1加大农业公共支出投资,加强投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相比其他财政支出,我国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变化不大,从全国视角来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发挥主导作用,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让农民的投资有所回报,期以更高积极性。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农村的发展也面临“政绩工程”,投资于能看得见的、见效快的、短期的项目,却忽视农民最基本的需求,不重视长远发展。基层农村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多调研、多思考、不能生搬硬套,只求短平快的发展,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投资长期的有益于长远发展的项目。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特色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培训。我国农业生产的改善主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政府应该普及先进农业科技,为农民引入新技术、新品种,提供农业知识和科技的培训,并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引导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的科技化发展。

4大力发展社会服务化的公共支出。教育是一国之本,占我国人口大数的农民教育更为重中之重。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资,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同时,应尽快将社保和医疗体系纳入体现社会公平性的政策中,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度,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菁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