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能力培养构架探讨

时间:2022-03-12 09:55:24

《国际贸易理论》能力培养构架探讨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适应当前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对本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架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理论教学中要引导其具有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其创新精神,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这一系列的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目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受到高校的重视,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而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本栽体。“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是唐山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也是核心课程,是学生接触国际贸易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当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也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重新调整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是一个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阶梯教育。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符合这个规律,只有立足于这个规律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文章将就这一目标的实现,针对唐山学院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架进行梳理、设计。

一、课程内容、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特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有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分工学说、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组织和现象。目前,本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本课程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它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还具有开放性。从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来讲具有非封闭性。(二)教学现状。1.授课方法。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点,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明白各部分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的要求。在讲解中尽量结合实际,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在课下让学生习惯于关注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变化,以及新颁布的政策法规。目前在教学中主要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结合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通过导入案例引出课程内容;讲课过程中多用启发性案例来分析问题,以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于综合知识点选用典型案例用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当前的授课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对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应用能力差,对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能力较弱,对一些理论还是停留在机械性记忆上,更难以将理论及分析方法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2.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主要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期末和期中考试成绩以7:3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考核知识点的记忆,即使有分析问题也主要侧重在理论层面上。而对学生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不能更好地使实践教学环节反映出来。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构架

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架的改革设计:(一)培养目标设定。大学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学,也不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具备创新的精神。作为授课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先进、前沿的学术观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和独立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意识,通过修正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教学变成教与学的过程。再增加学生参与的实践机会和环节,强调自主学习与知识的运用,进而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二)教学内容。把课程理论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国际分工学说、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国际贸易组织与贸易现象、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围绕理论内容设置实践环节,整个课程形成课堂案例、社会经济现象观察、经济专题制作、经济问题分析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教学方法。对较难深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仍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授。这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国际分工学说理论部分。其他环节则根据内容进行实践性操作设计,具体如下:1.课前安排“关注、探讨经贸新闻事件”环节:本课程通过每次课前的“关注、探讨经贸新闻事件”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国际贸易新闻事件”,利用每次的课前五至十分钟进行交流。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了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直观感受。2.国际贸易专题制作:本环节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课题项目,学生参考设计的课题项目进行“国际贸易专题”制作。这一活动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对所选项目结合当期经济事件进行研究。从确立研究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制成ppt进行展示和答辩,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认识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3.社会经济现象观察:本环节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经济理论,通过调查周边发生的经济现象、事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再收集专业人士的评论,然后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观点。通过此环节可以改变一些学生“两耳不闻校外经济事”的习惯,养成关注国际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意识,长期下来能对经贸问题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4.经济问题分析:本环节主要让学生结合某一经济体运用贸易理论写经济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操作中要求学生选择自身熟悉的生长环境中的经济体进行经济问题分析,从而习惯于去关注社会、接触社会并能把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现实来进行分析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积极观察经济现象、深入思考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的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并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来。(四)考核方式。通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形成过程进行全程考核,使考试不再只是考查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考核方式改革中考核总成绩构成比例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构成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题制作、社会经济现象观察(记录成学习笔记)、经济问题分析小论文、随堂小作业等。通过考核方式改革,促使学生养成关注国际国内经贸事件、分析国际间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习惯,更好的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结语

目前,唐山学院国贸专业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正在摸索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长期已经形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还不想改变。所以,对这一方案的实施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参考文献:

[1]赵文平,赵江.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高教学刊,2018,(02).

[2]管国锋,吴松强.基于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究[J].江苏高教,2017,(05).

[3]佟家栋.中国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的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6,(09).

作者:崔海英 代冬芳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