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

时间:2022-07-15 11:09:26

小规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研究

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但由于保护资金短缺、保护与活化成本高等问题,特别是规模偏小的历史文化名村,难以获得行政或者社会资金,其保护与发展面临更多的“小”烦恼。文章结合《狮山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璜溪村)》的实践经验,从区域协调、空间延伸、锚定法定规划等方面浅析小规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区域协调

1研究背景

璜溪村始建于宋朝,至今七百多年历史。村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空间格局,肌理清晰、环境优美;留存有较多的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及历史文化价值。璜溪村被评为南海区“十大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然而,由于保护与利用的不足,璜溪旧村现已人去楼空、渐显破败,亟需修葺维护并加以活化,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2特点与问题

2.1村庄规模小。璜溪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面积为7.6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的用地面积仅为2.45公顷。核心区内现有清代建筑119间,民国时期建筑15间,明代建筑5间。为保持村庄传统风貌的完整性,规划将旧村内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都纳入为保护对象。2.2保护成本高。规划根据璜溪村的环境特点和传统建筑的破损程度,对村庄的水系、街巷、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修缮方案。其中,规划结合了建筑保护等级和保护价值、建筑质量、建筑年代、建筑高度等现状要素,把建筑分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改造、更新五种类。各类建筑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加固、修葺。根据与政府商定的初期维修、保护方案,仅建筑修葺和河涌驳岸改造成本就需要1.3千万元。如果要完成整个村庄所有传统建筑缮和传统街巷空间的修复预计,需要投入约8千万元。相对于璜溪村的规模和产出,单凭财政投入是难以为继的。2.3活化难度大。根据以往保护类规划的实施经验,政府资金受绩效考核和行政许可等诸多因素限制较多,难以对单一对象进行持续的投入。因此,国内很多名村在修复完一段时间后又慢慢恢复破败。对于规模大、环境特点显著的历史文化名村可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注入现代功能,将“静态保护”改为“动态保护”,以保障保护的持续性。然而,规模小的历史文化名村由于游览线路短、特色元素少等原因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和资源。此前,璜溪村一直采用静态保护的方式对村内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修复,但笔者在2016年参与该村的保护规划时发现,村内的很多建筑已经荒废、破损,整个村落一片荒凉,毫无吸引力。这充分表现了“静态保护”的先天缺陷。而且当项目组提出旧村活化策略时,村工作人员也表达了没有社会资金、资源愿意进驻的窘境。2.4容受外部环境影响。历史文化名村要保持其历史的原貌性需要投入很多的社会资源,然而要破坏其历史风貌则十分容易,特别是规模小的历史文化名村,由于缺乏缓冲空间显得尤为脆弱。现状璜溪村的西面和南面紧贴城市干路,内部缺乏停车场地。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村前原本宽阔、安静的公共空间几近被机动车所挤占,传统风貌的价值大打折扣。此外,璜溪村现状被工业区包围,以至于这座历史文化名村数十年来一直埋没在车水马龙的工业区中,不仅环境大受影响,而且加大了保护开发的难度。

3解决方案

3.1锚入控规,夯实区域协调体系。为化解小规模历史文化名村缺乏缓冲空间的问题,规划着重强化了核心保护区与外部空间的协调。规划首先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要求,根据黄溪村的建设现状、自然风貌及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将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进行控制;其次,规划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模式,加强了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建设控制,对其建筑高度、色彩、体量、视廊等都提出了具体控制要求,使片区以璜溪村为核心,形成错落有致、风貌统一的城市景观控制方案,并要求片区在下一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将本规划的要求予以落实。从而使得“保护规划”向“控制性详细规划”延伸。3.2统筹周边用地。为进一步破除璜溪村因规模小所引发的种种问题,规划将璜溪核心区以外的部分用地纳入规划范围,通过将规划做大,把旧村的保护与外部的开发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为名村的活化创造更大的空间。璜溪旧村面积为2.45公顷,规划将村庄北面空地纳入规划范围,从而形成以村前运身河为界,一河两岸的整体保护开发区。其中,璜溪旧村强调保护,兼具休闲功能;新的开发用地规划为商业功能,并按照旧村的风貌严格控制其建筑高度和建筑风格。最终河涌两岸形成一个风貌协调、功能互补的整体,极大地增加了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为璜溪村的活化以及后续保护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3.3合理界定保护与发展的边界。璜溪名村保护规划一方面努力化解因村庄自身规模过小所带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旗帜鲜明地划定保护与发展的边界,其核心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边界,明确保护区域发展区的关系。规划以旧村的河涌为边界划分核心保护区与发展区,目的是使得河涌两岸在建筑风貌上协调统一,在建设方式上互不干扰,既保证了核心保护区该保护的内容,又让开发区具备市场的适应力。二是形成多层的交通组织方案,避免外部交通对保护区的干扰。规划在核心保护区形成一层由停车场和道路构成的绕行系统,使得游客可以在村外停车,城市交通在村外绕行,避免了外部交通对名村的冲击;其次,规划在新村与旧村之间组织了两套慢行系统,分别满足村民生活和游客游览的需求。

4结束语

保护与利用一直是历史文化名村绕不开的话题,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历史文化名村或许更值得业界关注,毕竟我国大量的名村正是因为其规模小、关注度低,导致在保护不足、利用不充分的两难中逐渐消亡。璜溪村的案例表明,要破解小规模历史文化名村的问题,首先要将其做大,通过规模吸引资源,为活化与保护创造空间;其次,要明确保护与利用的边界、分层,将名村的保护与利用统筹起来。

参考文献:

[1]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梁伟东 单位:新疆通艺市政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