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李煜词前后期特点探究

时间:2022-05-18 06:37:00

小议李煜词前后期特点探究

李煜,一个被龙袍羁绊的才子,一个为政事所耽搁的隐者,一个被案牍所劳形的词人和艺术家……他是个亡国之君,但每当谈起他对于后世在文学、美学包括历史上的作用或贡献时,又不得不使人内心充满矛盾和惋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至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尽道诗言志,挥毫以畅谈。观李煜之词,可晓其心志;以其身世浮沉、世事变迁为依据,可以明确地将其创作阶段分期。李煜的创作阶段分期分两段——亡国被俘前与后。通过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的特点可推断出降宋前应多为宴乐、对于女性的工笔描写之作。有据以证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彻头彻尾一副奢华淫逸之景象;再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亦是如此。

对于李煜前期词,很少有人问津,后人可能更钟情于李煜降宋之后的亡国之音,比如《相见欢》、《虞美人》、《浪淘沙》等。是皆为以泪洗面、去国怀乡之忧思、痛如切肤的难眠随想;其点睛之句比比皆是,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直接描写表现出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好似江水绵绵不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秦淮残梦忆繁华,对于往事可回想而不可及的无奈;还有《破阵子》中“最是荒唐祠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一个亡国之君颜面尽失的尴尬与痛楚。我个人看来,李煜后期的词总有一种千篇一律之感:几乎所有词作除了怀旧和悲叹外,无其它特点。

上述是从时间内角度分析的,一说李煜的词风继承了花间词派的词风,那么接下来不妨从这一角度分析一下。花间词牌是早期的词派,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然而花间词大多无思想内容可言。就李煜早期词作来说,便符合这一特点,不论在内容和实质上都透着一种华而不实、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风格;在李煜的后期词作上,消极萎靡,离愁别恨诉说不尽也符合了花间词派的一些风格。李煜的词虽然在后世研究中国社会历史上得到被借鉴,我想这便是李煜词区别于其他花间词的原因,但词中并无治国韬略和哲思的体现,这源于李煜的个人思想性格。我们把李煜前后两期的词分别与花间词派的特点比照、落套,再加上对于李煜性格特点的分析,便可理清一些脉络,得出一些结论。

谈及李煜的性格,前面已经说过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生于帝王之家,自幼受到宫廷华奢淫逸之风的影响,在做皇帝时,宫闱生活变成了他诗词创作的第一手素材,这便是影响他前期词风的重要原因;“为高谈”,即李煜喜欢工于与政事无关的、高深晦涩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佛教(李煜“喜浮屠”)和文化艺术,从而使得他在诗词和书画上都很有造诣。一说李煜他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而不在于江山社稷,这可能是他先天性的。那么后天性的影响在于“喜浮屠”、“酷信释氏”,即迷信佛教,受此影响,他更加与世无争、回避现实,越是这样,他越喜欢从后宫生活当中寻找一丝安乐以及妄图得到现实世界、政治活动不能给以的充实。我想,李煜性格懦弱的结论也就由他逃避现实而得出;懦弱、与世无争、生活在个人世界中的李煜是做不了一个好皇帝的,俗话讲“慈不将兵”,何况是对于满朝文武、天下百姓呢?既然如此,亡国之君又当亡国之运,降宋后,那种虽为封侯实则软禁的生活,令本无大志、不思改变现状的李煜更是空虚,没有别的新思想充斥其头脑,而是陷入不断地悲痛的漩涡当中,从而也就造成了他后期词风千篇一律的现象。

我们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客观存在”,这一理论在李煜的阅历及其词作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积贫积弱的南唐小国和华丽的宫廷生活决定了李煜前期词作的音调,“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经历使其风格来了一个大转折,决定了李煜后期词作的最明显的特点,上述是外因,那么内因便是李煜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其性格弱点。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岁月悠悠,一千年过去了,回想起这个本不应当皇帝的君主、这个本应为职业艺术家、词人而不得的人,后人很少会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而责骂他,而为他命运的安排而惋惜,为什么呢?那就是他承上启下,将花间词派的星星之火为形成后来宋词的燎原之势而作出了贡献。从政治角度讲,他的确生不逢时,但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讲,乱世文化百家争鸣,他正当时运。研究文学的历史可洞察社会的兴替,研究李煜及其作品中所出现的现象可以了解到连接唐、宋这俩个治世间那段乱世的文化、那个被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称之为“最无耻的时代”的文化,这对于指导今后的文学领域的实践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