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要求

时间:2022-10-08 08:46:26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践要求

2021年4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里强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又是对民众生态诉求的积极回应,凝结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聚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必须以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治理主体的协同参与,强调治理方法和治理体制的全面变革。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根本保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党委对生态治理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职能,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推进生态治理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执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促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明确生态环境产品的公共属性,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部门的环境治理责任,以形成生态治理的协同机制。

企业作为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的基础和关键。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市场体系,完善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强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进而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之路。社会组织作为生态治理的协调者,是民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载体,在丰富生态服务的供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促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对环保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引导社会组织积极监督、有序参与环境治理。公众是环境治理的群众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营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必然形成推动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只有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不断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积极贯彻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使全体人民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汇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来提升生态治理效能。人与自然是辩证互动关系,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必然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约。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属性和运行规律。系统思维也是一种全局观、整体观,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方面的考察,进而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统筹推进生态治理工作,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全方位展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各构成要素唇齿相依、相互关联,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方位治理本质是综合治理,强调从陆地到海洋、城市到农村、江河湖海到林草湿沙,各领域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盲点、齐头并进、协同进行。

其次,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全域展开。中国陆地宽阔绵延,山脉、水系交错纵横,不少山脉河流跨越多个省市区行政区域。海洋大气则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其中的污染物迁移扩散速度很快,且空间边界无形,难以分割。可见,自然生态各要素构成有机整体,山上山下、上游下游、地上地下命脉相连。开展全域治理,即强调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统筹考虑山川河流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最后,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全过程展开。环境污染治理是十分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地球生态系统经过漫长的演进历程,形成相对平衡稳定的运行结构,一旦遭到严重损毁,就会很难恢复。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动辄几十年,而土壤污染的治理周期会更长、治理过程会更艰难。要推动生态环境的系统改善,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坚决整治顽瘴痼疾,统筹协调各环节的治理任务,注重每一个节点的衔接配合。坚持全过程治理,主张保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持续发力、驰而不息。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以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为根本着力点。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影响,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提升生态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势必影响制度的权威,导致制度虚设。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主张树立制度的刚性和权威,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践问题,又是认识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修订、更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提供基本遵循。要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效力,必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认识,逐步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责任,使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转化为全体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树立依法办事、法律至上的精神,让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其次,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配套措施。制度的执行力与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密切相关。要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不仅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且要完善制度细节,切实建立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配套政策,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增强各项制度的耦合性,使各项制度环节衔接流畅,以确保各项环境治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最后,要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考核及责任追究。为增强生态文明制度的威慑力和影响力,党和国家已经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并对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作出相应制度性安排。要坚持“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必须健全国家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社会媒体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系统,综合运用常态化监督与巡察监督等多种方式,以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必须拓宽监督体系的覆盖广度,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抓实抓细监督职责,使所有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行为都得到严肃惩治。

要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必须具备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很多环境问题也日趋全球化、复杂化。总书记一再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海洋污染治理等贡献力量。首先,要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够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是推动国际生态治理的前提和基础,而促进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才是真正的目的。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必须立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积极顺应时展趋向,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本领,统筹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风俗文化,努力开创国际生态合作的新方式,致力于画最大同心圆。其次,要积极掌握生态治理的国际话语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并形成了解决生态问题的强大制度优势,为其他国家自主探索生态治理模式提供启发性思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绿色基因和生态智慧,为开展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必须掌握生态治理的国际话语权,切实推动话语阐释力和表达力的提升,确保生态治理领域的科学理念、创新方法和解决方案能够有效传递出去。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生态领域中的议题设置、规则制定,不断提升国际事务的参与协调能力、国际舆论引导能力,以发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效应。最后,要批判地借鉴国外生态治理经验。世界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走向进步,要破解全球生态问题,理所应当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总结全球生态治理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生态治理规划,着力整合民族地域特色资源,注重绿色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循序推动生态治理进程。

作者:刘燕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