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综合材料造型活动运用

时间:2022-07-20 03:47:01

幼教综合材料造型活动运用

纵观艺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世界现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是注重“形”,而后现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是强调“态”。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些艺术家将不同的材料与技法进行综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综合材料造型艺术”,它在毕加索的画架上“出现”,杜尚也将它引进艺术的领域。到上世纪末,综合材料造型艺术已成为美术学院乃至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综合材料作品的创作者通过触觉与视觉赋予材料“情感”,使之形成了独特的材料语言。综合运用不同材料与技法的过程中,材料与材料之间产生多样化的关系,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我们借鉴这样的艺术活动形式来开展幼儿艺术教育,也尝到了别样的滋味。

一、让幼儿在接触材料中体会艺术之趣

幼儿的兴趣是其探究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美工材料也可以成为培养幼儿活动兴趣的有效媒介。但幼儿接触材料并不一定能产生活动的兴趣。我们来看两个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教师教幼儿用纸折叠成三个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组装后做成松树。教师一步步带领幼儿学习从折到拼到粘。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说:“老师我会了,我还能折小鸟啊?”教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是折树呀,你要把树折好,以后再折小鸟。”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幼儿急着说:“老师我折不会。”老师又过去耐心地教了一遍,这个孩子终于基本折出来了。在评价时,老师展览了幼儿的作品。说:“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谁折得像呀?”教学案例二教师请每位幼儿收集自己喜欢的土豆,并向大家介绍为什么喜欢,要说明自己土豆的形状特点,说说与什么形状相似?并启发幼儿运用其他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出自己想象的主题形象。最后教师请大家展示自己的“土豆变形”作品。幼儿都积极举手,希望能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些孩子还对老师说:“老师,我们能不能用生姜来做东西呢?”案例一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幼儿“用三张纸折出松树”,幼儿虽然也接触到纸,但只能按老师的要求折,不能自己去“玩”纸,体会纸的多变性,活动中有的幼儿显得不耐烦,有的学不会有些着急,幼儿会对折树有短暂的兴趣,但时间一长,就对此活动失去了兴趣。因为折叠树是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幼儿的需要。在案例二中,教师选择的主要材料是土豆,土豆外形千奇百怪,易引起幼儿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而从土豆收集到表现主题都是幼儿掌握主动权,因此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积极兴奋。当幼儿发现土豆也能在自己手上变成有趣的作品,就很容易激发出再次创作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我们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易于表现的材料。幼儿能够稍作造型就将其变成一件有趣的作品,如将毛根弯折后与其他辅助材料组合变成多样化的动物、植物等等。第二要尽可能让幼儿自己寻找收集可表现的材料,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充分尝试与探索,当幼儿有新发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第三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材料组合的情趣,并在欣赏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二、让幼儿在组合材料中激发艺术之能

1.利用综合材料的组合特性,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制作技能。幼儿在组合综合材料初期,思路比较单一,造型也容易雷同。比如我们在引导幼儿运用薯片罐和多种材料进行装饰表现时,都将薯片罐做成了小罐人,在进行四肢和五官装饰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彩纸进行装饰。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教会幼儿以下技能:

(1)帮助幼儿分清表现的主材与辅材。

(2)引导幼儿掌握“点、线、面、块”的材料类别与特性,教幼儿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3)根据材料复合语言选择匹配的材料。如光滑的主材粘贴平滑的材料就比凹凸不平的材料要容易。

(4)根据材料的形态语言进行想象装饰。如薯片罐的特点:圆长筒状,中间空心、外表光滑、但易于粘贴,通过引导分析,许多幼儿想象出可变“水瓶、潜水艇、听话筒、怪异的柱子、腊肠狗的身体、大象的腿”等等。

(5)掌握不同材料的剪裁方法与辅助粘贴材料的使用方法。

(6)丰富幼儿造型表现的经验: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物体的形状,如一片树叶、一只贝壳的形态。观察学习现代、远古、民间等不同风格的优秀造型作品。通过一系列综合材料造型基本方法与知识的学习,幼儿逐步转变习惯的审视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会了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这为幼儿更好地表现主题奠定了基础。

2.利用综合材料的表现要素,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探究综合材料造型艺术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包豪斯学派”,该学派提出艺术应与新技术、新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手和用脑的过程中,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工艺加工的特性获得个人的体验,从中培养设计能力。教育的基本方针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能够创造崭新的造型、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我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运用综合材料造型活动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究培养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这一点与“包豪斯学派”的艺术教育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活动初期,我们往往将综合材料活动上成了多种材料的手工课,老师们在课后质疑活动的价值。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综合材料造型活动呢?我们重新审视综合材料艺术,学习领悟“包豪斯学派”代表约翰•伊顿的教育策略:让学生发现和表现形形色色的对比(如大小、长短、薄厚、多少、曲直、高低、平面与体量、光滑与粗糙、坚韧与柔软、动静、轻重、强弱等)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中他先让学生列举出各种造型材料,体验材料的视觉、触觉效果与物理性能,再让他们发挥自由想象进行造型。作为3岁~6岁的幼儿艺术教育,尽管不能完全按照伊顿的教育方法开展,但他的方法仍能给我们的综合材料造型教学活动以启迪:首先我们可以区分普通手工活动与综合材料造型活动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让幼儿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如大小、长短、厚薄、多少、曲直、动静、强弱等,在探究中比较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专设的教学活动、自由分散的区域游戏、生动有趣的亲子制作等等。再次,在制作前让幼儿自己列举可以造型的材料,在制作过程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材料的视觉、触觉效果与物理性能,再启发鼓励他们发挥自由想象进行造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拓展了活动的形式,将综合材料造型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和活动之中,同时我们改变了原有教学方式,形成引导幼儿探究认知材料——分析材料特性——主体感受表现——展示个性作品——交流学习提升经验的教学模式。如在大班“图腾式面具”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欣赏了解图腾式面具及其表现特点,再让幼儿收集可以表现的材料:木瓢、竹筐、葫芦、纸盘、米箩等,通过交流讨论形成自主表现的创作思路,在制作过程中验证设想、体会材料特性(如设想选择材料不一定合适,可在过程中调整),最终完成作品,教师展示每一件富有创意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新的教育形式更有益于幼儿自主创作与表现,许多个性化的作品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