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时间:2022-04-24 03:31:15

老人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一、现状解读:盛宴一角的旁观者

调查显示,2012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42%,中国正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在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发现老年人上网的增长比率却步履蹒跚。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仅占1.8%,而50-59的上网人数比例也仅占4.4%。[2]考虑到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数字尤其令人感慨。笔者对锦州市某区老干部局所属的老干部随机发放了13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1份,调查后笔者对一些受访者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调查者都知道“上网”是什么意思,说明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是普遍的。上网时间方面,每周5小时以上的占14%(17人),偶尔接触的占21.5%(26人),每周上网1小时以下的为64.5%(78人)。在为数不多的经常上网老人中有70%(12人)表示上网只是浏览一下新闻,能利用互联网玩游戏的有12%(2人),跟亲友交流有18%(3人),查找自己关心的资料的、写博客的有6%(1人)。不只中国,国外的互联网使用也表现出这种明显的年龄差异。在2001年时,英国非老年人中上网人口比率为49%,老年人上网的比率仅为14%。到了2003年,英国上网人口比率达到65%,而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上网比率仅有15%。[3]这种老年人对于网络的疏离既体现在上网的人数上,还体现在老年人上网的行为、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网络服务等各个方面。从上网行为看,老年人在网上大都不会主动地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往往是被动的简单信息浏览,他们也不会主动使用网络提供的一些购物、理财等服务,更不用说近年来流行起来的博客写作、网络社交等行为。从网站提供的服务来看,也很少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网站,网站的目标群体大都是面向青年人的,在网页内容、网页形式等具体方面都不会专门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因此往往不大适合老年人使用。从数量到质量,老年人都在这场信息盛宴的边缘。

二、原因分析: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那么这种差异是不是老年人对网络的不需要引起的呢?显然不是。事实上,网络对于老年人的意义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少:行动不便的他们更需要网络购物、网络理财;孤独的他们更需要网上交流、网上联络;有更多空闲的他们更需要网络游戏、网络休闲。此外,抛开老年人接触网络的个人意义外,我们应该还应看到它的社会意义,通过互联网,引领老年人进入有意义的学习状态,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和谐社会之所需。[4]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老人成为网络时代的旁观者的呢?韩国学者金文朝等认为,数字鸿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接入信息设备和信息(信息的可接入性)的差距;第二是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利用)的差距;最后是接入或欣赏信息价值的能力(信息意识)差距。[5]依据这种理论,我们提出了关于这种银色的数字鸿沟形成因素的三个假设:首先是硬件、资源上的差距(H1),即缺少网络连接所必需的软硬件资源导致老人远离互联网。其次是技术上的差距,即老人缺少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使其无法走近互联网(H2)。最后是信息的意识问题(H3),它既是前两个因素的结果,反过来又导致了老人对技术的不学习。在上述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复选题,调查老人为什么不上网或不经常上网,通过调查我们证明了以上假设。在我们的调查中,家里没有电脑的仅有8人,不足被调查者的10%,大部分老人家里都有电脑,而且都开通了网络。因此,“H1”没有得到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老人家里的电脑是子女买的,或是子女家里淘汰的,老人个人购置的较少,这也说明老人上网的被动性。此外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的是老干部局管理的离退休干部,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因此这个结论可能不具有更广泛的效度。通过调查,信息利用的假设(H2)得到了一定证明。在表示很少接触网络的受访者中,在回答为什么不经常上网的时候,有很多人表示是因为身体不适应才不经常访问网络的,或是因为精力不足影响,“坐时间长了腰疼”、“累眼睛”,或是表示手脚太慢“手脚跟不上”、“看不清”。这说明即使老人有条件接触互联网,但由于缺少信息利用的能力影响到了互联网的使用,同时,这也说明了社会上缺少专门为老人提供的互联网络服务。最后,信息意识缺乏(H3)也得到了印证。当被问及为什么不上网或很少上网时,很多老年人都表示不懂操作,而对于经常上网的被访者最大的困难也是操作技术上有困难。可见技术瓶颈也是制约老人上网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自然也就没有信息意识,因此,当被问及生活中有问题不清楚是否会求助于网络的时候,包括经常上网者的大部分老人都选择了否定的答案,这说明老年人的信息意识上较青年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解决之道:多方力量的整合

对“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进行剖析表明:技术水平、信息意识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老人对于网络的疏离,因此要跨越这条“银色数字鸿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在观念上强化对银色数字鸿沟的重视,以往对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地域引起的差距上,人们更多的谈论中外的、东西部的、城乡的差别等,对于年龄构筑的这种信息资源获取的差异考虑不多,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老人正在被排除在网络之外,在讨论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不应该仅涉及横向的地域差距,还要考虑纵向的年龄差异。第二,各级部门应该加大相应的经济制度上的支持。在硬件上可以考虑对老人上网给予一定补助,或通过政府投资建设一些社区的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方便老人使用。在资源建设上应支持建设一批专为老人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推出一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网站,这些平台可以采用大字体、方便的链接等老人习惯的方式,提供一些老人关心的主题。第三,关注对老人的信息技术教育。当前对老人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是一个热点话题,但这的确是跨越这道银色数字鸿沟的最大动力。当前,大部分能上网的老人都是靠自学或孩子的指导才接触网络的,因此其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往往不能应付上网的需要。因此面向老人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跨越这道银色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教育,老人可以具备网络遨游的技术,在学习、使用中才会孕育出一定的信息意识乃至信息素养。

四、实践构想: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计原则

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跨越银色数字鸿沟的最根本的途径,而教育的达成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老年人的信息技术教育面对特定的学习者、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因此不能直接把一般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思路照搬到老人的教育中。为此,我们从分析学习需要出发对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并以此作为我们下一步实践的蓝本。

1.分析老年人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学习需要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差距分析,在这里表现为期望老年人达到的状态与其现状的差距。根据我们的调查,老年人普遍有学习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老年生活的需求,受访者均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学习信息技术,但老年学习者同其他群体的学习者在学习需要上是不同的[6],对老人的教育的整体目标应该是培养自尊、自主、积极参与的快乐老人。相应的,面向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不需要原理的理解,而要关注信息技能的实用。老年人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强调学习的个人本位,强调老人个体的心理调适、身心健康、个体享用等内部功能,而不过分关注学习的社会功能,因此我们根据老年学习者的特征初步确定了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应用工具和提高意识等作为教学目标。

2.根据老年人特征,确定学习内容和手段

根据老年人认知特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内容上要贴近老人的生活,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多使用“大白话”而不追求冗长的学术性语言,内容组织上要简明扼要,并图文并茂,增强视听效果,表现内容的文字、图像等都要醒目,让老人喜闻乐见,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欢。此外,还要不断创新构建适合老人学习的各种学习模式。当前老年教育的形式大致分为补偿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三类。[7]补偿教育主要是满足那些年轻时因各种原因没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进入大学学习和取得相应文凭的机会。继续教育主要是使那些到了退休年龄但体力、精力尚好的老年人继续学习,以便就业或开辟新的事业领域。闲暇教育是在人们闲暇时间内提供的一种不以升学、谋职为目的,完全个性化的、有充分自由度的教育类型,这种教育可以满足那些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的老年人的需要。为适应各种教育形式,如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平台、社区志愿者义务支持老人教育服务、子女支持老人教育等诸多模式都应该研究采用。

3.老年人自己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评价

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要看他们是否获得了期望的信息技能,能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这根本上要由学习者判定,由老年人自己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因此要鼓励老年人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会反思,明确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并根据老年人的评价调整学习进程。目前,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是执行主体缺失,学习者的特殊性使得没有一个明确的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教育,只涉及部分老人的老干部局,并不面向老人的电视大学、网络课堂等都没有明确的老年教育的责任,而且国家的教育规划中往往也没有老年教育的位置,这造成了老年教育顶层政策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研究的匮乏,科学研究既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科发展[8],研究的缺乏造成了底层实践的难为,面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通过明确的规划,精心的设计老年教育,使老年人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

作者:王吉潘彬工作单位: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辽宁锦州凌河区老干部局活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