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校的素质教育改革

时间:2022-12-17 03:41:36

浅谈职校的素质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形成了不同于高校教育的独特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现在高职教育的更加深入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渐渐的偏离了自己原本的轨道,而慢慢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样的轨道之上,没有了自己本来的特色的同时还比不上已经发展起来的高校教育。尤其是在进行校企联合这一事件的运作之上,并没有真正的将该项目的效用发挥出来,没有让企业中的人员真正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使得校企联合之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企业更多的只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观念上面的习惯性太强,没有得到及时的改革,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比较古老的时段,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使得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从而构建起能够高效运作的高职教育模式,使得高职教育真正的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现在高校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高职教育要不就是成为高校教育后的随大流者,要不就是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现在社会中需要更加高学历的人才,于是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也造成本来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未来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专科学生争取获得本科学位,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的舆论也倾向于让大学生放低自己的姿态,下到基层中去学习、去工作。因此,高校受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同时感受到高职教育的优势之所在,更加着重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就让高职学生与大学生也有了相争之处。大学生或许学历比高职学生高,但不一定能力就比高职学生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应该就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是完全的进行素质化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高校中的学生区别不大,没有竞争力;还是完全的进行技能化教育,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却没有应有的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如何去把握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平衡,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平台,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对于我们任何一个生活领域都产生了,并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对于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瞪大了好奇的双眼。在网络面前,运用得到,引领合理,网络是一项提升高职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极好平台;同时,如果我们不加规范,使网络游戏与其中负面信息恣意泛滥,想当然地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乃至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升。在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方面,笔者提出这样一点建议。一是我们要利用网络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他们的成长与学习做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当前,我们高职院校在学生评价方面还非常感性,仅凭师生、领导的主管印象,或者就是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的各种证件与证明,或者就是学生临场进行的语言表达与表述。显然,这些都不够全面与科学,具有一定的可作弊性,不易操作性,如果我们利用专业的教职工,专门记录每一名学生在校的成长与生活、学习精力,把他们的在校点滴都记录下来,相信我们的教学评价一定会言之有物,令人信服的,当然也会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三、以拓展教育内容为基础

随着国际化社会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在注重传统办学特长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内容要突出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而现代职业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人格塑造三者不可偏废,达成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我们不仅要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更要强调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境界的过硬与合格。因此,在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将其当作一种重视主体性的创造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锻炼、生活体验和文化熏陶、积累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同时,高职院校加强综合素质教育,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才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较高校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这一优势,相比较中职教育的学生则多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使得高职教育更好的适应现在的时展,使得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加多紧缺的人才。

本文作者:韩清婉朱永琢王文涛工作单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