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对策分析

时间:2022-02-05 10:54:36

提高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对策分析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我国基础教育逐渐重视学生学生的美育发展、核心素养即全“人”的培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结合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按照对教育和美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就我国大多数中学生现有的音乐审美素养进行了讨论。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中学生音乐审美的现状,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性与方法进行探索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核心素养

由于现代大众传媒和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了盈利而快速批量创作的歌曲被传播的极为广泛,对正在生长发育时期且还没有鉴别能力的中学生影响极大,当代社会音乐审美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而音乐审美问题将会影响学生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终身的音乐审美偏好,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审美,比如建筑、美术、文学等,也将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获取、人格的形成与道德的品质等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音乐教育中培养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性

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不可复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可以提升人的情感体验以及想象力和创造性。(一)音乐审美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有黄金时期,在音乐学习上也有对学生音乐偏好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时期。即14-24岁中学直至大学这一阶段,少年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初步建立,大脑认知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有独立思考鉴别能力,会对音乐的态度和选择以自我喜好为标准,主动去接收音乐。因此要把握好这一时期,对学生的审美和价值观形成等进行良好的引导与培养。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是对学生美的培养,“美育”作为情感支撑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收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1]。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调适力、感受力、专注力和耐受力几方面的发展。(二)学校音乐教育对培养与提高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性。我国音乐产业处于上升期的这个阶段,学生自主接收音乐信息的途径改变,信息量大大增长,然而学校音乐教育是在国家政策方针等大方向的把控下具备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的,不同于学生自我获取音乐的方式与内容。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中学生审美接触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对音乐美进行体验与感受。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培养,对音乐作品进行筛选,循序渐进的给学生听富有表现力、变化丰富、细节精妙的音乐作品,会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严肃音乐的魅力,起到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审美感知。

二、学校音乐教育和影响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虽然近几年核心素养的脚步铿锵有力,但仍有许多弊端,如学校社会家长等各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互联网带动的网络音乐发展使中学生音乐审美出现了问题。总有家长认为音体美等课程或活动是浪费时间;社会上也认为中学生应好好学习,以后好考高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却很少人关心孩子的性格发展、身体健康、才艺特长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学校关注也是学生的分数。而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这一切使得不涉及考试的美育课程能砍则砍,音体美课程处于弱势地位。由于音乐课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导致一些音乐教师也不重视,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案和书本上课,每课一曲,老师一句学生跟唱,或鉴赏课用可视化的方式去解读音乐……然真正的音乐教育是融合了聆听感受实践表达等的综合活动,学生能够在音乐中获得愉悦美的感受,丰富情感表达,懂得感悟和鉴赏美,实现幸福人生的最终目标。(二)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目前正处于一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期,音乐传播和获取方式发生了变革,同时中学生能够按着自己的喜好选择音乐,然由于经验不足,少年们并没有足够的甄别能力,能够获取的音乐和信息也只是浅层次的、基础的方面,多为短视频配乐、网剧插曲、广场舞配乐等听着轻松愉快,唱着朗朗上口的歌曲,深层次探索音乐的机会较少。虽然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审美偏好依据个人主观标准,但美是感性的丰富与有序的,人类审美价值具有普遍一致性标准。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是富有表现、变化丰富、细节精妙、结构严谨、自然流畅而又奇思新颖的。

三、学校音乐教育中培养与提高中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方法

(一)提升对中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视。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学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美育教育的工作,在政治体系上不断完善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在课时数与艺术社团上也不断地提高,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在国家投入下日渐完善,课程成果与育人导向也在逐步增强。相信国家如此重视美育教育自然会带动社会和学生家长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二)提升音乐教师专业素养。音乐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以达到培养与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的目标。1.教师要具备音乐专业素养教师要具备音乐专业素养,即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钢琴、声乐、器乐示范,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激起学生对音乐美的关注。要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对曲目进行筛选与增加,关注作品的音乐要素与整体风格,有独到见解地分析每一首作品的表现手法,由浅入深带领学生对音乐美进行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聆听与领略音乐意蕴。2.教师要具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如何能做一位好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素养更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对学情进行分析,把握中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学习过程,要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紧扣音乐要素,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共同求知,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方法和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育人的价值。3.教师要具备师德素养教育是“教书育人”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教师的品德与处事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由此道德高尚的教师对学生起到的表率作用影响极大。同时教师是否热爱学生,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愿意与学生平等相处,有没有教育情怀,是否愿意为这份工作终身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教学法与时俱进也是教师要具备的师德素养。4.教师要有职业成长规划教师教育的发展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觉醒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有所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对自己的观察与反思归纳,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政策,对比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经过总结实践融入适应自己所教班级的特点,成为真正适合自己所带学生的优秀课堂,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与提高中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学者型教师。[2](三)提升音乐教学方式方法。1.音乐课的内容选择。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要将文化融入音乐中挖掘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传承传统文化,传播多元文化。作为一门听觉的艺术,在音响的选择上要选择“真音乐”即“名家名作名奏”让学生享受音乐、传递音乐、参与音乐。在内容的组织上要有清晰的教学脉络,对教学资源进行由浅及深的拓展,逐渐将音响要素与情感意境结合,培养学生聆听的敏感度与专注力想象力以及感受力。2.音乐课的教学方式。音乐作为美育学科,音乐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美的情感体验,而非知识技能的提高。因此音乐学科具有实践性表现性与参与性,音乐课堂是开放性多样化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角色,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创新型、探索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音乐化、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参与课堂感受其中乐趣。3.音乐课的教学手段。音乐课程虽然没有语数外那种明确严苛的教学任务要求与测评标准,但教师也要按着课程标准设计符合我国学生学情的课程,同时要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深层思考。没有明确的测评标准对学生的感性素养教育是好的一面,对于美的感受不是简单的试卷就能够测评的,是要去体验与感受的。4.音乐课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和感受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而非往日以来乐曲解说为核心的严肃音乐的普及。不要让学生听到严肃音乐第一反应是:“听不懂,所以就不听了。”音乐并没有懂与不懂的概念,能够让人听懂的音乐只是存在很强的联觉感应。5.音乐课的课堂氛围“唯乐不可以为伪”出自《乐记•乐象篇》指的就是唯有音乐是不能造假的,一切音乐都源于人的内心,所有真情实感通过旋律节奏都能表达出来。音乐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在愉悦氛围中参与音乐活动,在动静结合中聆听音乐,集体体验感受音乐,丰富的情感流淌在每个学生之间。(四)关注每一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艺术是一门感性科学,只有人在从事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价值。感性与理性最大的不同之处则是,感性中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音乐教育要超越“共性”尊重学生“个性”以情感为核心,培养学生用音乐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力,从而形成获得健全的人格让个人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为社会需要所服务,从而促进学生日后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与良好环境的深层动力。[3]

四、结语

中学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大幅度发展的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进而提升感性素养。希望通过音乐课堂对学生音乐审美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良好的品质。这不单单是对一个孩子中学阶段的影响也是对他一生以及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张立昌.《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3]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作者:刘旭君 申咏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