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23 08:06:1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探索和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模式等,遵循“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构建“一主两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四融合”的教学模式,搭建“三方向五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依托电气学院的技能展示平台、创新创业基地,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专业的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电力、电网、发电厂、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等各种人才。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宏观政策背景下,电力企业、电网公司、电力设备厂家及电力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大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人才。为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对新形式的适应能力,满足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新明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结构等,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主两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四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

为了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面向中小型企业、三线城市、国家偏远地区输送国家电网人才,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国家电网、中小型发电厂、中小型企业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等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设计,电气设备生产设计、检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运行、安装、调试和维护,智能电网与新能源配电系统的安装、运行与调试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力人才的培养上不断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电力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素质,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根据电力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修养、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管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综合专业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二)能力要求。具有较系统的数学知识,具备本专业外文文献阅读、翻译能力,能撰写专业文章英文摘要;能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文献检索、各种计算机技术知识;掌握辩证法基本思想,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品质;具有电气系统运行与管理、电力设备监测与维护、电气安装检修及运行的能力;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跟踪掌握电气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三)知识要求。本专业具有“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特点,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高电压技术等,并结合三个专业方向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储备一定的行业知识。通过完整的培养周期,使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等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一主两辅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两辅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一主是以培养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国家电网人才为主,两辅分别是以中小型发电厂和中小型企业运维人才为辅;搭建以“国家电网、发电厂、企业运维”为方向,由基本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实践模块这五个模块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设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电路等5门专业基础课,电力系统分析等5门专业核心课,电气控制及PLC应用等3个专业方向课程群,开展学科竞赛、创新基础、就业指导等第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四融合”是指专业与企业融合、技术与服务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应用与创新融合的教学模式。专业与企业融合是指确“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的校企合作机制,教师积极与电力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联动、参与企业培训,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调整了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参与了企业实习,形成“教、学、用”的应用技术教育链条,实现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的专业定位;技术与服务融合是指服务地方经济,开展了横向课题研究,解决了地方企业生产、电气设备运行及维护等难题,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合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结合专业课典型工程实例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与创新融合是指依托电气学院的“技能展示平台”、“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了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与知名科研院校、社会企业共同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作与参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人才培养效果

提高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主两辅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在其倡导的“四融合”教学模式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和进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毕业生人数115人,就业率90%,专业对口率为72%,毕业生主要从事国家电网、中小型发电厂工程建设、生产、运营、调度和中小型企业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的工作。毕业生因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比例达到32%。学生年平均竞赛获奖人数达到45人次。

参考文献:

[1]党晓圆,汪纪锋,马冬梅,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15):142-143+145.

[2]丁明,吴黎丽,杜少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32-34.

[3]方健,甄国红,邵芳.“双融入式”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5-38.

作者:王彬 方健 李聪 叶天迟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