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式教学法在语文的运用透析

时间:2022-05-10 08:54:00

点拨式教学法在语文的运用透析

论文提要:所谓的点拨式教学法,就是在关键处,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则立足于教得法,学得活,记得牢,使之达到“教”和“学”的有机统一。经多年实践证明:它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如何巧用点拨式教学法,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一、在关键处点拨;二、在疑难处点拨;三、在思想教育中结合社会实践点拨;四、在养成教育中点拨。

点拨式教学法的巧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有待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联系实际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完善。

关键字:点拨教学、一门艺术、开启智慧、提高效率、创新精神

所谓的点拨教学法,就是在关健处,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它是建立在锻炼学生思维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把学生教得易懂、易会和恰当地设置障碍,积极地启发学生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和谐统一。因此,点拨的基本出发点是在于诱导学生掌握打开语文思维和智慧的大门:读书时边读边悟,作业时边做边思,遇到难题时苦想勤思;学生学习时主动活跃,勤思乐思,他们犹如获得了一把金光闪闪的智慧钥匙,这样,就能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点拨式教学法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金钥匙。它是一种能引领学生思想上和智力上自动精神的最好方法。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点拨式教学法呢?要达到此目的,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在关键处点拨。

七年级课文《犟龟》这篇童话的题目拟得新颖别致,并富有艺术意蕴和教育意义。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最好从理解题意入手,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眼睛“犟”,让他们先理解这个字的本义和感情色彩(“犟”即固执,不听别人的劝告,贬义词;“犟龟”就是固执倔强的乌龟),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课文:思考比较“犟”在这篇文章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是否与本义一致?这个题目拟得好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便会自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顿悟:“犟”在这篇文章中有着深刻含义——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犟”在这里是贬义褒用;用“犟龟”作题目就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了,从而吸引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从理解文题中间接地把握了这篇童话的主旨,从而收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点拨质疑,激活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犟龟”这个标题就好象一根神奇的魔棒,牵引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新奇而深刻的感觉,触发了学生求知探秘的欲望,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

通过对课文标题的点拨,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抓准了课题,并深入挖掘其所包含的信息,就好象牵牛牵住了鼻子一样,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处,这就为讲授课文开了一个成功的好头。所以,教师在实施点拨式教学法的时候,决不能轻易放过课文的标题。

要在关键处点拨,了解学生是重点,吃透教材是前提。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在讲授世界名篇《项链》这篇小说前,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思考课题“项链”入手作为把握故事情节这个难点的突破口,从中启发引导学生明确“项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项链”而展开的。于是她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项链”这条明线来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流程,诱导学生自行概括。学生很快就悟出了全文的情节结构: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知道项链是假的。但由于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发展不是很均衡,在讨论小说的高潮时,他们会产生较大的争议。有些学生认为“丢项链”是高潮,有些学生认为“赔项链”是高潮,有些学生认为“知道项链是假的”才是高潮。这时,她重点点拨学生明确“所谓高潮,是指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之时”。经过她“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学生深思了片刻后明白了:“丢项链”、“赔项链”都是情节的发展部分,只有“知道项链是假的”才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的矛盾冲突才是最激烈的,对人物心灵的冲击也是最大的。当路瓦栽夫人知道项链是假的,自己十年的辛苦都是白费的,她不啻一个晴天霹雳。而作者就在此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这位老师善于在关键处点拨学生的思维,授学生以渔,启发学生运其才智、运其所学,广开领悟之源,收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式的效果。

二、在疑难处点拨。

要明确难点,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并把握他们的预习情况。要突破点,就得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潜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心灵的模糊点,及时地点拨一下,这样起到“点火”、“铺轨”或“接线”的作用。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课前最好要求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的问题精读课文。一些学生认为题目“变色龙”与课文内容没有关系,觉得这个题目拟得不恰当,应改为《奥楚蔑洛夫》或《见风使舵的警官》或《阿谀奉承的警官》等较为合适……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教师最好先让学生带着疑团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感情,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是如何处理“狗咬人”这个案子的?接着再围绕着这个问题,用填表的形式启发学生根据警官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的声色变化间接点拨学生的思维。该表如下:

老师通过列表提问,间接点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心中的疑团“冰释”了,终于恍然大悟: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丑恶本性是“善变”,他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不知羞耻的丑态是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的。当他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听取了赫留金的申诉,表示要“调查一下”,要对狗的主人公罚款教训,骂狗是“野畜生”,要“把它弄死”,这时候是他对狗的第一次宣判。当人群里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他马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由痛骂狗到为狗的主人辫护,并指责赫留金“想得到一笔赔偿费”,这是他变色的第一次表现。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其态度又随之变化,对赫留金表示“受害”,训斥狗主人“脑子上哪儿去啦”,这是他变色的第二次表现。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他便说这小猎狗是“名贵的”、“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一副凶相,并巴结狗的主人,表示要“派人送上”。这是他第三次“变色”。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再次骂小狗是一条“野狗”,这是他第四次变色。当最后厨师肯定是将军哥哥的狗的时候,狗不但变得可爱了,连咬人也成了美德,他表示“早晚要收拾赫留金”,对狗的主人“洋溢着含笑的温情”,称他“老人家”,这是他第五次变色……通过以上列表提问,学生从图表的知识网络中顿悟:课文以“变色龙”为题目是有着深刻而典型的象征意义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善变和变色龙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变换体色以掩护自己有着相似之处。小说写他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的过程中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六次淋漓尽致地进行“变色”表演。特别是他一穿一脱大衣的细节描写,充分显示了他在变色过程中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从一个侧面更深刻地透视出他是一位见风使舵、出尔反尔和媚上压下的沙皇忠实走狗形象。而“变色龙”在俄语中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或“见风使舵的小人”的代名词。因此,作者用“变色龙”作题目,这能更好地从一个点上透视出深远的社会意义,不仅揭露了要鞭挞的对象,而且生动形象,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讽刺效果。因此,用“变色龙”作题目最合适不过了。

综上所述,在疑难处点拨学生,既能启发诱导学生独立分析、比较、质疑,既能从中获取新知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思”到“我要思”,再到“我乐思”,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三、在思想教育中结合社会实践点拨。

学完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人和”的重要性,老师在一次锄草劳动前宣布:任务重,但不能拖,分组包干,哪组先完成任务哪组就先放学。劳动中,老师暗中观察:烈日当空,但学生谁也不偷懒,锄草快得尘士飞扬,一向“不务正业”的学生也被同组同学监督得不敢离场,随时做“候补人员”和倒草工作……全班同学以最快速度赶在放学前完成了任务。这时候,老师故意莫名其妙地问:“以前上劳动课,大家都拖拖拉拉,迟迟不能完成任务,今天为什么完成得这么快?”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这是我们学习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后悟出的道理——团结一致,人心所向,即人和所起的作用”……看来,语文教材中所涵含的思想教育在社会实践点拨中得到了学以致用。

教完了歌剧《〈白毛女〉选场》一文后,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老师最好点拨学生做社会调查,采访身边的老人,然后再开展“忆苦思甜,甜而思进”的专题研讨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敞开心扉讲述采访到的故事和畅谈感想,让身边周围的事例鼓励他们懂得珍惜今天,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会后,老师动员学生写心得体会,出墙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围绕著一系列鲜明的主题,多角度,多方面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这位教师平时注意在语文教育中结合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点拨学生的思维和言行,学生们的思想进步了,学习认真了,言行举止得体了,语文成绩提高了,特别是作文写得立意深远、构思巧妙,从“文”中悟出“道”来,从“道”中巧出“文”来,达到文道合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在养成教育中点拨。

所谓的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训练,使他们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思维品质等也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增多已经给教育带来了不少新的难题,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别是自控能力。因此,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品质,在养成教育中他们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为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在办工室里,常常听到某些老师议论:“我班的某某,真是无可救药了,天天找他谈,就是不管用”,“某某学生属核桃的——得砸着吃,昨天“敲”了他一顿,老实了点,今天又犯老毛病了”……真是这样吗?这是教师缺乏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表现。老师教育学生,光靠一味讲大道理或者批评并不一定见效,而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养成教育点拨。教师在点拨前要深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动因,然后“对症下药”,切忌粗暴处理,同时要注意谈话的技巧,谈到了“点子上”才会见效,否则便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是从以下这个典型实例谈起吧。

有一男生,凭着他父亲是一位领导干部,便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是“英雄”。平时穿奇装异服,虽然是男孩,但戴戒指、戴项链,从来不认真学习,经常与老师、同学顶撞,这样的学生“软硬不吃”,要做好他的教育工作,必须捕捉住最佳的点拨时机。

一天,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春》这篇课文的时候,他当着全班同学对老师说:“我不背。”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从小学至今,还没有养成背书的习惯。”这时候,全班学生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老师深知,他想用自己的“英雄”气质压住老师。这位老师心平气和地在班上当着全体学生对他说:“你从小学至今养成不背书的习惯,我从执教至今也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包括背书),学生必须完成。”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全班学生说的。接着她又说;“咱们俩都有自己的习惯。当两种习惯产生矛盾时,你是一个分析能力极强的学生,你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先请你分析一下,咱们谁应服谁?”她实际上采用了激将法迫使他选择正确的一方。后来他主动地背了书,这时老师首先肯定他是一个分析能力强的学生,然后点拨他反思自身的坏习惯。他沉默了片刻,摘下了戒指、项链,流下了忏悔的眼泪,并写了检讨书。过了几天,老师语重深长地与他谈心。给他讲《亡羊补牢》、《周处改过》等故事,对他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经过一次次的养成教育点拨,一个月过去了,他彻底改正了错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成绩也提高了……由于这位语文老师能恰到好处地适时在养成教育中点拨学生,并讲究教育技巧和方法,因而收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由此可见,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特别是品行差,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点拨,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批评学生的话不宜当众讲,特别是点拨批评"双差生"时更要把握好分寸——爱是前提,使他们回到正确的方向才是目的,讽刺挖苦的话切不可讲;在表扬优生时不宜过头,不宜贬低其他学生,要客观公正。

2、深入分忻,对症下药。在养成教育中点拨差生,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其犯错的动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切忌粗暴处理。

3、抓中要害,一针见血。特别是对于屡教不改、屡犯老毛病的学生,在语文养成教育中点拨尤其要讲究技巧。若点拨时不见机行事,等于隔靴搔痒,起不了作用,甚至会让他抓住把柄,使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只有把点拨摆到点子上,才会使学生口服心服,当面说你对,背后说你好,从而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做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点拔式教学法,至少要从以上四方面着手。点拨式教学法的巧用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以上四点只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浅见,若有偏颇之处,敬请多多批评指出。要真正做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点拨式教学法,有待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切教学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和时代特点,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大胆创新,开辟出一条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教学路子来。

参考书籍:

1、《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教育学》、《中学生心理学》。

2、曹作新教授的《教海拾贝》和吉福昌的《教育写作从谈》

3、初中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教案》、《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