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灾后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8 05:10:00

震区灾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灾区教育重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的时间应急性、针对性、差异性、公益性和长效性等特征要求开展及时、高质量的工作。灾区教育重建还需要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教育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关键词]灾区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务

灾后教育重建作为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时效紧迫、直接关系千家万户、进而关乎政府重建整体公信力等倍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往往还牵涉整体重建工作和灾区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效应。那么,由地震引发的教育大灾难、进而不得不应急启动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时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素,其中急需处理好哪些突出的关系?

一、震区灾后的教育重建: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从外延来讲,灾后教育重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教育部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救助工作,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等各项救助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工作和学校重建准备工作。[2]作为部级的教育科研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则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重建、学校重建、教学重建、校园重建、师资重建和赈灾遗产总结六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建的方案和时间进度计划,[3]极具指导性。受灾最严重省份四川省也应急制定了全力推进学校复学复课、继续抓好灾区师生安置、抓好受灾学校重建规划、做好遇难学生家长工作等具体措施,[4]并有序展开教育系统的重建工作。应该说,这些灾后教育重建的外延内容已较丰富,对灾后教育的科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根据重要性等级程度,在灾区教育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机制的重建,没有良好的信任机制一切都难以做好,政府作为的认同机制也将受到挑战;第二位的就是心理重建,如上所说如何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从震灾的阴霾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阳光,这都是从精神层面需要及时建构和重建的内容,需要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物质层面的重建,比如教育重建规划、校舍校园重建、复学复课等,这些重建是实实在在的,最主要的是科学性和标准化,注重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另外,关于抗震救灾中的教育遗产和安全教育传统也需要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

二、震区灾后教育重建的时效性特征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尽快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5]可见,灾区教育重建工作具有典型的时效性、优先性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特征要求政府在整个重建工作中必须反应敏捷、速度快、质量高,能及时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灾情就是命令,对灾区教育重建而言,时间刻不容缓。看到被震垮的学校楼舍,看到被夷为平地的曾经美丽的校园,不管是政府主体,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还是民众主体,都对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第二,教育重建的针对性特征要求在应急重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建工作。现在部分重建工作已经开始,比如教育部关于受灾地区的部级师资培训工作已经展开,受灾地区校园重建和新校址选址工作也已启动,四川等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国外疗养活动等心理重建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工作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一环扣一环,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实实在在为灾区整体教育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教育重建的差异性特征要求整个重建工作不能一个步骤、一个节奏、一个强度,要分轻重缓急,根据受灾学校和地区的严重程度差异进行。因为此次地震受灾影响面广,余震不断,教育重建工作要有序、有节奏、有差异地开展。地点上要根据调研情况和可行性条件差别对待,时间上也要有先有后,有最重点有次重点,有难点也有盲点,在重建中一定要统筹协调,区分出科学差异,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第四,教育重建的公益性表明了整个教育重建工作属于公共服务范畴,要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地震受灾的全局观、全民观和公平观等指导整个重建工作。受灾地区都是重建主体,都有局部的重建需求,都代表一定的公共利益要求;但从四川、甘肃、陕西等整体公共主体而言,区县主体是子系统,要宏观布局,保证国家和社会重建资源尽可能合理配置,确保有限的重建资金、条件等发挥最大的重建效应,最大程度保证学校重建工作的公益性。

第五,教育重建的长效性要求重建工作不仅要从短期利益和立场出发,还要有更长远的重建策略。中央已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恢复灾区重建,其中也包括教育重建任务。中央目标很明确,但3年对教育重建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长效性的过程,教育教学重建、师资重建、校舍重建等刻不容缓,灾区中小学复课复学问题时不我待。这些因素都是教育重建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从更持久的意义上讲,教育工作直面主体的人,受灾所造成的教育遗憾还时时萦绕心间,树立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信任机制也是长期深化的过程。

当然,作为事关千家万户实际利益的教育重建工作还有其他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受灾区教育重建工作的内在性质,探索科学的重建策略,充分考虑时间压力、资源条件、应急程度和重难点调配等特点和要素,在重建中避免走弯路,少浪费资源。

三、灾区教育科学重建急需处理好五对关系:基于重建进程的指导策略

按照整体重建工作的要求,教育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的标准要求遵循科学性和时效性,时效性问题上文已论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灾区教育事业的科学重建要符合科学标准,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并结合重建工作的特性有序进行。其中处理好各种关系非常重要,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重建利益结构、重建模式系统、重建主体价值和重建资源重组等实际问题。具体而言,重建过程中应急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处理好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既然教育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眼下要处理好的问题固然重要,属于应急工作;但从长远看,灾区的整个教育发展还需要通过重建获得实质性恢复和提升。在此过程中,应急和长远、短期和长期之间无疑是一对首先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此关系涉及到灾区学校的整体布局、涉及到受灾区县的教育规划、涉及到区域性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其效果非一朝一夕所能显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主体都应该兼顾短期重建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千万不可只顾政绩工程而忽视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国家教育部日前提出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的目标: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6]这是从国家宏观教育重建规划上所作的制度性规定,但具体到区县而言层次不齐,有的地方已经逐渐复课。但有的地方重建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更要考虑应急重建和长远规划的科学协调关系。

(二)处理好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

教育建设始终离不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灾区教育重建看就必须处理好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也包括处理好物质重建和精神重建的关系。很显然,灾区硬件重建立竿见影,重建效果可见可触,比如学校复课、校舍重修、大楼重建,尽快落实重建资金,保证办公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运转等,这些重建内容必不可少,直接关系到教育恢复工作进程,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重建标准的确定和工程质量的监控。此次地震灾区学校受灾之严重再次警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学校建设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校舍重建的安全标准是第一位的,也是不折不扣的,这方面的责任机制要完善,重建中的质量检查也要科学跟进。除此之外,笔者在此更想强调的是灾区软件重建问题,比如师生健康心理的重建,教师职业道德良心的重建,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公众对教育(不仅是组织,可能是组织背后的价值理念甚或更大价值载体)的信任机制的重建。受灾学校铁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作为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可以说,教育重建中的软件重建和精神重建在更深意义上推动着教育的科学发展,或者更进一步地说,这种重建表征着公众对政府的一种信任姿态,对国家大局的一种责任机制。这种重建不仅仅是给“钱”和“物”的问题,更涉及到精神和价值的层面,需要建构一种适度的对灾难心理的对话平台,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需要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共鸣。从实践层面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多,要处理的问题也还很多,有些方面还不是教育内部就能处理好的。

(三)处理好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

教育重建因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和受灾程度重等因素无疑直接需要消耗不少的资源和资本。从来源渠道分析,这些资源和资本条件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政府公共资源,二是有序引入社会资本。从既有的重建看,政府公立资源在重建中发挥着直接的、主导性的作用,尤其在应急程度很高、重建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面对大灾大难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外界媒体对之也作了不少的报道宣传。[7]但教育不是孤立的事业,涉及各行各业,单一的政府公共资源始终还显不足。除了政府资源资金之外,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是必然之势,从各类主体的踊跃捐款捐物进行重建可见一斑。从国家公布的数据看,整个重建工作所需经费和中央及各地财政经费之间还有不小的缺口,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学校重建工作必要而且重要,如不少企业、慈善机构、国际救援组织、社会人士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教育重建,有的建立灾区学校,有的建立了教育慈善基金,全国教育类基金会联合为汶川地震灾区师生募捐发出倡议书,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则动用一切力量救助需要救助的受灾学生,这些都是对教育重建的社会性支持。因此,在教育重建中要处理好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公平配置、优化重建的问题,而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则需完善税收等制度性激励措施,制定社会资本来源管理等配套办法,同时也要预防社会资本介入重建过程中的其他不当企图,确保重建工作有序平稳。

(四)处理好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

灾区重建工作有整体目标,也有局部规划,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重建会有不同的重建策略,这就必须处理好整体和谐与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既重整体效果,也重局部特殊性和边界效应。从时间上看,整体重建虽需三年完成,但各个地方在重建速度上必有先后。受灾最重的地区在重建时间上应首要考虑,支持力度和重建力度也不一样。从空间上看,根据现在中央的重建方案,全国各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受灾区、县,但各个省、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有差异,对口重建工作一定有差异,被支持重建的局部区县之间也有差异,这就要求处理好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不可千篇一律,盲目攀比。另就重建对象而言,除了大面积的灾后宏观教育重建,还需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群体的重建支持工作,如孤残儿童教育资助和心理支持工作,要求对每一名因灾致孤的学生以及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学生,都要明确亲属或者老师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尽快启动残疾学生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抓紧研究有利于灾区孤、残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期教育方案和救助政策等。

(五)处理好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和教师。灾后教育重建工作从主体性力量而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无疑也是最大、最需要直接关心和支持的主体;但二者在重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支持方式、心理救助等还有所差异,需要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重建过程。在生与死、亲人与学生的抉择中,灾区广大教师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个为师者最真实质朴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道永生永爱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总结挖掘,加大宣传并继续维持;同时学生在危难中用自觉、理性、主人翁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在灾难中学会感恩和承担起救灾自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这些真实的精神元素将成为重建中的中流力量,成为告慰那些失去生命的学生、激励获得重生的孩子们的源泉动力。另外,对那些或失去孩子、或孩子受伤致残的家长而言,政府也有责任做好他们的重建工作,如加大思想和心理疏导力度,做好家长的抚慰工作等。只有充分发挥了重建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树立了师生和家长作为重建主体的认同感、信任感、大局观,并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整体重建工作,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才有源头活水的人力支持、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灾后教育重建的若干问题[EB/OL].(2008-06-05)[2008-07-02]./zyp12_/blog/item/5228d61353be9d26dc5401ed.html.

[2]教育部.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05-27(2).

[3]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EB/OL].(2008-06-19)[2008-07-15].http:///snxx/ysyw/snxx_20080619194026_

5680.html.

[4]杨华丽.教育厅部署10项措施确保灾后教育重建[EB/OL].(2008-06-18)[2008-08-11]./nsichuan/fffy/20080618/2008618144308.htm.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8-07-04)[2008-08-11]./zwgk/2008-07/04/content_1036351.htm.

[6]教育部.地震灾区所有学校2年内搬入永久性建筑[N].北京青年报,2008-07-09(2).

[7]新华视点:大地震后世界关注中国的表情[EB/OL].(2008-05-29)[2008-08-07]./newscenter/2008-05/29/content_8279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