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2:40:02

震区范文篇1

[关键词]灾区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务

灾后教育重建作为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时效紧迫、直接关系千家万户、进而关乎政府重建整体公信力等倍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往往还牵涉整体重建工作和灾区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效应。那么,由地震引发的教育大灾难、进而不得不应急启动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时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素,其中急需处理好哪些突出的关系?

一、震区灾后的教育重建: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从外延来讲,灾后教育重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教育部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救助工作,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等各项救助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工作和学校重建准备工作。[2]作为部级的教育科研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则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重建、学校重建、教学重建、校园重建、师资重建和赈灾遗产总结六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建的方案和时间进度计划,[3]极具指导性。受灾最严重省份四川省也应急制定了全力推进学校复学复课、继续抓好灾区师生安置、抓好受灾学校重建规划、做好遇难学生家长工作等具体措施,[4]并有序展开教育系统的重建工作。应该说,这些灾后教育重建的外延内容已较丰富,对灾后教育的科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根据重要性等级程度,在灾区教育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机制的重建,没有良好的信任机制一切都难以做好,政府作为的认同机制也将受到挑战;第二位的就是心理重建,如上所说如何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从震灾的阴霾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阳光,这都是从精神层面需要及时建构和重建的内容,需要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物质层面的重建,比如教育重建规划、校舍校园重建、复学复课等,这些重建是实实在在的,最主要的是科学性和标准化,注重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另外,关于抗震救灾中的教育遗产和安全教育传统也需要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

二、震区灾后教育重建的时效性特征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尽快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5]可见,灾区教育重建工作具有典型的时效性、优先性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特征要求政府在整个重建工作中必须反应敏捷、速度快、质量高,能及时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灾情就是命令,对灾区教育重建而言,时间刻不容缓。看到被震垮的学校楼舍,看到被夷为平地的曾经美丽的校园,不管是政府主体,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还是民众主体,都对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第二,教育重建的针对性特征要求在应急重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建工作。现在部分重建工作已经开始,比如教育部关于受灾地区的部级师资培训工作已经展开,受灾地区校园重建和新校址选址工作也已启动,四川等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国外疗养活动等心理重建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工作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一环扣一环,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实实在在为灾区整体教育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教育重建的差异性特征要求整个重建工作不能一个步骤、一个节奏、一个强度,要分轻重缓急,根据受灾学校和地区的严重程度差异进行。因为此次地震受灾影响面广,余震不断,教育重建工作要有序、有节奏、有差异地开展。地点上要根据调研情况和可行性条件差别对待,时间上也要有先有后,有最重点有次重点,有难点也有盲点,在重建中一定要统筹协调,区分出科学差异,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第四,教育重建的公益性表明了整个教育重建工作属于公共服务范畴,要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地震受灾的全局观、全民观和公平观等指导整个重建工作。受灾地区都是重建主体,都有局部的重建需求,都代表一定的公共利益要求;但从四川、甘肃、陕西等整体公共主体而言,区县主体是子系统,要宏观布局,保证国家和社会重建资源尽可能合理配置,确保有限的重建资金、条件等发挥最大的重建效应,最大程度保证学校重建工作的公益性。

第五,教育重建的长效性要求重建工作不仅要从短期利益和立场出发,还要有更长远的重建策略。中央已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恢复灾区重建,其中也包括教育重建任务。中央目标很明确,但3年对教育重建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长效性的过程,教育教学重建、师资重建、校舍重建等刻不容缓,灾区中小学复课复学问题时不我待。这些因素都是教育重建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从更持久的意义上讲,教育工作直面主体的人,受灾所造成的教育遗憾还时时萦绕心间,树立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信任机制也是长期深化的过程。

当然,作为事关千家万户实际利益的教育重建工作还有其他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受灾区教育重建工作的内在性质,探索科学的重建策略,充分考虑时间压力、资源条件、应急程度和重难点调配等特点和要素,在重建中避免走弯路,少浪费资源。

三、灾区教育科学重建急需处理好五对关系:基于重建进程的指导策略

按照整体重建工作的要求,教育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的标准要求遵循科学性和时效性,时效性问题上文已论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灾区教育事业的科学重建要符合科学标准,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并结合重建工作的特性有序进行。其中处理好各种关系非常重要,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重建利益结构、重建模式系统、重建主体价值和重建资源重组等实际问题。具体而言,重建过程中应急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处理好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既然教育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眼下要处理好的问题固然重要,属于应急工作;但从长远看,灾区的整个教育发展还需要通过重建获得实质性恢复和提升。在此过程中,应急和长远、短期和长期之间无疑是一对首先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此关系涉及到灾区学校的整体布局、涉及到受灾区县的教育规划、涉及到区域性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其效果非一朝一夕所能显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主体都应该兼顾短期重建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千万不可只顾政绩工程而忽视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国家教育部日前提出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的目标: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6]这是从国家宏观教育重建规划上所作的制度性规定,但具体到区县而言层次不齐,有的地方已经逐渐复课。但有的地方重建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更要考虑应急重建和长远规划的科学协调关系。

(二)处理好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

教育建设始终离不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灾区教育重建看就必须处理好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也包括处理好物质重建和精神重建的关系。很显然,灾区硬件重建立竿见影,重建效果可见可触,比如学校复课、校舍重修、大楼重建,尽快落实重建资金,保证办公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运转等,这些重建内容必不可少,直接关系到教育恢复工作进程,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重建标准的确定和工程质量的监控。此次地震灾区学校受灾之严重再次警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学校建设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校舍重建的安全标准是第一位的,也是不折不扣的,这方面的责任机制要完善,重建中的质量检查也要科学跟进。除此之外,笔者在此更想强调的是灾区软件重建问题,比如师生健康心理的重建,教师职业道德良心的重建,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公众对教育(不仅是组织,可能是组织背后的价值理念甚或更大价值载体)的信任机制的重建。受灾学校铁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作为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可以说,教育重建中的软件重建和精神重建在更深意义上推动着教育的科学发展,或者更进一步地说,这种重建表征着公众对政府的一种信任姿态,对国家大局的一种责任机制。这种重建不仅仅是给“钱”和“物”的问题,更涉及到精神和价值的层面,需要建构一种适度的对灾难心理的对话平台,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需要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共鸣。从实践层面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多,要处理的问题也还很多,有些方面还不是教育内部就能处理好的。

(三)处理好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

教育重建因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和受灾程度重等因素无疑直接需要消耗不少的资源和资本。从来源渠道分析,这些资源和资本条件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政府公共资源,二是有序引入社会资本。从既有的重建看,政府公立资源在重建中发挥着直接的、主导性的作用,尤其在应急程度很高、重建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面对大灾大难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外界媒体对之也作了不少的报道宣传。[7]但教育不是孤立的事业,涉及各行各业,单一的政府公共资源始终还显不足。除了政府资源资金之外,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是必然之势,从各类主体的踊跃捐款捐物进行重建可见一斑。从国家公布的数据看,整个重建工作所需经费和中央及各地财政经费之间还有不小的缺口,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学校重建工作必要而且重要,如不少企业、慈善机构、国际救援组织、社会人士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教育重建,有的建立灾区学校,有的建立了教育慈善基金,全国教育类基金会联合为汶川地震灾区师生募捐发出倡议书,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则动用一切力量救助需要救助的受灾学生,这些都是对教育重建的社会性支持。因此,在教育重建中要处理好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公平配置、优化重建的问题,而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则需完善税收等制度性激励措施,制定社会资本来源管理等配套办法,同时也要预防社会资本介入重建过程中的其他不当企图,确保重建工作有序平稳。

(四)处理好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

灾区重建工作有整体目标,也有局部规划,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重建会有不同的重建策略,这就必须处理好整体和谐与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既重整体效果,也重局部特殊性和边界效应。从时间上看,整体重建虽需三年完成,但各个地方在重建速度上必有先后。受灾最重的地区在重建时间上应首要考虑,支持力度和重建力度也不一样。从空间上看,根据现在中央的重建方案,全国各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受灾区、县,但各个省、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有差异,对口重建工作一定有差异,被支持重建的局部区县之间也有差异,这就要求处理好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不可千篇一律,盲目攀比。另就重建对象而言,除了大面积的灾后宏观教育重建,还需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群体的重建支持工作,如孤残儿童教育资助和心理支持工作,要求对每一名因灾致孤的学生以及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学生,都要明确亲属或者老师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尽快启动残疾学生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抓紧研究有利于灾区孤、残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期教育方案和救助政策等。

(五)处理好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和教师。灾后教育重建工作从主体性力量而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无疑也是最大、最需要直接关心和支持的主体;但二者在重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支持方式、心理救助等还有所差异,需要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重建过程。在生与死、亲人与学生的抉择中,灾区广大教师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个为师者最真实质朴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道永生永爱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总结挖掘,加大宣传并继续维持;同时学生在危难中用自觉、理性、主人翁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在灾难中学会感恩和承担起救灾自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这些真实的精神元素将成为重建中的中流力量,成为告慰那些失去生命的学生、激励获得重生的孩子们的源泉动力。另外,对那些或失去孩子、或孩子受伤致残的家长而言,政府也有责任做好他们的重建工作,如加大思想和心理疏导力度,做好家长的抚慰工作等。只有充分发挥了重建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树立了师生和家长作为重建主体的认同感、信任感、大局观,并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整体重建工作,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才有源头活水的人力支持、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灾后教育重建的若干问题[EB/OL].(2008-06-05)[2008-07-02]./zyp12_/blog/item/5228d61353be9d26dc5401ed.html.

[2]教育部.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05-27(2).

[3]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EB/OL].(2008-06-19)[2008-07-15].http:///snxx/ysyw/snxx_20080619194026_

5680.html.

[4]杨华丽.教育厅部署10项措施确保灾后教育重建[EB/OL].(2008-06-18)[2008-08-11]./nsichuan/fffy/20080618/2008618144308.htm.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8-07-04)[2008-08-11]./zwgk/2008-07/04/content_1036351.htm.

震区范文篇2

关键词:隧道;震区;防排水;施工技术

四川平武震区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堵、截”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结合震区地下水扰动大的特征,运用综合防控手段,实现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相统一的原则。震区防排水设计施工标准高,要满足“滴、渗、漏全面控制且无湿渍现象”的标准,防止隧道渗漏水病害对后期运营道路的安全隐患。

1震区隧道防排水原则

(1)提出震区隧道防排水的基本原则及方案。建设震区隧道,如遇地下水水源丰富的情况,需要对工程水文地质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施工防排水方案[1]。对于震区隧道一般以排出涌水为基本原则,要实施适合震区建设隧道的技术措施,防范水害带来的安全隐患,密切监控隧道突涌水情况并准备好处治措施。(2)查明震区隧道涌水的原因。明确地下水源的分布状态,摸清地表水或周边河流分布,以及地下水文流径组织关系[2-3]。分析导致突水涌水发生的内在机制。建设震区隧道时,应仔细勘测周边地质与水文状况,对隧道施工方案提出合理水害处治预案。(3)建立震区隧道水害处理措施。当出现地表水位较高的情况时,隧道施工可采取综合排水防范,如钻排水孔、坑道排水等系列措施。如出现大量涌水时,就要进行全面引排,如使用锚杆把水引出后再完成喷锚工作,并布设汇水孔,使排水与混凝土喷射施工同步进行。

2工程概况

四川平武隧道为双洞隧道,长2402m,起止里程为D1K945+106~D1K947+508,纵坡设计为人字坡,断面面积159m2。隧道内存有岩体构造裂缝、岩溶裂缝,这为大量渗入雨水提供了便利。同时,因存有地下溶洞暗河,具有较大涌水量,极易产生突水问题。为此,必须做好防排水工作。该工程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施工,如特殊地段防排水、结构防排水。横穿岩溶水集中路段可看作是特殊地段,该路段极易产生突水问题,需采取渗水、洞口防排水措施。防水、排水系统构成了结构防排水。平武隧道初支与二衬间的拱部边墙处采用无纺布+防水板构造,二衬按照抗渗等级大于P12设计,使用防水混凝土材料。具体防排水布设如图1所示。平武隧道二次衬砌拱墙环向施工缝采用外贴式橡胶止水带+中埋式橡胶止水带进行防水,基金论文:重庆建工集团科技项目“地震灾后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2013-11)。仰拱底板环向施工缝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外贴式橡胶止水带进行防水处理。

3震区隧道防水板设置

震区隧道建议使用“熔贴防水板制作技术”。以土工布为依托焊接防水板及垫片。焊接温度要实施控制,既要防止焊破现象又要避免牢固度不够脱落现象。通过现场大量经验总结,可在无纺布同热熔垫片间布置一特殊尺寸防水板,约6cm×10cm,再完成防水板间焊接,可避免上述难题。防水板可采用悬挂法施工,隧道内铺挂必须考虑收缩量的影响范围。同时要求焊缝宽应不小于3.0cm,并把握好焊温。具体的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防水板设置应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1)环向搭接部位,保持低侧应在高侧上方。纵向搭接部位,要保持下部在上,上部在下的原则;(2)施工缝同板的接缝需保持1.5m左右的距离[4-5],防水板布置需密实工整。(3)隧道二衬施工中,防止振动棒及电焊工艺对防水板的破坏,从而影响防水板质量。

4平武震区隧道防排水系统

平武震区隧道结构面发育,地面水的渗流力度大。另外地下溶洞富水丰富,涌水突水现象显著。对于隧道洞口的防水措施方案,一般需要在洞顶外侧设计截水沟,汇集洞顶地表水[6],防止其对隧道洞口施工的影响,而隧道洞身需制定综合的防排水系统方案。具体措施如表1。同时,震区隧道排水管布置与施工应该遵循下列原则:(1)排水管的埋设按照施工规范执行,严格高程标准,避免积水的发生;(2)如果不可避免有排水管位置相交的情况,必须采用多通管方式保证固定其位置。当遇到隧道内渗漏水量大时,应采用注浆堵漏的措施。在渗漏区设置坑道,从渗漏处径向成孔施工,进行注浆,从而控制渗漏的进一步发展。

5效果评价

平武隧道防排水系统经受住了雨季的考验,二次衬砌的环向施工缝、沉降缝、纵向施工缝均未发现渗水现象,同时每板二次衬砌区域内的纵向盲管与环向盲管排水顺畅,无管道内积水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6结语

震区隧道工程的建设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防排水工程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状况复杂,技术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项方案进行处治,对于隧道突涌水,需高度警惕,分析地质原因及可能带来的施工隐患,及时应对,保证隧道建设的质量和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罗玲.富水区域隧道防排水施工措施[J].道桥与防洪过程,2015(9).

[2]陈志勇.柳条山隧道防排水施工要点[J].水利水电施工,2014(11).

[3]陈少伟,张超阳.公路隧道水泥处治碎石排水基层施工技术[J].重庆建筑,2008(3).

[4]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82-95.

[5]张小华.隧道防排水现状与思考[J].现代隧道技术,2011(5).

震区范文篇3

对结构分析、造价影响最大的还是结构所受荷载(常规的恒、活楼面荷载、屋面荷载、积灰荷载、设备荷载、设备运转动荷载、堵料事故荷载、仓载、偶然荷载等),尤其是在抗震设计计算直接影响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取得,从而决定地震作用的大小,因此荷载的正确有效施加在高烈度工况下对结构的合理优化显得越发重要。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抗震规范规定了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表4。另外规范也规定:在确定重力荷载代表值时,可变荷载应根据行业的特点,对楼面活荷载、楼面检修荷载、成品或原料堆积楼面荷载、设备和料斗及管道内的物料等采用相应的组合值系数,贮料的荷载组合值系数可采用0.9。除此外《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对此也有部分规定可供借鉴,其规定构筑物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构件、内衬和固定设备自重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表5。《水泥工厂设计规范》也给出了地震作用时部分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见表6。综上所述,在抗震分析中,荷载施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对于屋面活荷载(用作楼面用途的屋面除外)其组合值系数为0,不需要考虑,这对具有很大覆盖面积的屋面(如储棚结构,大型框架结构的屋面等)的地震作用的降低有很大影响,需要引起注意。(2)当确有根据时,楼屋活荷载可根据实际情况(楼面面积较大、活荷载有排它性不同时出现等),选用较小的组合值系数,以减小地震作用,达到优化的目的。(3)对于在水泥厂中有吊车的车间,其吊车大部分用于检修吊装,工作频率很低,大都为吊车工作级别处于A1~A5的软钩吊车,因此在地震分析中其荷载不参与组合。(4)对于空旷的转运站、厂前区的办公楼、设备较少的结构或者楼层面积较大从而汇聚很大的楼面活荷载而设备荷载占比又较少的结构,可以参照荷载规范对活荷载按楼层折减,其楼层折减系数见表7。对于有设备的车间,以上系数可供借鉴,并可根据设备荷载所占总荷载比重做出调整,合理优化结构墙、柱、基础的结构设计。(5)在工业建筑中,设备荷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其荷载的合理施加对高震区结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设备荷载通常包括自重、运行时产生的活荷载、动力设备产生的动力荷载(目前这一荷载通常采用静力荷载乘以动力系数的拟静法加以处理)、事故时产生的堵料等意外荷载等,规范对于设备荷载的地震作用时的组合值系数0.8,指的应是设备活荷载,当然设备自重按恒载的组合值系数1.0考虑,其动力系数附加部分作为非有效质量是不应考虑进地震作用组合的。另外,地震作用为小概率事件与堵料意外荷载同时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将堵料等意外荷载工况不列入地震作用工况下同时分析是合理的。由于楼面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5,而设备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8,但现有计算程序无法区分楼面荷载的性质,也无法严格区分实际屋面与计算顶层的关系,而统一将结构计算的最顶层作为屋面考虑,这就给规范的严格执行留了漏洞。对于此种情况,建议根据设备荷载达到总荷载的占比在0.5~0.8之间采用内插的方法确定两者的综合组合值系数进行抗震分析。鉴于荷载问题的多样性,建议在结构分析中采用两步甚至多步分析法,即考虑非地震作用下结构最不利工况的静力分析,再采用相同模型考虑合理的荷载组合工况下的地震作用分析,对各构件取两种情况分析下的包络值作为设计结果采用。以收尘器为例,设备荷载包括设备自重及设备正常运转时的活荷载、设备发生事故时堵料的荷载,可以建立两个相同模型来进行分析。一个模型用于考虑除地震作用外的其他各种工况,另一个模型用于考虑地震作用分析,两个模型分别输入相应荷载工况。对于前一种模型可以考虑堵料等意外荷载等最不利荷载,对于后一种模型施加合理优化后的荷载进行抗震分析,两个模型分别分析完成后对各构件选项取最不利设计输出进行设计。通常这一调整过程要相互进行多次才能完成。(6)除以上情况外,由于工业建筑设备荷载的复杂性,在产生竖向荷载的同时也经常会产生水平荷载,如输送头尾轮、转动设备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工艺或设备厂家提供的荷载参数分设备正常运转情况及启动关闭情况考虑,在进行地震分析时,可以只考虑设备正常运转时产生的水平力和地震作用。

二、清楚认识位移比

在我们目前的设计中,位移比指标是个很重要的设计复核指标。抗震变形验算是满足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抗震性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抗震设计采用两阶段三水准设防,弹性变形验算实现的是第一水准的设防要求,属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确保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体结构遭受破坏或严重破坏时不倒塌,实现第三水准的高防要求。因此,抗震规范对弹性层间位移比限值有清楚的限定。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结构和单层及多层框排架结构,规范未明确其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其值可参照规范5.5.5条的规定,确定为1/330,单层及多层框排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可结合实际工程中框架与排架的布置情况,取1/330~1/550的中间数值(框架为主时,取接近1/550的数值,排架为主时,取接近1/330的数值),并应从严控制,偏框架取值。除此外,规范也提出了最大层间位移与其平均值的比值这一比例系数,用以控制结构的扭转不规则程度,本文暂不做讨论。在目前我们常用的设计软件PKPM的计算结果中,会提供地震作用及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两种情况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及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应清楚认识此位移比,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新的抗震规范在进行扭转不规则的判断(扭转位移比的计算)及地震倾覆力矩(包含框架倾覆力矩、短肢墙倾覆力矩、框支框架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墙的倾覆力矩)的计算方面均要求采用规定水平力。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原则上水平作用力的换算为每一楼层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采用规定水平力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在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位移角)验算时,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的效应组合。可以根据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于平面振动的多质点弹性体系,可以用SRSS法,简称“平方和开平方”,它是基于假定输入地震为平稳随机过程,各振型反应之间相互独立而推导得到的;对于考虑平—扭耦连的多质点弹性体系,采用CQC法,即完全二次项组合方法,它不光考虑到各个主振型的平方项,而且还考虑到耦合项,对于比较复杂的结构比如考虑平扭耦连的结构使用完全二次项组合,其结果比较精确。简单说,就是RSS近似认为每个振型的振动是相互独立的,而CQC考虑了平扭耦联效应、振型间的相互影响,对复杂结构采用此法。由于高震区地震作用很大,结构弹性层间位移比限值经常不满足规范要求,这种情况下要么牺牲结构的经济性加大竖向构件的尺寸,要么改变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调整为框剪结构,但在此种情况下出于工艺布置的考虑,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结构方案,给我们的设计工作带来很多因难。鉴于此,对于工业厂房中应用较多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不满足位移角限值的结构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三步走:调微改方案改变结构形式。第一步:调,即首先仔细查看程序计算结果,对其进行判断,如位移角未达到规范要求,查明哪层何处位移过大未达到要求,找到相应的节点,返回查看模型,找到问题所在,调整模型,加强相应位移大的节点附加的梁柱或者薄弱层。此外对于周期的查看也是调整的辅助手段,对于受力合理的结构,尽量避免前二阶振型为扭转振型,除此外也要注意根据结构特点使两平动振型的周期不要相差较大,如相差较大说明结构两个方向刚度相差较大,应调整结构竖向构件,达到合理的平衡。第二步:微改方案,当通过第一步仍无法达到要求时,我们可以在未达到相应位移限值的方向布置少量抗震墙,从而使其弹性层间位移角满足要求或者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基础上改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形成带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目前对此种结构的分析还有一定的难度,规范对带墙的框架结构体系的判断是通过结构底部竖向构件分别承受的倾覆力矩比例来判定的。对这一特殊的框架结构,可以遵照以下设计原则来设计。(1)对框架结构按纯框架结构(不计入抗震墙)和按框架与抗震墙协同工作(即按框架-抗震墙结构)分别计算,包络设计。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位移验算。框架的抗震等级及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构确定。(2)对抗震墙抗震墙抗震等级可取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对于抗震墙的配筋设计:对计算不超筋的抗震墙按计算配筋;对抗剪不超筋而抗弯超筋的抗震墙,按计算要求配置抗震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按抗震墙端部最大配筋要求(配筋率不超过5%)配置端部纵向钢筋。对抗剪超筋的抗震墙,按抗震墙的剪压比限值确定抗震墙的抗剪承载力并确定墙的水平钢筋,按强剪弱弯要求确定墙的竖向钢筋。在抗震墙很少的框架结构中,框架是主要的抗侧力结构,在风载或地震作用很小(低于多遇地震作用)时,抗震墙辅助框架结构能满足规范对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要求,提供的是抗震墙的弹性刚度,在设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时,抗震墙退出工作。当然对于处于框架结构上的大型动力设备,为降低结构震动,减小设备引发的结构位移,也可采用此种结构。第三步:改变结构形式,在以上情况下如还不能满足要求,只能寻求改变结构形式来实现位移比限值要求。对于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加钢支承形成框架支承结构,也可以在上一步配置很少剪力墙的基础上尽一步加大剪力墙配筋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采用异型柱结构或者下部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为框架结构的混合结构。其实对于框架结构而言,在提高结构塑性能力的前提下(加强竖向构件水平筋的设置)或者根据厂房实际情况牺牲部分安全度,规范规定的位移角限值也是可以有限降低的,但是这个限度需要合理把握。

三、构造及概念

震区范文篇4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从外延来讲,灾后教育重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教育部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救助工作,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等各项救助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工作和学校重建准备工作。[2]作为部级的教育科研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则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重建、学校重建、教学重建、校园重建、师资重建和赈灾遗产总结六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建的方案和时间进度计划,[3]极具指导性。受灾最严重省份四川省也应急制定了全力推进学校复学复课、继续抓好灾区师生安置、抓好受灾学校重建规划、做好遇难学生家长工作等具体措施,[4]并有序展开教育系统的重建工作。应该说,这些灾后教育重建的外延内容已较丰富,对灾后教育的科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根据重要性等级程度,在灾区教育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机制的重建,没有良好的信任机制一切都难以做好,政府作为的认同机制也将受到挑战;第二位的就是心理重建,如上所说如何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从震灾的阴霾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阳光,这都是从精神层面需要及时建构和重建的内容,需要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物质层面的重建,比如教育重建规划、校舍校园重建、复学复课等,这些重建是实实在在的,最主要的是科学性和标准化,注重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另外,关于抗震救灾中的教育遗产和安全教育传统也需要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

二、震区灾后教育重建的时效性特征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尽快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5]可见,灾区教育重建工作具有典型的时效性、优先性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特征要求政府在整个重建工作中必须反应敏捷、速度快、质量高,能及时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灾情就是命令,对灾区教育重建而言,时间刻不容缓。看到被震垮的学校楼舍,看到被夷为平地的曾经美丽的校园,不管是政府主体,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还是民众主体,都对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第二,教育重建的针对性特征要求在应急重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建工作。现在部分重建工作已经开始,比如教育部关于受灾地区的部级师资培训工作已经展开,受灾地区校园重建和新校址选址工作也已启动,四川等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国外疗养活动等心理重建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工作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一环扣一环,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实实在在为灾区整体教育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教育重建的差异性特征要求整个重建工作不能一个步骤、一个节奏、一个强度,要分轻重缓急,根据受灾学校和地区的严重程度差异进行。因为此次地震受灾影响面广,余震不断,教育重建工作要有序、有节奏、有差异地开展。地点上要根据调研情况和可行性条件差别对待,时间上也要有先有后,有最重点有次重点,有难点也有盲点,在重建中一定要统筹协调,区分出科学差异,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第四,教育重建的公益性表明了整个教育重建工作属于公共服务范畴,要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地震受灾的全局观、全民观和公平观等指导整个重建工作。受灾地区都是重建主体,都有局部的重建需求,都代表一定的公共利益要求;但从四川、甘肃、陕西等整体公共主体而言,区县主体是子系统,要宏观布局,保证国家和社会重建资源尽可能合理配置,确保有限的重建资金、条件等发挥最大的重建效应,最大程度保证学校重建工作的公益性。

第五,教育重建的长效性要求重建工作不仅要从短期利益和立场出发,还要有更长远的重建策略。中央已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恢复灾区重建,其中也包括教育重建任务。中央目标很明确,但3年对教育重建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长效性的过程,教育教学重建、师资重建、校舍重建等刻不容缓,灾区中小学复课复学问题时不我待。这些因素都是教育重建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从更持久的意义上讲,教育工作直面主体的人,受灾所造成的教育遗憾还时时萦绕心间,树立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信任机制也是长期深化的过程。

当然,作为事关千家万户实际利益的教育重建工作还有其他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受灾区教育重建工作的内在性质,探索科学的重建策略,充分考虑时间压力、资源条件、应急程度和重难点调配等特点和要素,在重建中避免走弯路,少浪费资源。

三、灾区教育科学重建急需处理好五对关系:基于重建进程的指导策略

按照整体重建工作的要求,教育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的标准要求遵循科学性和时效性,时效性问题上文已论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灾区教育事业的科学重建要符合科学标准,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并结合重建工作的特性有序进行。其中处理好各种关系非常重要,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重建利益结构、重建模式系统、重建主体价值和重建资源重组等实际问题。具体而言,重建过程中应急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既然教育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眼下要处理好的问题固然重要,属于应急工作;但从长远看,灾区的整个教育发展还需要通过重建获得实质性恢复和提升。在此过程中,应急和长远、短期和长期之间无疑是一对首先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此关系涉及到灾区学校的整体布局、涉及到受灾区县的教育规划、涉及到区域性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其效果非一朝一夕所能显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主体都应该兼顾短期重建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千万不可只顾政绩工程而忽视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国家教育部日前提出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的目标: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6]这是从国家宏观教育重建规划上所作的制度性规定,但具体到区县而言层次不齐,有的地方已经逐渐复课。但有的地方重建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更要考虑应急重建和长远规划的科学协调关系。

(二)处理好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

教育建设始终离不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灾区教育重建看就必须处理好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也包括处理好物质重建和精神重建的关系。很显然,灾区硬件重建立竿见影,重建效果可见可触,比如学校复课、校舍重修、大楼重建,尽快落实重建资金,保证办公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运转等,这些重建内容必不可少,直接关系到教育恢复工作进程,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重建标准的确定和工程质量的监控。此次地震灾区学校受灾之严重再次警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学校建设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校舍重建的安全标准是第一位的,也是不折不扣的,这方面的责任机制要完善,重建中的质量检查也要科学跟进。除此之外,笔者在此更想强调的是灾区软件重建问题,比如师生健康心理的重建,教师职业道德良心的重建,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公众对教育(不仅是组织,可能是组织背后的价值理念甚或更大价值载体)的信任机制的重建。受灾学校铁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作为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可以说,教育重建中的软件重建和精神重建在更深意义上推动着教育的科学发展,或者更进一步地说,这种重建表征着公众对政府的一种信任姿态,对国家大局的一种责任机制。这种重建不仅仅是给“钱”和“物”的问题,更涉及到精神和价值的层面,需要建构一种适度的对灾难心理的对话平台,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需要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共鸣。从实践层面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多,要处理的问题也还很多,有些方面还不是教育内部就能处理好的。

(三)处理好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

教育重建因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和受灾程度重等因素无疑直接需要消耗不少的资源和资本。从来源渠道分析,这些资源和资本条件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政府公共资源,二是有序引入社会资本。从既有的重建看,政府公立资源在重建中发挥着直接的、主导性的作用,尤其在应急程度很高、重建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面对大灾大难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外界媒体对之也作了不少的报道宣传。[7]但教育不是孤立的事业,涉及各行各业,单一的政府公共资源始终还显不足。除了政府资源资金之外,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是必然之势,从各类主体的踊跃捐款捐物进行重建可见一斑。从国家公布的数据看,整个重建工作所需经费和中央及各地财政经费之间还有不小的缺口,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学校重建工作必要而且重要,如不少企业、慈善机构、国际救援组织、社会人士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教育重建,有的建立灾区学校,有的建立了教育慈善基金,全国教育类基金会联合为汶川地震灾区师生募捐发出倡议书,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则动用一切力量救助需要救助的受灾学生,这些都是对教育重建的社会性支持。因此,在教育重建中要处理好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公平配置、优化重建的问题,而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则需完善税收等制度性激励措施,制定社会资本来源管理等配套办法,同时也要预防社会资本介入重建过程中的其他不当企图,确保重建工作有序平稳。

(四)处理好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

灾区重建工作有整体目标,也有局部规划,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重建会有不同的重建策略,这就必须处理好整体和谐与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既重整体效果,也重局部特殊性和边界效应。从时间上看,整体重建虽需三年完成,但各个地方在重建速度上必有先后。受灾最重的地区在重建时间上应首要考虑,支持力度和重建力度也不一样。从空间上看,根据现在中央的重建方案,全国各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受灾区、县,但各个省、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有差异,对口重建工作一定有差异,被支持重建的局部区县之间也有差异,这就要求处理好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不可千篇一律,盲目攀比。另就重建对象而言,除了大面积的灾后宏观教育重建,还需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群体的重建支持工作,如孤残儿童教育资助和心理支持工作,要求对每一名因灾致孤的学生以及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学生,都要明确亲属或者老师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尽快启动残疾学生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抓紧研究有利于灾区孤、残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期教育方案和救助政策等。

(五)处理好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和教师。灾后教育重建工作从主体性力量而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无疑也是最大、最需要直接关心和支持的主体;但二者在重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支持方式、心理救助等还有所差异,需要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重建过程。在生与死、亲人与学生的抉择中,灾区广大教师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个为师者最真实质朴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道永生永爱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总结挖掘,加大宣传并继续维持;同时学生在危难中用自觉、理性、主人翁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在灾难中学会感恩和承担起救灾自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这些真实的精神元素将成为重建中的中流力量,成为告慰那些失去生命的学生、激励获得重生的孩子们的源泉动力。另外,对那些或失去孩子、或孩子受伤致残的家长而言,政府也有责任做好他们的重建工作,如加大思想和心理疏导力度,做好家长的抚慰工作等。只有充分发挥了重建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树立了师生和家长作为重建主体的认同感、信任感、大局观,并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整体重建工作,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才有源头活水的人力支持、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灾后教育重建的若干问题[EB/OL].(2008-06-05)[2008-07-02]./zyp12_/blog/item/5228d61353be9d26dc5401ed.html.

[2]教育部.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05-27(2).

[3]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EB/OL].(2008-06-19)[2008-07-15].http:///snxx/ysyw/snxx_20080619194026_

5680.html.

[4]杨华丽.教育厅部署10项措施确保灾后教育重建[EB/OL].(2008-06-18)[2008-08-11]./nsichuan/fffy/20080618/2008618144308.htm.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8-07-04)[2008-08-11]./zwgk/2008-07/04/content_1036351.htm.

[6]教育部.地震灾区所有学校2年内搬入永久性建筑[N].北京青年报,2008-07-09(2).

[7]新华视点:大地震后世界关注中国的表情[EB/OL].(2008-05-29)[2008-08-07]./newscenter/2008-05/29/content_8279513.htm.

震区范文篇5

[关键词]灾区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务

灾后教育重建作为整个灾区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时效紧迫、直接关系千家万户、进而关乎政府重建整体公信力等倍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涉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往往还牵涉整体重建工作和灾区社会整体发展的综合效应。那么,由地震引发的教育大灾难、进而不得不应急启动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样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时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素,其中急需处理好哪些突出的关系?

一、震区灾后的教育重建:怎样的内涵和外延?

从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至今,党和政府的应急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伟大胜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重建工作作为整个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也纷纷建言献策,教育部也及时《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灾后教育重建?有没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当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从哲学意义上使用的建构用语,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顾名思义就是“重新建设、重新建构”之义;从描述性定义上讲,“教育重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对教育领域的重建问题,当面对灾区学校受损、师生受灾、教育系统受到严重灾害影响的情况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甚至师生主体所进行的恢复正常教育教学、恢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恢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援助、加强社会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设和恢复构建过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适合从社会性、动态性、过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当然,教育重建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仅仅是单一教育系统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从外延来讲,灾后教育重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教育部关于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灾区学生恢复上课,积极开展灾区学生心理援助工作,认真做好灾区孤、残学生救助工作,积极做好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等各项救助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工作和学校重建准备工作。[2]作为部级的教育科研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则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心理重建、学校重建、教学重建、校园重建、师资重建和赈灾遗产总结六方面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建的方案和时间进度计划,[3]极具指导性。受灾最严重省份四川省也应急制定了全力推进学校复学复课、继续抓好灾区师生安置、抓好受灾学校重建规划、做好遇难学生家长工作等具体措施,[4]并有序展开教育系统的重建工作。应该说,这些灾后教育重建的外延内容已较丰富,对灾后教育的科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根据重要性等级程度,在灾区教育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机制的重建,没有良好的信任机制一切都难以做好,政府作为的认同机制也将受到挑战;第二位的就是心理重建,如上所说如何让广大教师和学生从震灾的阴霾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的阳光,这都是从精神层面需要及时建构和重建的内容,需要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物质层面的重建,比如教育重建规划、校舍校园重建、复学复课等,这些重建是实实在在的,最主要的是科学性和标准化,注重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另外,关于抗震救灾中的教育遗产和安全教育传统也需要得到及时总结和提炼。

二、震区灾后教育重建的时效性特征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尽快将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5]可见,灾区教育重建工作具有典型的时效性、优先性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特征要求政府在整个重建工作中必须反应敏捷、速度快、质量高,能及时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灾情就是命令,对灾区教育重建而言,时间刻不容缓。看到被震垮的学校楼舍,看到被夷为平地的曾经美丽的校园,不管是政府主体,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还是民众主体,都对教育重建的时间应急性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第二,教育重建的针对性特征要求在应急重建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建工作。现在部分重建工作已经开始,比如教育部关于受灾地区的部级师资培训工作已经展开,受灾地区校园重建和新校址选址工作也已启动,四川等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国外疗养活动等心理重建工作进展顺利,这些工作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一环扣一环,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实实在在为灾区整体教育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教育重建的差异性特征要求整个重建工作不能一个步骤、一个节奏、一个强度,要分轻重缓急,根据受灾学校和地区的严重程度差异进行。因为此次地震受灾影响面广,余震不断,教育重建工作要有序、有节奏、有差异地开展。地点上要根据调研情况和可行性条件差别对待,时间上也要有先有后,有最重点有次重点,有难点也有盲点,在重建中一定要统筹协调,区分出科学差异,不可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第四,教育重建的公益性表明了整个教育重建工作属于公共服务范畴,要善于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地震受灾的全局观、全民观和公平观等指导整个重建工作。受灾地区都是重建主体,都有局部的重建需求,都代表一定的公共利益要求;但从四川、甘肃、陕西等整体公共主体而言,区县主体是子系统,要宏观布局,保证国家和社会重建资源尽可能合理配置,确保有限的重建资金、条件等发挥最大的重建效应,最大程度保证学校重建工作的公益性。

第五,教育重建的长效性要求重建工作不仅要从短期利益和立场出发,还要有更长远的重建策略。中央已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恢复灾区重建,其中也包括教育重建任务。中央目标很明确,但3年对教育重建来讲本身就是一个长效性的过程,教育教学重建、师资重建、校舍重建等刻不容缓,灾区中小学复课复学问题时不我待。这些因素都是教育重建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且从更持久的意义上讲,教育工作直面主体的人,受灾所造成的教育遗憾还时时萦绕心间,树立学生、家长及其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信任机制也是长期深化的过程。

当然,作为事关千家万户实际利益的教育重建工作还有其他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受灾区教育重建工作的内在性质,探索科学的重建策略,充分考虑时间压力、资源条件、应急程度和重难点调配等特点和要素,在重建中避免走弯路,少浪费资源。

三、灾区教育科学重建急需处理好五对关系:基于重建进程的指导策略

按照整体重建工作的要求,教育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的标准要求遵循科学性和时效性,时效性问题上文已论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灾区教育事业的科学重建要符合科学标准,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并结合重建工作的特性有序进行。其中处理好各种关系非常重要,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重建利益结构、重建模式系统、重建主体价值和重建资源重组等实际问题。具体而言,重建过程中应急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处理好教育重建的应急状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既然教育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眼下要处理好的问题固然重要,属于应急工作;但从长远看,灾区的整个教育发展还需要通过重建获得实质性恢复和提升。在此过程中,应急和长远、短期和长期之间无疑是一对首先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此关系涉及到灾区学校的整体布局、涉及到受灾区县的教育规划、涉及到区域性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其效果非一朝一夕所能显现。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主体都应该兼顾短期重建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千万不可只顾政绩工程而忽视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国家教育部日前提出了灾区学校恢复重建的目标:2009年9月1日前,大部分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2010年9月1日前,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在永久性建筑中恢复正常教学。[6]这是从国家宏观教育重建规划上所作的制度性规定,但具体到区县而言层次不齐,有的地方已经逐渐复课。但有的地方重建还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更要考虑应急重建和长远规划的科学协调关系。

(二)处理好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

教育建设始终离不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灾区教育重建看就必须处理好硬件重建和软件重建的关系,也包括处理好物质重建和精神重建的关系。很显然,灾区硬件重建立竿见影,重建效果可见可触,比如学校复课、校舍重修、大楼重建,尽快落实重建资金,保证办公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运转等,这些重建内容必不可少,直接关系到教育恢复工作进程,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好重建标准的确定和工程质量的监控。此次地震灾区学校受灾之严重再次警示我们要高度关注学校建设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校舍重建的安全标准是第一位的,也是不折不扣的,这方面的责任机制要完善,重建中的质量检查也要科学跟进。除此之外,笔者在此更想强调的是灾区软件重建问题,比如师生健康心理的重建,教师职业道德良心的重建,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公众对教育(不仅是组织,可能是组织背后的价值理念甚或更大价值载体)的信任机制的重建。受灾学校铁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作为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可以说,教育重建中的软件重建和精神重建在更深意义上推动着教育的科学发展,或者更进一步地说,这种重建表征着公众对政府的一种信任姿态,对国家大局的一种责任机制。这种重建不仅仅是给“钱”和“物”的问题,更涉及到精神和价值的层面,需要建构一种适度的对灾难心理的对话平台,需要良好的沟通渠道,需要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共鸣。从实践层面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多,要处理的问题也还很多,有些方面还不是教育内部就能处理好的。

(三)处理好教育重建中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

教育重建因任务重、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和受灾程度重等因素无疑直接需要消耗不少的资源和资本。从来源渠道分析,这些资源和资本条件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政府公共资源,二是有序引入社会资本。从既有的重建看,政府公立资源在重建中发挥着直接的、主导性的作用,尤其在应急程度很高、重建处于千钧一发的时候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面对大灾大难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外界媒体对之也作了不少的报道宣传。[7]但教育不是孤立的事业,涉及各行各业,单一的政府公共资源始终还显不足。除了政府资源资金之外,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是必然之势,从各类主体的踊跃捐款捐物进行重建可见一斑。从国家公布的数据看,整个重建工作所需经费和中央及各地财政经费之间还有不小的缺口,引入社会资本加强学校重建工作必要而且重要,如不少企业、慈善机构、国际救援组织、社会人士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教育重建,有的建立灾区学校,有的建立了教育慈善基金,全国教育类基金会联合为汶川地震灾区师生募捐发出倡议书,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则动用一切力量救助需要救助的受灾学生,这些都是对教育重建的社会性支持。因此,在教育重建中要处理好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公平配置、优化重建的问题,而社会资本介入学校重建则需完善税收等制度性激励措施,制定社会资本来源管理等配套办法,同时也要预防社会资本介入重建过程中的其他不当企图,确保重建工作有序平稳。

(四)处理好重建中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的关系

灾区重建工作有整体目标,也有局部规划,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重建会有不同的重建策略,这就必须处理好整体和谐与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既重整体效果,也重局部特殊性和边界效应。从时间上看,整体重建虽需三年完成,但各个地方在重建速度上必有先后。受灾最重的地区在重建时间上应首要考虑,支持力度和重建力度也不一样。从空间上看,根据现在中央的重建方案,全国各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受灾区、县,但各个省、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有差异,对口重建工作一定有差异,被支持重建的局部区县之间也有差异,这就要求处理好整体和谐和局部差异之间的关系,不可千篇一律,盲目攀比。另就重建对象而言,除了大面积的灾后宏观教育重建,还需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群体的重建支持工作,如孤残儿童教育资助和心理支持工作,要求对每一名因灾致孤的学生以及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学生,都要明确亲属或者老师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尽快启动残疾学生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抓紧研究有利于灾区孤、残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期教育方案和救助政策等。

(五)处理好教育重建中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主体差异对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和教师。灾后教育重建工作从主体性力量而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无疑也是最大、最需要直接关心和支持的主体;但二者在重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支持方式、心理救助等还有所差异,需要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重建过程。在生与死、亲人与学生的抉择中,灾区广大教师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个为师者最真实质朴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道永生永爱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总结挖掘,加大宣传并继续维持;同时学生在危难中用自觉、理性、主人翁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在灾难中学会感恩和承担起救灾自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这些真实的精神元素将成为重建中的中流力量,成为告慰那些失去生命的学生、激励获得重生的孩子们的源泉动力。另外,对那些或失去孩子、或孩子受伤致残的家长而言,政府也有责任做好他们的重建工作,如加大思想和心理疏导力度,做好家长的抚慰工作等。只有充分发挥了重建过程中不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树立了师生和家长作为重建主体的认同感、信任感、大局观,并积极配合政府和学校的整体重建工作,灾区教育重建工作才有源头活水的人力支持、心理支持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灾后教育重建的若干问题[EB/OL].(2008-06-05)[2008-07-02]./zyp12_/blog/item/5228d61353be9d26dc5401ed.html.

[2]教育部.教育系统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N].中国教育报,2008-05-27(2).

[3]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方案[EB/OL].(2008-06-19)[2008-07-15].http:///snxx/ysyw/snxx_20080619194026_

5680.html.

[4]杨华丽.教育厅部署10项措施确保灾后教育重建[EB/OL].(2008-06-18)[2008-08-11]./nsichuan/fffy/20080618/2008618144308.htm.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8-07-04)[2008-08-11]./zwgk/2008-07/04/content_1036351.htm.

震区范文篇6

一、前阶段防震救灾工作回顾

今年2月4日以来,我县与泰顺县交界处连续发生的较强有感地震,引起了国务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和“立足于抗大灾、打持久战”的要求,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把防震救灾作为一项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周密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奋起防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回顾前阶段的防震救灾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合力防震。地震发生以后,县里及时成立了防震减灾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并下设灾情核查和物资保障组、人员转移安置组、维护稳定组、房屋安全调查组、宣传报道组等5个工作小组,每个组的正副组长都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每次发生稍大的地震,县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震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共同防震救灾,努力把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县里从县机关抽调了68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9支工作队,奔赴有关乡镇,与灾民同吃同住,帮助乡镇做好宣传、核灾、转移、安抚群众等工作。随后,县里又成立了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危房鉴定、危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下山脱贫等4个组,全面负责灾后重建工作。震区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要求,落实防震重建措施,确保了防震救灾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

(二)安置灾民,开展自救。一是转移群众。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积极动员居住在危房和帐篷内的群众采取投亲靠友、租住民房等方式,进行转移安置,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安全。二是确保生活。原创:紧急下拨救灾资金500万元。调运700顶帐篷、75套应急保暖钢管大棚、1200条应急棉被和1200件棉衣等救灾物资,用于安置震区群众。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震区开展服务,组建疾病控制、医疗救护、卫生监督等救助组进驻震区,做好疫情监测、消毒、咨询及药品发放等工作。同时积极筹措、调配资金,对受损的山塘水库、供水网管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确保安全渡汛和群众正常生活。三是开展自救。坚持防震救灾与生产发展两手抓,注重统筹安排,及时组织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单位人员赴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做好水稻种子、化肥等物资的调运供应,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开展春耕生产。震区各乡镇还结合震后重建工作,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等工作。

(三)制订政策,着手重建。为了使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县里先后3次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5次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反复向上级反映我县的灾情和要求。经过努力,引起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强有力的指导,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了超历史的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制订政策,启动重建。一是深入一线调研。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震后重建政策,县里在全面核实灾情、摸清情况的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深入震区乡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二是反复研究政策。先后召开十多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灾区乡镇干部座谈会、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并结合上级扶持力度、政府承受程度,认真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是迅速开展灾区重建。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各工作组和震区乡镇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任务。同时,决定在珊溪、巨屿、黄坦等3个镇建立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有关乡镇规划15个集中建房点。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稳妥推进。

(四)加强引导,维护稳定。一方面,多渠道开展宣传。加强新闻宣传与信息沟通,及时震情预测,广泛宣传防震知识,防止群众过度恐慌。在通过宣传车、电视、广播、印发资料等常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震区,宣传防震的科学知识,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震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把群众的精力从关注地震的原因、持续时间引导到灾区重建工作上来,把群众的思想从“等、靠、要”引导到自立自主、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上来,从而营造了上下齐心合力抓重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对震区群众思想状况排查,全面掌握动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千方百计稳定群众情绪。加强对震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震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该说,前一阶段,我县的防震救灾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我们的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冲在一线,工作的非常认真、非常用心、非常辛劳,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有战斗力的;我们的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表现得十分勇敢、十分团结、十分热心,为灾后重建、维护灾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参加与支持防震救灾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基本意见

目前,震情逐步趋缓,但灾区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省市领导也十分关注。我们必须把灾区重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立足于抓早、抓实、抓紧,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重建工作任务。

(一)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基本方针,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维护稳定为前提,以倒房户和危房户重建为重点,实行“拆、建、迁、修”四管齐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集中精力,有序推进,全力以赴地抓好震后重建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范围和对象。重建的范围,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确定,主要划分为极灾区、灾区二个层面。极灾区为仰山乡和珊溪镇、云湖乡的部分村,共10个村。灾区为黄坦镇和珊溪镇、云湖乡、巨屿镇、桂山乡的部分村,共77个村。重建对象为:一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重建住房的受灾户。以及在极灾区、灾区内,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且别处无住房,需要迁移安置的农户。二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受损较为严重、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除险加固的受灾户。三是在极灾区、灾区内,受损坏的山塘水库、供水设施、乡村办公楼、敬老院、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对灾区受地震影响较重乡镇的受灾户,实行个案处理。

(三)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类型和扶持政策。重建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拆危房建新房(包括自购房)。对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无其它住房的,根据群众意愿,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重建或迁移安置。二是原房加固维修。对房屋受损较重需除险加固的受灾户,对原房屋进行加固维修。重建的扶持政策为:一是重建房屋的资金补助。分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3种方式,根据人口、原房屋结构进行补助。对本地重建的,每人补助1375元;同时,砖混结构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每层补助1850元(气亭和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土木结构(砖木)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2斗为1自然间)每层补助1375元(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对异地迁建的,迁建到乡镇下山脱贫点或经乡镇统一规划选址的15个建房点,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3000元;迁建到里统一规划选址的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5000元。对自行购房的,在本地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对购买商品房的,每户(仅限一套)再给予一次性补助4000元,2006年2月4日以前自行购房的不予补助。二是维修房屋的资金补助。对受损较重房屋维修的资金补助,县里根据各有关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和核查的实际情况,将资金切块到乡镇,由各有关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报县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实施。三是公共设施修复的资金补助。对损坏的学校、卫生院、供水网管、山塘水库、乡村办公楼等公共设施,按照“立足发展、优化整合”的原则,与规划修编、校网撤并和千库保安、村庄整治结合起来,切实优化资源配置,由有关部门向上争取资金,县里统筹安排,部门和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此外,落实配套政策。凡符合宅基地整理、整村迁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灾户搬迁、康庄工程建设、子女入学、建房规费减免等政策的,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扶持。

(四)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一是核实灾情、制订政策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一步核实灾情,做好危房、受损房的排查工作,分类分项进行登记造册,并将核实结果及时上报到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以便指导灾区重建工作。各乡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当地的重建工作详细方案,并报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二是组织实施阶段。根据重建工作方案,组织群众按“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全面实施震后重建工作。力争在台汛前完成涉及抗台防汛设施的修复工作;在8月底前完成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工作;在12月底前完成本地建房或购房安置及公共设施的重建修复工作;在2007年2月底前完成异地迁建任务。三是考核验收阶段。考核验收分阶段进行,乡镇完成一批重建任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即组织验收一批,震区各乡镇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再统一组织考核评价。

三、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灾区重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时间紧、要求高,既关系到震区乃至全县的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之当前已经进入汛期,台风暴雨天气即将来临,灾区安全隐患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务必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凝心聚力,竭尽全力,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强化领导。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要加强对震区乡镇重建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县联片领导对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共性问题要亲自协调、亲自督促、亲自抓落实。各有关乡镇要切实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一起抓。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配合,做到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特事特办,能简则简。通过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把灾区重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强化责任。要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把受灾户建房和房屋维修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村、到户,确保按时完成重建工作任务。对于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建设的政策处理工作,由迁入地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希望有关乡镇要切实树立大局观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要强化考核。建立防震救灾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工作进度半月报告制度。县委、县政府对防震救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工作任务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重建范围方面,要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把极灾区、灾区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二是把房屋倒塌户和危房户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抓好受灾户的建房安置;尽快启动防震避险安置小区建设,让老百姓创造较好的安居环境。三是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的受损公共设施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落实重建责任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做好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在工作指导上,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按照“重建一批、迁移一批、拆除一批”的思路,倒房户和危房户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安置。明确规定不宜人居的地方不得原地重建,新房建成后或自行购房原房必须全面拆除。在工作结合上,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震后重建既要解决当前受灾户的安居问题,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把重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万户避险”和下山脱贫结合起来。在资金筹措上,利用群众自筹、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县财政补助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灾区重建资金。

(三)公开公平,维护稳定。一要注重平衡。平衡是稳定的基础,不平衡就难稳定。为此,在重建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十分注意平衡,决不能厚此薄彼,优亲厚友,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平衡,由县里把握;村与村之间的平衡,由乡镇把握;户与户之间的平衡,由村里把握。二是公开公正。对重建对象、补助政策、补助金额等群众比较敏感的事项必须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阳光透明,决不允许暗箱操作。特别是对补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要及时下达,严格程序,严格管理。首先要及时下达。县里要根据各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受损的实际情况,及时将补助资金额度切块到乡镇。其次,要严格程序。各乡镇在确定和发放补助资金时,对重建对象、补助金额必须要经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进行张榜公示,群众无意见后,再根据文件的具体规定,予以发放。第三,要严格管理。对救灾资金,要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严格监管。同时,按照“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镇)一本”的要求,逐户逐项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实行项目管理。三要维护稳定。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的重建过渡期安置工作,妥善安置受灾户生活。要鼓励受灾户投亲靠友,依靠社会和自身力量度过难关。要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坚决禁止各种扰乱震区社会秩序和阻碍重建工作的行为,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震区社会稳定。要密切关注敏感地区和特殊人群,对个别出于私利屡劝不听、蓄意破坏稳定局面的人员,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四)严格要求,讲求实效。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力求实效。一要掌握政策。震区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组织乡村干部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力求学深学透,全面理解和掌握政策,正确指导重建工作。二要科学规划。原创: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用地,实行“一户一宅”,极灾区、灾区的新建房屋按6度进行防震设防。受灾户建房安置用地必须符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不宜建房的地方安排建房。规划要科学、合理,设计要经济、实用、安全。三要加强管理。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划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乡镇政府加强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有关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新建房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的要求。同时,要按照防震设防的要求进行验收。四要严肃纪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纪律,报灾核灾要实事求是,不得瞒报、虚报、漏报;对项目资金管理,要封闭运作,规范管理,杜绝漏洞,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挪用、移用救灾补助资金。否则,将按有关规定和法律,严肃处理。

震区范文篇7

众所周知,破坏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严重的损失,基本处在地震范围内大多数基础设施都被破坏,而处在其中的人们要想得到及时的救援,必须要取得和外界的联系,提供有用的实时信息才能够保证救援的快速和安全进行。不同级别的地震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根据实际情况的信息,而不能够单凭经验就行处理,损失程度一般会随着通信恢复的速度的加快而迅速降低,保证震区和外界的联系是挽回损失的关键一步。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通信设备遭到破坏,光纤、电话线和移动通信基站的破坏,无线和有限网络都无法连接,实时通信出现硬件性的障碍;震后通信信息量的猛增,常规的通信硬件不能满足震时的通信需求,负荷过大的后果就是造成相关救援信息的传递障碍,营救行动得到阻碍;地震产生的电磁波可以严重影响无线通信信号,传递的信息就不会完整。这就要求对震时进行及时应急通信系统的建立,救援人员掌握了现场的信息后制定有效的救援计划才能最大可能的挽救不必要的损失,震区的人民安全才能第一时间得到保障。

2破坏性地震对通信技术的需求

根据不同地震级别,震区和救援队伍对通信技术的需求有所不同,相对的应急预案也是不同的。

2.1较小级别(5-6级)的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需求

较小级别的地震破坏性较小,每年有很多处于地震带的地方都会发生多次同等级别的地震,其主要对通信的影响是我国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在此地区的数据传输量的巨大上升,震区内部的人员都想第一时刻知道自己亲戚朋友的安全情况,而震区外的人也有这样的心理,这就造成即使的通信量的增大,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系统的瘫痪,但是3G业务相关区域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语言通信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但是在烈度7以上的地方有一定的通信盲区;对地面网络的影响较小。这种级别的地震只需地面通信硬件支持即可完成较为圆满的救援工作,卫星等应急通信工具在极为特殊的情况在才会得到使用。

2.2中等级别(6-7级)的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需求

此类级别的地震对地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破坏,基础的地面通信业务在较低烈度的地区还是可以正常使用,但是破坏严重地区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语言通信也在较高烈度地区受到严重影响,不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的使用在低烈度地区正常,烈度在8度以上的区域要求使用卫星通信等应急通信措施;移动、联通公司在较大数据传输上不能够正常完成,只有3G业务在较低的烈度区才能使用。

2.3中等级别(7-8级)的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需求

此类级别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较大,上世纪的唐山大地震后有数十天的地面通信无法恢复,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其对通信设施的破坏程度巨大,且范围很广,语言通信基本不能够进行,只有很少区域破坏程度较小地区可能进行短时间的语言通信,无线网络基本不能工作,3G业务在地震的初期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应急支持;地面有线网络基本处于瘫痪,要想恢复期原有的通信能力基本不可能实现。这种级别的地震对应急通信的需求和依靠程度很大,只有应用这些才能够对地区的安全救援进行保证。

2.4大级别(8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对通信的需求

8级以上的地震可以说是摧毁性的,所有的设施全部遭到破坏,CDMA、GRS业务都不能正常使用,所有的有线、无线网络都不能够进行数据的传递,语言、视频等通信方式都不能够应用,只有依靠卫星信号等应急的通信设施才能够进行。

3通信技术在破坏性地震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不同级别的破坏性地震要有不同的应急通信手段的使用,其目的都是尽快的取得与震区的联系,得到震区的基本情况,以进行救援计划的进行,保证救援人员安全的同时及时的营救震区的灾民,挽救国家的很多财产。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对地震时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很多的年的研究,并发展的较为成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学家的不断创新实践,很多新型的应急通信措施得到应用。

3.1卫星通信技术在破坏性地震中的应用

卫星通信的使用是在地面通信不能够满足救援需要时采取的应急通信措施,其在较大地震中的应用广泛,也是现今世界地震时通信的主要应用手段。卫星通信的使用,使语言通信、视频业务和数据传输都得到恢复,其全面的通信业务也是首选其为应急措施的重要一点,其中,语言通信业务以海事卫星电话、亚星电话、VSAT卫星电话为主,地面可使用基站的移动电话;VSAT卫星网络是视频业务和数据传输的主要手段,地面通讯系统可以采用3G技术或实时通讯技术;地面仍是采用3G技术或其他通信技术,全面支持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通信网络构建,为灾区应急通信系统建立提供技术支持。

3.2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破坏性地震中的应用

第三代的移动通信技术(3G)凭借较为高速的数据传输硬件和较广的信号覆盖范围,在地震时得到很多的应用,依靠它建立起来的由各野外监测子系统、中心系统和无线业务传输网络组成的应急通信系统可以很好的保证信息的传递,各野外监测子系统凭借着,无限制的时间、地点、数量的优势,灵活的进行合理的安排;中心系统则有专门的线路,可以承受较大数据传输,足以满足震区的通信数据量;而无线业务则是在基础的2G网络线路上建立起来的,对其进行改造后提升了其网络的覆盖能力,保证网络具有自主管理能力。

4结论

震区范文篇8

郑校长连续两天自己买一百份义卖的《广州日报》,站在门口派发给每一位老师。老师们在早读时间开展了临时的队会,进行灾情讲解,孩子们包含泪水听着郑校长在广播中沉重地讲述灾情,都纷纷表示要用一份爱心,支持灾区重建家园!

于是在三天生命临界线的最后一天,文德路小学的全体师生早早就回到了学校。

8点20分,全体师生起立,默哀,全校在一片静默的哀悼逝去的同胞……

8点21分,全体师生双手在胸前紧握,诚心祝祷,校园上空回荡着纯洁的歌声: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8点24分,孩子们在课室里默默地带着祝福,把自己压岁钱交给了老师……一百、二百……一千、二千……

8点40分,在郑校长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代表把一个个装着全体师生的爱心信封放进了捐款箱……

而此时,那满带祝愿的歌声一直一直不停地在校园回荡:“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同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孩子们听到一个个捐款数字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我们全校师生共捐得了十六多万元!而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日子还继续不断地进行捐款,5月16日捐18531.00元;5月21日捐4593.50元。

全体在职党员会和离退休党员会,积极响应中组部号召,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献一份爱,在为灾区捐款的基础上,又自愿交纳特殊党费共计7250.00元。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我校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踊跃,表现出了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良好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工会也动员其余教职员工进行了捐款一共1846.00元。

2008年5月22日在文德路小学举行了越秀区共青团、少先队援建灾区学校大型义卖活动启动仪式。在活动中,团队代表联合发出倡议,宣传本次的义卖活动。区少先队理事会的成员在广州著名点心师的带领下,向大家演绎“凤凰饼”的制作。现场全体人员一起在包装袋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并进行“凤凰饼”包装工作。仪式结束后,部分少先队员上街义卖,途人反应热烈。5月24日,文德路小学师生在北京路步行街义卖,成绩非常好,一共筹到了两万七千多元。为援建灾区小学贡献一分力量。

除了捐款捐物,我们还给灾区儿童带去心灵的欢乐。“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少年儿童期待已久的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孩子们心里都有一个七彩的梦,就算是刚经历过天灾的震区孩子也不例外。

震区范文篇9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以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仅仅几个小时后,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急援灾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短短几个小时内,云南、西藏等周边省区已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传递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人心。人们关注震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关切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

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不仅没有扩散恐慌,反而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宁静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今年5月1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的施行,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已经是法律的坚决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准则。

比较汶川大地震与改革开放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信息时效与方式。我们有沉痛,亦有欣慰。毕竟,时光过去了30多年;毕竟,我们经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可以这么说,刚刚过去的5月12日,尽管让我们伤恸,因为我们失去了数千亲爱的同胞;但这一天,也在苦涩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我们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因为信息公开,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事故,这是救灾的需要,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与珍惜。这份可贵的尊重与珍惜,说到底,是出自对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古人云:“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民知情权的政府。

震区范文篇10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以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仅仅几个小时后,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急援灾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

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短短几个小时内,云南、西藏等周边省区已派出地震专家驰援四川,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发出募捐倡议,中国红十字会全力调拨物资救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祈愿帖子传递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人心。人们关注震区传来的每一点信息,关切震区人民的生命安危。

几小时内,国家和地方地震局数次召开新闻会披露最新震情统计数据,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

这场“全国直播”的震情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送,不仅没有扩散恐慌,反而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宁静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必须主动公开。今年5月1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的施行,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已经是法律的坚决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准则。

比较汶川大地震与改革开放前的几次天灾,截然不同的是信息时效与方式。我们有沉痛,亦有欣慰。毕竟,时光过去了30多年;毕竟,我们经历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可以这么说,刚刚过去的5月12日,尽管让我们伤恸,因为我们失去了数千亲爱的同胞;但这一天,也在苦涩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丝安慰: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果实之一,在大灾大难面前实现的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让我们在战胜灾难时更加自信,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万众一心。

因为信息公开,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和事故,这是救灾的需要,更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与珍惜。这份可贵的尊重与珍惜,说到底,是出自对百姓的信任和尊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古人云:“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一个“视民如伤”的政府,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民知情权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