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教育价值认知与行动策略

时间:2022-12-06 09:27:31

“工匠精神”教育价值认知与行动策略

[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向世界提供职教“中国方案”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的价值认知,进而从融合浸润教育、网格教育机制、专门课程开发、多法施教影响、良师队伍培育、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实验研究、正确处理关系八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策略的具体建构,以期提高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价值认知;策略建构

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工匠精神”以来,有关职业教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但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尚不多见。职业院校多以泛化的德育指代“工匠精神”教育,其成果与成效的“因”并非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少有职业学校对“工匠精神”教育进行专门设计和组织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职业院校领导对“工匠精神”教育的价值认知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也要进行系统设计,教育效果评价更要进行实证研究。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价值认知

1.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需要的问题。职业教育要想化解新的矛盾,必须要在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上下功夫,而充分发展和均衡发展必须聚焦到人才培养质量上。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人为使命,社会对职业人的素养首重职业精神。相关研究认为,“工匠精神”即“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的价值观、责任感、道德观、发展观和创造性等。还有研究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的行为表现,属于意识和思想层面的内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因此,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契合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强化质量意识、保证培养质量的要求。2.向世界提供职教“中国方案”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已经走过了40年的壮丽行程,已初步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其基本经验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产教融合、面向人人促进公平等。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向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方案”。中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和品质是“道技融合”的人才培育理念。“道”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技能、态度和创新性等方面,包括具有严谨细致、勤劳敬业、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等品质的“工匠精神”,这是既重视技术技能积累,又终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职教”。早在1917年,黄炎培等人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启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先河,为我国职教理论的奠基和实践探索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和职教发展方向,已高度重视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这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核心要义和教育资源,我们要予以充分地挖掘和传承。“中国梦”凝聚人心、催人奋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质造”“中国智造”,更是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党的报告在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时,特别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策略的建构

1.融合浸润育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职业院校要基于教育部的中职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并结合地区和学校专业情况,形成比较系统的校内外社团、志愿服务、竞赛等活动体系。“工匠精神”教育不宜打破原有的课程与活动安排,应采取融入策略,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浸润教育作用。一是融合人才培养总体课程体系;二是融入人才培养具体课程内容;三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四是融入学校的社团活动;五是融入学校的各种精神活动;六是融入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七是融入学校的表彰奖励等。一切皆可融入,凡事都可融入,关键是职业院校要有融入意识,要进行融入式教育设计。例如,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以传承大足石雕石刻文化为载体,打造精善文化,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一是建构以“精善”为主题的文化理念系统,编写供师生学习的《手册》;二是开办石雕石刻专业,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教材等教学资源;三是设计实施月度“精匠艺善匠心”主题班会,组织班、部、校三级竞赛活动;四是以“精匠艺善匠心”为主题,开展月度班、部、校三级征文和演讲活动;五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精匠艺善匠心”知识竞赛、师生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展等活动。2.网格教育机制。要实施有效的“工匠精神”教育,职业院校应建构多维网格,对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教育影响。一是全过程。要把“工匠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其毕业,整个过程都要有系统安排,不能仅在某学年、某学期开设一门课程或开展几项活动。二是全方位。要把“工匠精神”教育延展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从学生在校的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实训基地,到校外的识岗、跟岗、顶岗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都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三是全体人员。要把“工匠精神”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全体教职工,形成德育教师为点、班主任为线、全校教职工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工匠精神”教育网格。职业院校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计“三年一件事”的教育方案。在学制三年背景下,职业院校可以分六个学期来设计“工匠精神”教育实施方案,积极建构多维化教育网格。第一学期要学习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读本,包括名企名品、名匠名人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和启发,确定其三年要坚持做下去的一件事情,可以是阅读书籍、练习书法、坚持晨跑或制作一个产品等。第二学期要以主题班会方式,让学生每月或每季度讲述选择一件事情的坚持情况和受益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在这个学期调整其要做的事情,教师则要在一个月或一季度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教育影响。第三学期与第二学期的做法相同,可以允许学生调整要做的事情。第四、五学期教师要采取竞赛、展示作品、讲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强化其坚持的动力,逐步淘汰部分不能坚持的学生,并对坚持下来的学生实施社团性质的专门辅导。同时,还要对没有坚持的学生辅之以其他方面的教育。第六学期要让学生继续坚持做好选择的事情,并将此纳入顶岗实习考核的加分范畴。3.专门课程开发。职业院校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教育,要有“活”的教育资源。“活”的要求是形式和内容要灵活、新颖,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活”的前提是必须聚焦于“工匠精神”教育,依据德育大纲的原则性要求,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编制“工匠精神”教育大纲。鉴于大部分研究把“工匠精神”界定为“职业精神”,认为要表现出精益求精等优秀品质,职业院校应建构“身智情意行”五方面的专门教育课程体系,其具体内容以名企名品、名匠名人等为主体。“身”的教育目的是“塑正身名”,是指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身体强健、身形美丽、身份入格。“智”的教育目的是“博雅智慧”,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待人处事、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使其成为自如应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智者”。“情”的教育目的是“颐养情感”,是指对学生进行尊亲敬长、感恩社会、和谐人际教育,增强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其丰富的情感,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意”的教育目的是“磨炼意志”,是指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行动坚持和挫折抗拒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四方面品质。“行”的教育目的是“精彩生命”,是指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消解心结和贡献社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贡献社会的志向。需要说明的是,“专门课程”需要“专门课时”进行教授,也可以在“专门课时”之外,以“大课堂”方式做报告,“小课堂”方式作讨论,还可以通过“空间课堂”方式进行拓展学习。4.多法施教影响。职业院校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教育,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一是讲述法。教师要为学生讲述或学生之间互相讲述彰显“工匠精神”的名企名品和铸造“工匠精神”的名人名家,如设计每日一讲或每周一讲的行动方案。二是阅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影视、参观展馆,让学生多角度感受彰显“工匠精神”的名企名品和铸造“工匠精神”的名人名家,并从中受益,如设计每日一读或每周一读的行动方案。三是书信法。学生认知了众多彰显“工匠精神”的名企名品、铸造“工匠精神”的名人名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心仪的榜样,并以书信方式与榜样人物进行对话,如设计每月一写或每季度一写的行动方案。四是褒奖法。教师要设计实施系列“工匠之星”评选活动,不断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强化其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内生动力,如设计每季度一评或每学期一评的行动方案。五是励志法。教师要根据学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心理特点及知识、技能积累情况,引导学生不断升级发展其“工匠之梦”,如设计每学期一进阶或每学年一进阶的行动方案。六是歌曲法。职业院校要选择《中国职教之歌》等励志歌曲,创编《匠心筑梦》等歌曲,引导学生广为传唱,使学生在吟唱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5.良师队伍培育。职业院校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教育,要有一支懂得“工匠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熟悉“工匠精神”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要以关于教师“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来建设教师队伍。一是要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当学徒、当老师、当朋友、当儿童、当主体。“当学徒”,恪尽职守;“当老师”,教学相长;“当朋友”,互相勉励;“当儿童”,呵护天赋;“当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二是要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勤奋学习,在认知社会、认知职业、认知学生、认知改革和认知自我方面下功夫,要认知工业4.0、5G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当代社会的职业更替规律,也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诉求和问题,更要理解改革的政策导向和机遇挑战,明确自身的优势潜能与缺陷。三是要促进教师的能力发展。职业院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其职业道德教育能力、行业联系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生鉴定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安全健康教育能力、学生管理和教研科研能力。四是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待遇,增强其内生动力。五是要结合教师实际,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使其能够参加企业实践,切身感受“工匠精神”。6.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价值追求,创新办学理念,凝练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营造润物细无声的学校环境,设计各类具有浸润和习染作用的教育实践活动。关于学校文化主题的提炼,不同的学校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历史渊源的学校,可以从历史渊源里进行挖掘;没有历史渊源的学校,可以从发展愿景上去展望。例如,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由于黄炎培先生曾经在该校所在地举办中华职业学校渝校(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其“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观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受益),该校决意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立业立人”的理念文化系统,并以此为主题打造了学校环境文化,设计了学校活动文化,完善了学校制度文化。又如,重庆医药卫生学校基于医药类专业实际,从发展愿景层面建构以“仁道”为主题的理念文化系统,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天使摇篮、仁道圣地”。这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典型性,助推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课题组通过对40多所职业院校进行调研,总结提出了“定主题、序理念、造物态、导行动、化人性、彰特色、铸品牌、传久远”的职业院校“八步交错”文化建设策略。需求强调的是,职业学校打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要在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规范工学结合、追求知行合一等方面多下功夫,将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进入课程、进入课堂,从而促使“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产”是指社会的所有产业,“教”是指社会的所有类型教育,但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职业学校领导要以践行产教融合发展理念为办学指引,利用多种方式密切校企合作,采取工学结合的育人方式,努力使学生发展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7.教育实验研究。职业院校要以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匠精神”教育影响为自变量,以学生“工匠精神”发展情况为因变量,在采取措施使其他教育影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检验“工匠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摸底调查;二是确定重要的“工匠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工匠精神”发展情况关键数据;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适时采集、分析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三年全程性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和发展情况等关键数据,并形成“大数据”分析结论,以此探寻学生“工匠精神”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有效策略。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实验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沿着设计的路径进行,并以真实数据为依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实施第三方评价。8.正确处理关系。第一,融入与建构的关系。职业院校要坚持融入与建构并重,不能以融入排斥建构,也不能以建构排除融入,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推行全员实施“工匠精神”教育,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若以此排除其他教育途径、形式和方法,就是错误的。因为只讲“融入”,而排除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就会使“工匠精神”教育止于认知,止于倡导,而不能付诸行动,难以落地落实。同时,职业院校建构“工匠精神”教育行动策略,不仅要体现理念的创新性、实践的可行性、教育目标的可实现性、推广应用的可复制性,也要有管理策略、教学策略和活动策略。第二,绩效与质量的关系。职业院校应建构专门的“工匠精神”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还要将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其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评价指标体系,更没有评价实施办法。要考证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构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核心指标体系,并采取教育实验的方法,剔除无关因素,进而采集原生态“大数据”,研究“工匠精神”教育的成果成效。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要秉持立徳树人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新时代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办学育人目的,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质量强国”和“质量第一”成为新时代背景,职业教育也已进入质量发展、质量文化时代的新的发展起点和愿景,强化“工匠精神”教育就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职业院校必须树立“工匠精神”教育新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要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控反馈五个系统,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实施常态化人才培养工作诊断与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工匠精神”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第三,校内与校外的关系。一是学生接受系统的“工匠精神”教育影响在校内,但其“工匠精神”的发展却不止于校内,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二是校内正规教育影响与校外非正规教育影响,有的时候是相互促进的,也有的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三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养成,是终身教育的成效,阶段性或间续性的教育影响和自主学习,都难以达到理想的境地。鉴于此,职业院校要努力追求校内与校外相互促进,制定促进校内教育影响发生持续作用的机制与策略,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掌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对其“工匠精神”发展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施玉梅.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

[2]黄煌华.浅析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色[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

[3]邢智强.“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理论分析与路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

作者:谭绍华 谭莉莎 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