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6-21 06:06:00

导语:漫谈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漫谈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同时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既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也与新课程倡导下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中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试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

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拙见:首先,抓好导入,激发兴趣.教学中的一个成功巧妙的课题引入,往往能在学生中激起感情的涟漪或思考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开端,一定要精心选择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和当节课的讲学有关的话题,这样对整堂课的教学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发挥想像,培养兴趣。启发性的设问,对好奇的鼓励,是学生想像力发展的精神营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和实际能力出发,根据所授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强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发散性,独创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类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