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策

时间:2022-12-27 10:05:01

刍议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策

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非职业性等问题比较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得各高校的生源数量剧增,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迅速增加。高校涉及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集中在:校级就业工作分管领导、校级就业工作专职人员、院系就业负责人与院系就业辅导员。高校在就业前夕还有的会临时招聘“校外人员”,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不强。多数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高校,并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部门进行过实践的人员,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创业的经验和切实的精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无非就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而已。没有,真正把握住时展的脉搏,对新时期和新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不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的正确指导。

一、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三大因素

(一)社会与用人单位因素。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用人单位招聘需求趋势不稳,内地需求下降,长三角、中西部地区的用人需求开始增加。赴基层、西部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为有志于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定向推荐快速通道。并没有建成,导致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不能很精确地把握,通过就业政策宣传,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念成为一种口号。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载体发展迅速,但是宣传政府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舆论氛围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让学生在较短时期内认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强调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见,用人标准不是学历的问题,而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需要对此方向准确捕捉并指导。

(二)高校方面的因素。高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上,专职人员的配备并不充足,由于重视的程度不够,在教师的配备上课程设置上,教师多为兼职,由高校的辅导员兼任。在就业市场开发、就业基地建设、为毕业生服务方面,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展不大,达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我校就业指导质量的目的。有些学院的教师为学生开设过就业指导课程,招生就业处也曾向部分授课老师提供过就业相关数据和资料,但,老师们讲解的主要是就业指导理论方面的知识,实践经验较少,对学生辅导的针对性也不足。就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缺乏沟通,教学模块的构成不规范,形势政策课和就业指导课程两课欠缺合理科学地整合。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上较富裕,独立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差,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大学生成长的安逸环境与社会转型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求全与片面性的思想对立,影响着就业的成功。

二、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一)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在校大学生学习阶段与专业特点。紧跟当前社会脉搏,结合就业形势需要,突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是实效性。大学一年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在设置上需要偏重于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升入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需要侧重职业定向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四年级学生临近毕业,面对择业,就业指导课程设置,需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念教育,培养创业意识。也便于授课教师对专题内容的精力投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

(二)侧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意识培养。新时期高校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和创业意识,将新的理念“放飞梦想,创响中国”渗透给学生,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在择业、就业上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谋划方法。教给学生生活技能,拥有健康的心态,学会与人沟通与合作的处世教育。注重校企业合作培训,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轨,加大对大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注重专业队伍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组建。良好而专业教师队伍可以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高校对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指定计划进行分阶段的培训。积极与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挂钩,才能从积极性上提高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和水平,有必要引进具有实践经验专业和专职的培训人才和香断的人力资源管理有资深研究的专家来校园中讲授。采取“走出去”和“走进来”的方法,提高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的队伍的整体素质。

作者:王延东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