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养思考

时间:2022-05-20 11:54:47

农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养思考

一、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以自己的需求为基础,对创业这一实践活动的社会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对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它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创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它包括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价值手段和创业价值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一)创业价值目标

创业价值目标是创业价值观的核心成分,是创业价值取向和创业价值追求的概括和升华,是创业主体所追求的贯穿于整个创业活动中的最终目的,它涉及到“为什么创业”、“怎样创业才有意义”和“这样创业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等问题。恩格斯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1]。其中“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就是价值目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树立价值目标,以指导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然后不断地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样,在具体创业实践活动中,人们也要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创业价值目标对于创业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创业价值目标贯穿于创业活动的始终,规定着创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和方式,决定着创业道路的选择;一方面,正确的创业价值目标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欲望、创业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创业实践中充满激情,富有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创业价值手段

创业价值手段是创业价值观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创业者对于创业行为方式和途径的选择,是创业主体关于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对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更有价值的观念系统,它涉及“应该怎样创业”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去实现创业目标才最有价值”等问题。它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表现为创业主体对个人进取和社会协作两种手段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创业主体对待创新求变的态度。其中,个人取向的价值手段着眼于发挥个人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实现创业价值目标。而社会协作的价值手段则强调沟通与合作,注重社会关系,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主体对待创新求变的态度有保守与开放两种。一种把创新当作创业的本质和灵魂,将创新贯穿于整个创业活动始终,主张运用灵活、创意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保守态度则恰恰相反,更多地强调规章制度,主张运用传统的、模式化的方式进行创业。与创业价值目标相比,创业价值手段与人们的创业实践更为接近,更容易改变,更能够作为人们塑造和更新创业价值观的突破口。因此,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创业价值手段,对于培育他们的创业价值观和提高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业价值评价

创业价值评价是创业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创业实践活动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的评估和估价。创业价值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性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认识,它不仅要认识创业实践活动这个客体,还要认识大学生自身,弄清楚自身的需求,从而掌握评价的尺度。由此可见,创业价值评价必须包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要使创业价值评价科学化,必须要有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标准。人的本质和创业的社会性决定了创业的社会价值是创业价值的最基本内容,同时,社会对个人实践活动的价值评判,也主要看他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是否对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因此,大学生在确定创业价值评价标准的时候,要考虑这一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人类主体的利益”,同时又“对个人或社会集团有意义”[2],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创业价值评价标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客观标准,有助于发挥创业价值评价对创业行为的评价、判断和规范,真正实现大学生的创业价值。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的特殊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创业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创业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起着持续导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树立科学合理的创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农业院校大学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生力军,加强他们的创业价值观培育,在我国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和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双重背景下,更具有特殊意义。

(一)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保障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立志服务“三农”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兴农,人才是关键。2012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和源头,是培养和输送农业科技人才的摇篮,具有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明显优势,通过对农业院校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在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和创业动机的同时,还可以明确其奉献农业的个人价值取向,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人才保障。

(二)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的基础,首先是活跃的创业,充分的就业,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三农”,更是重中之重。发达的农业是整个社会生存的前提,繁荣的农村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富裕的农民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根基。可以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院校在服务“三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强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而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因此深受影响。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在特定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与主观转化,不仅表现出价值观问题在新形势下的一般特征,也呈现出在创业这一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性。具体来说,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业价值目标功利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涌进,使得有些人的价值观念向“自我”倾斜,被利益扭曲。此外,很多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在面临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开设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了就业而创业,为了创业而创业”,其目标定位简单且具有功利性。这都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创业价值目标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他们较多关注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轻视社会价值和社会利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另一方面,他们更关注现实利益,而轻视社会理想追求,两者之间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并向物质价值观倾斜。他们进行创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脱离农村或者离开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追求自我身份的一种转变或者是对金钱、名声威望的追求和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片面追求,狭隘且具有功利性。

(二)创业价值手段保守

如前文所述,创业价值手段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待团队协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待创新求变的态度。大学生对这两方面的认知决定他们对创业方式和途径的选择取向。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思维比较活跃,也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但相对于综合性高校,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创业价值手段个人取向比较突出,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业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才能成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趋于崇尚自我,追求自我的独立和个性的张扬。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受小农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团队合作意识淡薄,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自我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3]。另一方面,学生创业价值手段保守,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农业院校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通过高等教育培养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要求的创业人才是农业院校的重大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还不到位,创业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欠缺,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其结果是造成学生创新思维的缺失,不能够灵活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创业价值评价片面

价值评价正确与否,关键在于价值评价标准是否正确。因为,价值评价标准是价值评价的依据,“它决定价值观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是全部价值评价的关键”[4]。同样,在创业过程中,一个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评判和规范作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价值定位,还关系到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的实现。但是,价值评价是个主观性非常强的范畴。部分学生忽略社会需要这一客观价值评价标准,片面地以自身的“脱离农村”、自己取得的“威望名声”、自己获得的“金钱财富”、企业的“做大做强”等主观随意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创业这一实践活动。这样,导致他们对农业创业这一具体实践活动做出的价值判断与实际价值不一致,甚至混淆和颠倒,反过来直接制约他们个人价值的真正实现。

四、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创业价值观教育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也有农业弱势的“社会意识”造成的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等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因此,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依据农业、农业院校特殊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创业价值观进行教育,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正确引导、评价和规范。

1.加强学生立志奉献农业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要培养专业情感。专业情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以后从事职业的一种情感,它能带给学生未来创业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它支配着学生对未来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农业企业成功人士及杰出校友的讲座,提高学生对农业和涉农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认识,认识到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为他们树立奉献农业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二要突出价值信念,要教育学生将学农爱农奉献农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妥善处理个人幸福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创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化至每个学生的创业价值体系中。三要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认知和感受服务“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认同奉献农业的理想信念。

2.着重培养学生农业科技创新意识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科技型农业,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农业院校必须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部分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功利化和学生创新意识欠缺的问题,必须要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思想源泉,站在创造社会价值,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高度来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力量源泉,在学生群体中弘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优良品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

3.注重学生创业诚信意识的培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标准。一要大力开展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在创业教育的全过程,让“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成为他们创业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把创业道德认知与创业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树立起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道德信念,从而自觉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创业诚信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指导自己的创业实践。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设“创业诚信论坛”等,让学生充当诚信教育主体,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提升对创业诚信的认识,规范创业诚信行为。

(二)发挥农业院校专业优势,加强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价值观念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人的价值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5]而农业院校一个非常突出的专业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因此,应当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把创业价值观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之中。首先,要做好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让学生经常深入农业生产实践第一线,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目睹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了解新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最终使他们在身体力行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并实现自身价值观的构建。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创业模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措施,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体会到专业价值、人生价值,构建起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创业价值观体系。其次,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因为,创业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的一个内在的自主构建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内化活动才能形成。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接收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目标,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基础上,内化和构建自己的创业价值观。

(三)营造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形成的优良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可见,人的观念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创业价值观的培育也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得以孕育,同时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制约。对此,我们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为支点,形成合力,营造浓厚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氛围。

1.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置身于一个积极健康、创业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和熏陶。不知不觉中将校园文化所倡导的创业精神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6]一方面,学校要运用自身各种校园传媒,对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意义及创业内容进行宣传和普及,营造浓厚的创业舆论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要运用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以科研兴趣计划、创新性试验计划、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为载体,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升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自主创业、科技创新等实践中去,形成想创业、可创业、能创业的良好局面。

2.完善社会舆论和政策保障机制,为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开展的,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与看法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创业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认识比较片面,特别是社会对于农业的偏见,使得社会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大。要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价值观,一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社会大众宣传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使“敢于创业,创业光荣”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使创业教育成为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大对服务“三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抓紧农业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农业院校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舆论和政策支持。

3.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创业价值观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可以说,家庭环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非常显著。一个和谐、民主、开放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为他们创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心理条件。因此,要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应该特别注重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力。家长要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氛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发掘孩子的创业潜能。同时,要以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对孩子进行引导,减少社会偏见对孩子的影响。此外,父母还要以身作则、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本文来自于《高等农业教育》杂志。《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伟锋工作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