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3 03:04:20

手风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研究

一、借鉴西洋乐曲的曲式结构

用手风琴演绎洋气的外国乐曲会给我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然而手风琴的魅力如何呈现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激发了我国手风琴作曲家、演奏者对其魅力的不断追求。在创作时,保持手风琴作品的精髓,借鉴西方乐曲的曲式结构,将我国的民族音乐素材融入进音乐作品中,洋为中用。许多手风琴独奏曲应运而生,如《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白毛女组曲》等,这些民族乐曲的创作饱含了我国民族特色,手风琴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进一步拓展。由储望华歌剧《白毛女》改编的手风琴作品《白毛女组曲》共为八段,第一段旋律要展现出宽广的感觉,双手齐奏为主,由F大调转为B大调;第二段为展现喜儿的朴实与纯真,旋律美妙、舒缓;第三段将舞剧《窗花舞》的主题音乐作为素材,喜儿活泼的少女形象以愉悦的音乐符号来表现;第四段为广板的速度、低音为主的旋律语言,沉闷、缓慢,表现出杨白劳痛苦、矛盾的心境;第七段采用了《快快参加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音乐素材,集中表现了解放军拯救劳苦大众时,农民喜悦的情感。第八段作品的高潮段落,以快速的音符构成,激情澎湃持续到乐曲结束。

二、彰显民族化,加入中国特色调式、和声

中国民族音乐调式丰富多彩,多数由五声音阶的五个骨干音组成,很少使用半音。许多新创作的手风琴作品结合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了系统的五声调式,多数呈现的是五度结构的和声效果,在新创作的手风琴作品中充分地使用了整组五声和弦的符号信息,例如升降记号等。运用等音关系来使和弦平稳地过渡、连接,使和声连接在主和弦上自然地停止。如此和声运用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乐曲的调式调性没有受影响,反而创新了调式和声的表现手法,使常规调式与无调性调式渗透与配合,发挥调式之间的协调效应,使手风琴乐曲丰富的和声色彩得到有效的呈现,在保证乐曲主要调式调性不变的基础上,和声的配置具备手段多样化,使手风琴音乐民族化,更具音乐感染力。例如李遇秋的手风琴变奏曲《桑榆之梦》,借鉴了帕萨卡利亚现代派的音乐创作模式,在主题呈现时使用了十二音序列的作曲技法,创新地在纵向和声上与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相配合,两种作曲手法相配合使用,在遵循三度结构和弦的基础上添加三度以外的音产生了新的和弦结构。呈现了原调式的和弦功效,又提升了民族音乐特别的艺术魅力。这种手风琴民族化创作改编借鉴、融合了我国民族音乐元素,使乐曲的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色彩,为手风琴音乐创作创造了别样的发展途径,多样化的音乐语言丰富了音乐形象。

三、采用民族乐器的技巧,体现了民族化

作曲家在作品改编时会选用多种创作技巧来结合运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演奏者提高、掌握手风琴演奏技巧,还会因创作者融入民族乐器的特点,产生了新的手风琴演奏技巧,从而提升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我国的民族乐器有自身特有的演奏方法与特点,例如二胡的滑音技巧、古筝的刮奏技巧或者是琵琶的轮指技巧等,将民族乐器特有的演奏技巧散发出炫目的光彩。同时,作曲家在手风琴作品编创中,不仅保留并发挥了手风琴本有的演奏特点,适当地加入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模仿,尽量逼真地模仿,使两种演奏技巧完美地结合,发挥手风琴被民族乐器装饰后尽显乐曲民族表现魅力,如李遇秋创作的手风琴作品《天女散花》,用手风琴模拟多种民族乐器,例如手风琴同音轮指来模仿琵琶的轮奏,使作品具有特别的听觉体验。

四、结语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手风琴艺术也要调整发展策略,通过创新来取得发展的机遇,吸引大众的喜爱,尤其是音乐工作者、教师的注意。在不断的革新过程中,拓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空间,以发扬民族特色为发展宗旨,丰富手风琴音乐的表现形式。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离不开中国民族音乐这一艺术源泉,传统音乐的改编为我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创作思路,激励着作曲家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推动我国手风琴艺术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散发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巴雅尔,龚易男.论中国手风琴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5(1):62-64.

[2]毛建明.手风琴技法的民族风格[J].戏剧丛刊,2008(5).

作者:高虹 单位:太原市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