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下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素探析

时间:2022-11-26 11:00:31

生态系统下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教师创新素养的核心内容,其对学生创造性的生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三个层面分析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形成动态发展特征的系统模型,有助于教师教学创新的深入研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在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各个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和交互作用,并适时作出调整,以便更好地推动教师教学创新。

关键词:教师教学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教师专业发展

2016年9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其中实践创新素养成为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1]。如何落实这一核心素养,成为国内学术界和教育实践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教师作为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群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靠“教师”这一教学主导,通过其身体力行以及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因此,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教学创新作为教师创新能力的核心体现更是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关于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诸如学校创新氛围、学校文化、校长领导方式、教师人格特征等单一因子。近年来,关于创新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个人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认知互动理论(InteractivePerspective)、三角叉系统模型(Three-prongedSystemsModel)、创造力游乐园理论(TheAmusementParkTheoryofCreativity)、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Theory)等均强调对于创新素养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个人,更要从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氛围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探索[2]。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已有的实证研究和实践,对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及构成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分析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教师教学创新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改革和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一、教师教学创新的概念及构成

(一)教师教学创新的概念。伴随着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教育培养目标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素养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创新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学创新素养,但由于不同的视角或立场,研究者对教学创新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部分研究者基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视角,将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发展方面,认为教学创新是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这一视角强调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的作用,教学只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创造性是否得到发展。部分研究者将教学创新视为创造性教学,这一观点将重点放在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材编制等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开展上面,例如:蔡永红等人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师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和自身发展,使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所进行的必要的改变和探索,包含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4]。还有部分研究者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进行探讨,认为创新型教师不仅能够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创造性开展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创新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积累、反思和发展,这一概念实际上囊括了上面两种视角,是对教学创新概念的拓展[5]。通过对不同视角下教学创新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对于教学创新的认识也可以从目的观和过程观两个层面进行理解。目的观以第一种视角为代表,强调结果,认为教学创新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导向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观以后两种视角为代表,强调过程,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开展,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自身专业发展。在本文中,教师教学创新更侧重于前者,即在学校教育情境下,根据一定的目标,教师所具有的新颖且有价值(或恰当)的教育教学工作或行为的品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所需要的能力或素养,同时在客观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6]。(二)教师教学创新的构成。从已有的研究看,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认识,对教学创新结构的划分也有各自的侧重点,有些研究者仅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例如:将教学创新分为教育理念创新、知识方法创新和师生关系创新[7]。还有些研究者不仅进行理论阐述,还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例如:王振宏等认为教学创新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8],而蔡永红等人则将教学创新从教学思维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创新、教学资源创新和教学评价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划分[4]。Chang等从另一视角认为教学创新由富有想象力的教学与提供挑战、开放性思维与学习意义、意象思维与激发想象以及交互式讨论与自学四个维度构成[2]。从概念上看,教师教学创新其实是一种静态结构,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素养,其结构相异于教学创新行为,但又会有重叠。国际上很多研究会基于KSAs模型来对素养结构进行阐释,其中K指代知识(Knowledge),S指代技能(Skills),A指代态度(Attitudes)。因此,教师教学创新的结构可以划分为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和创新态度[6]。创新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创新技能是指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时展示的能力特征,例如新颖的教学思维与方法、新型的教育技术等;创新态度是指教师对待教学创新的态度以及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价值观。因此,从各个维度的内涵上看,这一结构是对上述不同研究者划分的教学创新结构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

二、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及模型

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Theory),有时会被称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EcosystemsTheory)。该理论把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与各个系统在其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9]。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人类发展生态学》(1979年)中最早将生态学知识较为系统地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之中,提出了具体的系统模型。该理论将个人发展的生活环境划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微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acrosystem),认为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受到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必须对人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考察。但布朗芬布伦纳过多地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查尔斯•H•扎斯特罗(CharlesH.Zastrow)与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KarenK.Kirst-Ashman)在2004年合作出版的《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一书中,阐述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多重系统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了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对立关系,将个体视为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的一部分[10]。该理论将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观系统(mezz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微观系统指个人,个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指任何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大一些的系统,关涉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这些因素总体上影响人们的资源获取及生活质量。在扎斯特罗的生态系统模型中,微观系统是互动主体,在社会环境中三大系统是多元互动的关系,同时,微观系统内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也处于相互作用中(如图1所示)。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微观个人会受到家庭成员、氛围、学校、同伴关系等小规模组织的影响,同样个体行为也会对这些系统产生影响;个人微观系统也受到宏观系统的持续影响,其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文化、社区、制度、机构和组织。个人系统在社会环境中依靠与多种其他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此外,在这一模型中,还提到了社会力量对社会环境中三大系统的影响,至少有四种社会力量影响社会环境中的变革:政治、经济、环境和意识形态[11]。虽然这四种力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短期内仍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在本文中暂不将其列为分析的范畴。整体而言,扎斯特罗和柯斯特-阿什曼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可以为解释教师教学创新素养的影响因素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的视角。教学创新作为一项个体的行为和素养,必然会受到个人微观系统以及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影响,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去构建影响因子理论模型,能够更加系统和完整地了解影响教师教学创新素养各大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互动关系,有助于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教学创新是教师创新素养的核心体现,从已有的实证研究看,对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都分为个体层面、组织或社会层面。从个体层面而言,对教学创新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动机和工作情绪、自信、人格特质、教学效能感、教育和学习能力等;从组织或社会层面而言,影响教学创新的因素包括:学校创新氛围、领导风格及行为(参与、合作式领导,变革型领导,德行领导)、工作性质、奖赏规定、学校创新支持等因素。根据现有的研究结论以及实践,参考查尔斯•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本文将影响教师教学创新素养的因素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影响因子的理论模型,见图2。(一)微观系统层面的影响因素。在微观系统层面,主要涉及到教师个体的生物、心理等特征,关注个体的需求、问题及优势。作为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体现,教师教学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动机和情绪以及认知和思维特征。目前对具有创新性人物的研究均发现多种与创造力有关的人格特质,具有创造性的人往往精力充沛且善于想象,具有热情客观、开放敏锐的特征。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专注力、独立思考、自信、开放性等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产生创意性的行为[12]。教师的动机和情绪也是重要的个体影响因素,内部和外部工作动机往往是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大部分研究结果的证实。另外,教师自身的情绪会影响其身心状态和行为反应。一般来说,当人们处于正向情绪的时候更能接受新想法和新经验,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与教学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往往通过教学效能间接对教学创新产生影响[8]。此外,具有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认知明晰的教师更有可能从事教学创新活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自身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也是其教学创新素养养成的“硬件”之一,蔡永红等人通过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能力、社会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对教师教学创新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二)中观系统层面的影响因素。中观系统涉及家庭、工作组织等小群体及内部关系,因此,教师所处的中观系统指与其教育教学相关的组织特征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实证研究结果看,中观系统中对教师教学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组织文化与氛围、领导风格及行为、同事信任与合作、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或工作特征等。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是中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是激励教师创新和开展创新教学的基本保障。当学校能够营造宽容民主学校文化和氛围,并能在社会情感、教学资源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时,教师则会进行更多、更大胆的尝试,创新的机会会大大增加[13]。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和支持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14]。学校领导方式和行为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校长的领导方式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变革型、共享型、交易型等具有同理心且能够及时关心员工并给予员工充分尊重和支持的领导风格和行为,会大大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使其能够主动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有研究证明德行领导和仁慈领导有利于教学创新表现,而强调专权和服从的威权领导则会产生消极作用[15]。信任历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中介变量,它是组织成员之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成员间才更有可能发生高质量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而对知识进行创造和发展。研究表明,当团队处于较高信任水平时,更容易形成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16]。在学校环境中,校长的领导行为通常也是通过教师的信任对教师教学创新产生影响。此外,学校工作的压力以及学校奖惩等制度规定也会对教师教学创新产生影响。(三)宏观系统层面的影响因素。宏观系统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政策,这些因素虽然很少与教师教学有直接的联系,但无论宏观系统哪个方面的发展均会对教师群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目前的实证研究较少地探究宏观层面因素对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但从现实实践情况中,宏观层面的影响无处不在,具体而言包括了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科技的发展等。在所有的宏观系统影响因素中,国家教育政策和法规无疑最具有指引性。任何一项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均会对学校工作以及教师教学工作产生间接影响。例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指标体系,为课程、教材和教学的改革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更是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强调的背景下,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纷纷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间接地对教师教学创新产生影响,在加快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渐由“管办评分离”转向教育治理的“放管服”,这一转变将使教师自身的待遇、地位以及自主性得到广泛的尊重和认可,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探索。科技进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加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有研究发现智慧教室中的外在技术和空间环境会深入地影响到教学系统内部的教学数据管理、学习机会公平、师生互动、教学体验等过程性因素和心理因素,进而影响到教师对创新教学行为的选择[17]。教师教学创新素养影响因素虽然分属三层系统,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这三层系统存在着多元互动的关系,而且微观系统内部也处于相互运动中[18]。例如,在王莉等人的研究中,家长式领导行为会通过影响教师对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感,正向影响其创新自主动机,并最终影响教师教学创新表现[15]。因此,许多宏观系统和中观系统中的因素往往会通过微观因素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以生态系统观为视角考察教师教学创新素养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各个影响因素以及各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四、结语

在教师教学创新影响因子中,微观、中观和宏观这三层系统并非静态结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处于一种动态过程。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可以从教师个体的微观系统、产生间接影响的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各个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素养的提高。事实上,教师教学创新并非固定的个人品质,而是源于个体与周边生态的互动,随着社会生态的变化,微观个体与中观、宏观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在探究教师教学创新素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个体、学校等微观和中观层面,还要关注教师所处的社会宏观生态情境,并以多维、系统和动态的眼光去深入挖掘宏观系统对微中观系统的影响,这些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都是有所欠缺的。另外,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在面对创新要求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表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微观系统内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互动是评估人类行为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微观内部要素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教师教学创新形成机制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开发促进教师教学创新的个体内在资源。因此,学术界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到教师微观系统内部动机、信任、情绪、认知发展水平等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

作者:杨烁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