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研究

时间:2022-06-18 04:05:56

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从美国传入我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是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为中心,符合我国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本土化中遇到诸多问题,在非政法类的工科院校落实更具难度,本文拟就非政法类院校法学专业低成本法律诊所的运作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诊所;法学教育;非政法类院校

诊所式法学教育是美国的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的实践性的法学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诊所实践,均侧重职业能力训练,使用真实的案件和背景材料,让学生会见当事人,调查取证、询问证人,参与谈判、调解甚至审判。以学生为主导训练其律师的思维和从业技能。而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应用型、职业化要求的提升,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被提升,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便引入我国。

一、诊所式法学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和发展困境

(一)诊所式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提供法律援助,促进社会正义。这种教育模式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缺失具弥补性,因此,我国各高等院校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开设相应的课程,并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各自法律诊所的运做模式,形成各自的特色。比较典型的模式有:综合诊所模式、专门诊所模式、特色诊所模式和社区服务诊所模式。综合诊所模式的实施者为法学教育实力雄厚的法学院,设立的诊所依托强大的科研、教学机构可承办民商刑事等各种类型案件,有比较充足的经费和相对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师资;施行专门诊所模式模式的学校一般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本地情况设立相关部门法诊所。例如:劳动法、环境法诊所;特色诊所往往体现该校特色,例如: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社区服务诊所是就近或在有特色的社区设立诊所实习基地,将法律知识应用到社区建设中,为社区和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实现了社区法律服务与法治事业的共建。这四种法律诊所各具特色,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和其自身所处的地区和学校本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最初引进的各高校施行过程中产生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中美在法律传统、教育理念、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法学人才培养基础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以及更多的设置诊所的高校在师资、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本土化产生困境。(二)诊所式法学教育在非政法类院校实施的困境。1.经费问题。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较为昂贵。美国法学院的学费高昂,民间也有向高校捐款的传统,可以维持较高的运行成本。在中国的法律诊所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法律诊所活动的开展需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学生需要调查取证、承办案件,指导教师对案件的全程参与指导等都需要经费,而我国各高校的经费来自学费和财政拨款,学费不高,来自民间的捐款很少,非政法类院校法学专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更是比较有限。没有稳定的、充足的经费支持,诊所教育持续发展下去难度可想而知。2.指导教师问题。法律诊所需要有法律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其最合理构成是除法学专业原有的教师队伍之外,还应另外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律师。我国法律诊所教师大部分为法律院系的教师担任,本身需教授传统的法学理论课程,还要专心学术研究,较少具有司法实务经验,即便有兼职律师的实务经验,往往因诊所教育的报酬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不愿意担任。在非政法类院校中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3.学生受众范围问题。诊所式法学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精细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它需要老师的一一指导,在师资和设施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太多的学生参与,在诊所实践中只适合采取类似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班”方式教学,与通常法学课程教学几十人甚至大合堂教授不同,这就意味着只有少部分法学专业学生有机会选修诊所课程。4.法律诊所案源问题。诊所式法学教育需要使用真实的案件和背景材料,让学生办理真实案件和法律事务,在实践中训练律师的思维和技能。但是一方面因为法律诊所的宣传不够,另一方面当事人不愿意将案件交由没有执业经验的学生办理,导致国内很多法律诊所面临案源不充足,学生也无法在真实的案件中学习法律知识和技巧,无法培养律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心。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导致诊所的名存实亡。对以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经费问题应是阻碍诊所式法学教育在我国各高校发展的最大困境,非政法类院校尤甚。经费困难不仅会直接影响诊所办公设施和硬件条件的提供,还对诊所教师规模、教师对诊所投入、学生受众范围、案源选择等产生影响。

二、非政法类院校实施诊所式法学教育的设想

非政法类院校法学专业在资金上的捉襟见肘意味着如果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就必须采取低成本运作方式。(一)法律诊所类型的选择。美国法律诊所有三种类型: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校外真实当事人诊所和模拟法律诊所。对于经费有限的非政法类院校的法学院系,主要适宜采取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和模拟诊所形式,如果能有充足资金,也可进一步设立校外真实当事人诊所。首先,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的日常管理相对相对容易,所须资金也不多,从学校的办公用房中划拨即可,还可利用学校的电话、网络、广播台、资料室、办公设施等现有资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诊所值班极为方便,省去交通费用和时间,也便于教师的指导。其次,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既服务于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也争取面向校外真实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可以提供法律咨询,也由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办理诉讼案件。这种模式的诊所可节省资金,还可接待真实的当事人,并对有一定信任度的教职工和学生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保证案源和学生的训练量。最后,模拟性诊所练习可大量放在诊所课堂教学中进行,首先保证选取真实、典型案件,相关证据和材料均为真实,进行接见当事人训练、协商、谈判训练、法庭辩论训练、职业道德训练等,让学生独自解决问题,并可以进行角色互换,从扮演的角色考虑问题,准备策略。教师始终不给出标准答案,只在最后给予总结。这种训练的针对性具备真实当事人诊所没有的优势,训练的成本只需支付教师的课时费用。(二)法律诊所经费的保障。面对非政法类院校资金投入现状,法律诊所的运作和教育所需资金可通过对原有实践和科研经费的整合取得:首先,争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经费的支持,使法律诊所的教育模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这部分经费是每个高校每年必须支出的费用。其次,对原先的法学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将模拟法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在法律诊所的平台上进行整合。模拟法庭目前在高校中是用来演示诉讼程序的,是法学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其运作有学校的资金支持,完全可以供法律诊所使用。而学生的实习占一定的学分和课时,面对很多高校分散实习有名无实,不如将实习的部分经费作为法律诊所的运行经费。最后,可以举办模拟法庭比赛,以此作为诊所课堂训练的组成部分,运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经费或通过冠名的方式争取到社会资金的支持。(三)法律诊所教育的主体选择。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对诊所教师而言,在本法学专业现有的做兼职律师的教师中确定更为现实。其教学经验和法律实务经验都比较丰富,应当说设立法律诊所的师资条件基本具备,当然应为这些教师的诊所课程设定合理的报酬,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可尽量争取热心的退休的法官、律师等法律界人士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免费提供诊所教育指导。对学生而言,由于经费和师资问题,不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加入到法律诊所中。首先是选择参加法律诊所的学生的标准:不仅应当学完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接受过法律专业较系统的训练,有较好的法律思辨能力,而且有法律职业兴趣和团结协作精神。因此,从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的本科学生中选择更为合适。其次是选择学生的人数,需要考虑诊所的运行成本、教师的数量、精力及学生的受众范围等。每名诊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可结成一个5-8人的办案小组,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各种诉讼和非诉讼活动。(四)受案范围的确定。对于非政法类院校的法学专业,选择案件除了考虑案件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力培养,有助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提供法律援助,还需考虑办案经费、师资力量、学生情况。首先,立足校园,服务师生,法律诊所的活动主要围绕校园展开,为全体教工、学生提供诉讼和非诉讼法律援助。例如普法宣传、代拟法律文书、参与谈判、诉讼等。可在校园网站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信息。受案范围考虑难度不太高的民事案件。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许多的法律实践活动都在校园内展开,案源有保障,可利用学校的原有资源,运行成本较低,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也能得到训练。其次,可依托学校原有专业资源开展对外业务。在山东交通学院可依托原有的交通法律援助中心和交通司法鉴定中心,设置交通事故法律服务处,解答法律咨询,并可承接交通事故诉讼和非诉案件。这种模式可以依托交通院校的专业优势,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更利于吸引社会资源的资金支持。(五)法律诊所教育的评估体系。基于法律诊所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其评价也应当具互动性、开放性。考评可以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外界人事对学生的评价。为达到评价的客观和全面,可以对各种评价设计表格,对于参与诊所训练的学生从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责任的承担、团队合作、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评价,被评价的学生能够及时自我反省、补救漏洞和创造性开展工作,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甄贞主编.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吴青玉、官玉琴.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援助式诊所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地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情况调研结果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5).

[3]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5(3).

作者:王卉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交通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