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建设路径选择

时间:2022-02-05 09:57:59

生态安全建设路径选择

摘要:生态安全隶属于国家安全体系范畴,它受到国家安全其他内容或方面的制约与影响,但其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与载体。生态安全关乎着人民福祉、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现阶段必须切实加强我国的生态安全建设。

关键词:生态安全建设;路径选择;包容性

民主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以来,我国“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必须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正视的是,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锐减、耕地萎缩、雾霾肆虐、城乡缺水或水严重染污等现象依然普遍和严重。由此可见,生态安全已成为关乎人民福祉、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的大事。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冷战结束后,西方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者率先使用“生态安全”一词,又称之为“环境安全”。我国学界对生态安全的研讨还很不充分,其概念的界定或内涵的描述、阐释也不尽一致,但公认生态安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整体性。由于“大”的生态系统是由若干“中”和“小”的生态子系统构成,因此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乃至不堪设想的后果。二是不可逆性。生态学、环境学的常识告诉人们,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都具有“天然”的支撑力与修复力,但这种支持力、修复力一旦超出其“阀值”便是不可逆的。三是成本性。对诸多生态不安全问题进行诊治须花费巨大的社会及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成本。生态不安全,谈不上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更谈不上国家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安全,如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能源等。

正因为如此,习指出,我们必须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体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有序有度利用自然,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明确将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是我党在正确、科学把握国家安全形势重大变化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基础之上所作出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这对于推进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近些年来学术、理论及思想界,积极响应关于国家总体安全观及生态安全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号召,对其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方法和多维度的考量与研讨,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不过从业已发表的文献来看,的确鲜见从包容性视角关注生态安全和研讨其建设路径的学术作品。不言而喻,解决准确描述或正确阐释“包容性民主”一词的重要含义乃至明晰这一概念问题,是回答本文主旨的逻辑前提。海内外学术文献表明,学界率先使用包容性民主一词的是西班牙塔基斯•D•福托鲍洛斯。应指出的是,塔斯基并未给包容性民主进行学理概念上的界定,但他对包容性民主的主要含义作了如下描述:在他看来,包容性民主即生态民主(塔斯基亦未对此界定),而所谓生态民主的基本要求是公共权力部门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公共政策时必须解决“民主化”问题,更应当注重环境NGO和公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塔斯基强调缓解或消除全球生态危机的危险,应改造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放弃其流行的技术、价值观念可以应对环境危机挑战的思维模式并与之匹配的一切公共政策活动;全球应对包括气候在内的问题都应当以包容性民主的运行机制为基础。那么包容性民主的内涵和形式是什么?它对我国生态安全建设路径选择提供何种主要原则遵从?我们以下逐一述之。关于包含包容性民主的内涵与形式。其一,是指民主的包容性状态,即行为主客体间在运用民主的方式维护和保护其利益,除非是最根本的利益与原则不可妥协与退让外,不必每每均要“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彼此间相互宽容、理解或一定退让妥协。其二,包容性民主(属政治的范畴)涵义也须从包容性增长(属经济的范畴)背后的底蕴理解和把握。“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提出:“新亚行关注的重点要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强调公平正义。对我国而言,它是指缩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确保人人享有同等机会融入经济发展中,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其三,包容性民主亦即生态民主。西班牙学者塔基斯•D•福托鲍洛斯较为深刻的阐述了包容性民主的问题,在他看来,生态危机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导致环境持续恶化的结果。要准确地理解这一危机,既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盛行的价值观念和相应的技术,也不能仅仅归因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是应该归结于人类主宰自然世界的观念上。因而,要真正克服这一危机,则需要通过“包容性民主”或“生态民主”变革来实现权力的平等分配。由上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塔斯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及其观念予以一定程度的批判,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深刻性远不及马克思主义和一些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和生态社会主义者。二是以学术视野而言,他率先提出的“包容性民主”觉有创新性,对于启发人们的思维和推进一些相关的学术建构大有裨益。第三,最为重要的是,塔斯基提出的包容性民主理论于价值或工具定义对于全球环境治理都具有重大的“正能量”作用。解决产生环境污染与破坏、实现生态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系统复杂工程。此处仅拟把“生态民主”或“包容性民主”,作为“路径依赖”进行尝试性研讨。

生态民主就是政府、个人、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企业以生态利益为最大诉求,以民主多元的参与,在对话沟通中达到利益共识,形成最终满足大多数人生态利益的决策。第一,政治路径。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保障了协商民主的实施,协商民主的实施则与生态民主紧密相关。只有实现政治民主,广大生态环境的参与者们才会积极加入生态建设。制度上,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应对环境危机时代表的选举及退出等制度,确保选举出真正代表广大生态利益相关者的公民。同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扩展公众监督渠道,打通政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第二,经济路径。我们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坚决取缔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提倡绿色GDP。政府部门作为管理的主体应将公权力使用在弥补市场失灵上,使各方生态利益达到公平。第三,社会化路径。生态社会民主就是指公民在享有环境权力的同时,也有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首先,确保公民享有的环境权力不受侵害。作为最重要的生态利益相关群体,公民在涉及公共决策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公民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发言权,既能促进决策的公开化、科学化,又能避免权力寻租或决策失败,同时还能避免因生态利益受损引发的社会动荡,促进社会和谐。其次,着重宣传绿色生态观、绿色消费观,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通过环境标志制度积极引导生态产品的生产者、消费者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生态产品的生产到销售一个完整周期都能做到环境友好。第四,全球化路径。经济全球化必然促使生态全球化,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主体能单一地解决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在国家以外的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民主合作。积极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加强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团结合作。

总之,生态民主是我国生态安全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减少解决生态问题时的争议,更容易获得广泛共识,还极易推广。

参考文献:

[1]丹尼尔•A•科尔曼[M].生态整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林毅夫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贺培育,杨畅.中国生态安全报告[J].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

[4]陈星,周成虎.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05

作者:张隆 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