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2-17 07:32:00

以就业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某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某类教育培训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式等要素的综合体现[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构建合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等问题,他们需要经历相关的培训才能够成功地由学生转化成为“职场人”。但很多用人单位担心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水平后会另外择业,不愿意承担培训期间投入的风险,这种状况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必须解决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差异问题,只有真正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

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只有在毕业时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复合创新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从通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五个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解读。

一、通识教育

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要以良好的专业教育为前提,还需要良好通识教育的奠基[1]。所谓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人、事务的管理,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要着重加强通识教育,从管理心理学、管理沟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等兼备多种才能的人。首先,在通识教学有关课程的开设上应重点强调质量,注意对课程内容的挖掘,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坚持“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原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做到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全面提高其素质。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领域选择适当的深度和高度设置一些课程,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最后,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倾向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及其专业能力等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相应的生活环境和实践经历中进行体验与感悟。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体现了不同大学在学生基本素养上的培养特色,而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互为补充,才能为学生打下广博的通识基础,使之成为高级管理人才。

二、理论教学

理论知识既是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成果,又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2]。可以说,理论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因此,理论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脱离实际、单纯的知识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展开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转变教师、学生角色,使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要创造多种机会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二是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必须做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课本上的专业理论去解决工商管理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三是课堂教学要采用丰富、灵活、互动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订适合本专业的应用型教学方法;四是对教材的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以项目、专题、问题等形式有侧重点的选讲,以学生自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使用已学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各种知识;五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专业理论与实务、案例分析相结合,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等外部力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与市属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络,从而为工商管理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六是要引入企业和职业培训内容,增加企业实际案例和学科专业前沿信息,教学内容要综合化,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技巧,以提高其管理素养与沟通能力。

三、实践教学

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育人指南》(草案),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案例教学和创业教学,并将理论教学之外的四类归为实践性教学[3]。实践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它可以指课程实验、课堂讨论、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体制健康训练、军训等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和参与主体的学习方式[4]。实践性教学是结合实际的学习,是动态的学习,是创造知识的学习。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而建构[4]。而一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都是从属地位,相关的管理经验非常匮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适合于探究学习,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实践,且具有非程序化问题的特点,仅限于课堂讲授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尽快建立一个完备、协调、具有明确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标准,帮助其在知识、能力、素养上获得提高。一是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注意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使理论教学和职业实践相互贯通。根据职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将一些专业岗位群所必备的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进行一一分解,在强化专业基础、注重素质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借鉴职业技能鉴定的做法,对课程模块进行整合与优化。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在二、三年级开设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及其他通用能力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并根据这些职业资格要求重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将职业技能鉴定与实践实训教学相互融合,注重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相互衔接,从而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先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再根据实践性教学体系完成实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最后可以将该考试成绩作为实训成绩[5]。三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以实验室为主课堂,设计开发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实验室,在课程中模拟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会计、财务、经营决策等业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知识的运用能力。要结合区域实际,经常开展工商管理教学科研的交流研讨和案例分析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具有工商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四是要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家、重点企业的合作和联系,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建立实验室。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学校也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咨询等专业服务。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招生计划,实现定单式培养,定单培养的学生,可以随时到企业上岗实践[6]。学生可以在企业要求的岗位实习,参与到生产制造活动中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并与毕业论文、实践实习课程相结合,最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予考核鉴定。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规划项目,学生可强化自主意志、理论修养和科学素质,凝练出稳定的专业品质和创新能力[7]。

四、师资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凸显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即要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外,还应具有高尚的行业职业道德、广博的职业素养、精深的经济素养、恰当的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高超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8]。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一是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学校和院系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保证教学紧密联系工作现场和专业实践。鼓励教师定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学习实践性教学方法,并让其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方式,使教师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提升专业技能,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要的发展目标。或者直接从相关企业去聘请相关课程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9]。二是要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校本培训,遴选优秀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学工作,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以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赴国外留学、进修或访学,实现对外合作,形式上由“输入型”向“输出型”转变,内容上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获取型”转变,机制上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培训,扩大高等学校教师的视野,同时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感性的理解和认识,也促进了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五、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发展和挖掘自身潜能,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时修正就业方向和努力目标,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进入社会[10]。而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泛的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学校要着重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择业观尚未定型,缺少各种职业体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他们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地选择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职业方向,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一是就业指导人员知识面要广。除了需要熟悉和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外,要兼具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扎实理论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比较丰富的咨询与指导的实践经验[10]。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专职和兼职人员要达到师生配比要求,辅导员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有效弥补就业指导队伍力量的不足[11]。三是根据不同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一要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通过职业定向测评认识和反思自我,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大二要注意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注重基本能力、素养的培养,塑造和完善自己;大三要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明确未来的职业选择以及生涯发展,进行职业定向指导,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要传授就业技巧,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同时要利用就业指导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择业、就业、创业等观念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