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思考

时间:2022-09-02 05:19:01

吉林市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思考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提高环境清洁度为宗旨的经济。“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针对气候变化对各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国际气候制度层面,国际社会建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相关机制,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度下,许多国家已经积极展开减排行动,扭转传统经济对于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在低碳排放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重要成员和能源消费大国,积极支持和参与应对国际气候变暖行动,大力提倡和发展低碳经济。

二、关于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全球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和政治意愿。同时,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在国际气候制度构建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也面临着未来国际贸易中以气候变化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选择必须要融入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浪潮。吉林市作为典型的高碳型老工业基地城市,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是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城市发展责任感的体现。第二,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尽快扩大经济规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是吉林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重要任务。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充分考虑、吸收、消化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开发利用新型替代能源和技术,避免对常规产业和技术的简单复制,避免投资回报期和资金的“锁定效应”,培育新的低碳型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提升产业与技术在全球低碳化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必由之路。第三,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节能减排,解决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吉林市要实现工业城市与山水生态城市属性的有机结合,必须解决目前严重依赖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和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问题。吉林市具备大规模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的优越条件,现有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空间巨大。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效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出路。第四,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强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机遇。当前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入了崭新时期,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进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利用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超前认识,超前部署,超前投资,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和推广先进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及产业,将为未来在区域和国际低碳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创造先行者机遇。

三、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从吉林市情况看,2010年3月19日,“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成果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吉林市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工作的正式开始。10年来,虽然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仍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一,吉林市已经率先推动新能源发展。吉林市是国内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基地,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全市拥有270万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形成水火并举的电力格局;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太阳能光电池、风力发电等工程持续稳步推进;农村户用小沼气和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式沼气工程全面铺开,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第二,吉林市建筑节能工作已全面完成。实施了新建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全面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开展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程,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实施了太阳能示范、冷暖地热源泵应用示范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第三,吉林市大力倡导绿色交通。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交体系不断完善,实施了城区公交车辆、出租车油改气工程;致力于发展小排量轻微型汽车,积极倡导使用小排量汽车。第四,加强环境建设和植树造林取得良好成效。多年来吉林市坚持不懈地抓天然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和植树造林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调节区域气候,增强碳汇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吉林市作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历史形成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使得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压力大,任务艰巨。因此,吉林市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做好“减法”,继续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同时,作为经济总量小的欠发达城市,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更要千方百计做好“加法”,把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大力培育,这既是加快发展的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选择。第一,低碳能源领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低碳能源。一是进一步推进松花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二是加快热电企业扩能改造,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项目;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生物质能源、风电、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第二,低碳交通领域。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交通顺畅。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车辆、船舶,鼓励使用能耗低、能效高、排放少的节能环保型车辆。大力度推进全市公交车辆、出租车辆等的天然气改造和新能源汽车更新。第三,低碳建筑领域。在新建建筑方面,加快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型门窗、供热制冷、照明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其次,加快对旧有建筑的进行节能改造,实行50%以上的节能标准。第四,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低碳转型领域。要加快淘汰石化、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五、吉林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产业低碳化。围绕产业低碳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和先进生产能力比重。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水平,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第二,交通清洁化。一是着力构建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交优先和便利化,倡导绿色出行。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倡导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购买低排放和新能源汽车。二是积极推进天然气双燃料汽车在公交、出租和物流企业的应用,提高交通运输车辆节能节油能力,重点实施新能源汽车更新项目。三是加快交通配套设施节能减排项目建设,重点实施绿色维修厂与绿色智能调度系统和出租汽车行业智能化生产调度监控系统等项目。四是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吉林汽车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围绕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整车项目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针对冬季气温低的特点,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适配技术研究,提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力。第三,建筑绿色化。一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领域逐步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65%强制性标准。二是全面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及供热计量改造。完成城区未达到节能50%标准的既有居住建筑的外墙保温节能改造,同步完成配套安装热计量表,推行按供热计量收费。三是在南部新城开展建筑绿色化示范工程,科学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推广太阳能热水,积极推进光电建筑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四是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耗监测。第四,服务业集约化。围绕集约化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支持吉林高新区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建设哈达湾物流业集聚区,把南部新城建设成为以文化、旅游、娱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综合集聚区,搞好吉林化工园区服务业综合改革,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提升,发展新型商务业态。第五,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建设完善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改造污水治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回用率。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建设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第六,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充分利用吉林市资源优势和配套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合理布局风电,适时发展太阳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比重和消费比重。

作者:王长君 单位: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