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教学下的机械效率论文

时间:2022-07-31 03:31:31

实验探究教学下的机械效率论文

一、研读教材,确定思路,发掘问题

在第一次的备课中,首先我仔细的研读了教材。然而,根据物理课程标准,采用科学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对于教师,它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起初我的教学设计是沿着教材的明显线路,让学生对“手拉绳子做的功等于动滑轮拉重物所做的功吗?”这一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探究。结果,所用时间很长,学生几乎花了25分钟在测量数据,而且,实验的效果也很不明显,有约40%的学生测得两种功几乎相等。这样的课堂,毫无疑问是低效的。课后我分析了低效的原因。首先,实验目的不够明确,不少同学在懵懂中听见老师说要测F、S、G、h却并没有理解测量的作用;第二,选择的实验器材搭配不当,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小,动滑轮的自重很小,导致测量时两个功的大小几乎相等;第三,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不够到位,学生用于测F、G的时间很短,而测s、h的时间很长。

二、分析反省,深入研讨,整装待发

虽然第一节课的效果不如人意,但我没有放弃,坚持实验探究教学的决心。我反复思考,与前辈研讨,进一步理清了教学思路。这个实验我所要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发现两种功并不相等,并借此引出使用机械的三种功;二是通过实验所得的数据可以熟练机械效率的算法;三是可以进一步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从而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综上分析,“再探动滑轮”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是这节课的灵魂,要确保学生实验的高效和成功。为此,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为这个实验做了大量的铺垫。在课前,精心选择合适的器材,并就每组器材完成一轮实验,确保了器材的使用效果。同时,还采用了两种动滑轮,为后面分析如何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做铺垫。在引入部分先回顾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和计算功的公式,并将表达式写在黑板的右上角。这一环节既是复习知识,又为后面的学习构建知识平台。新课讲授时,先提问:“大家还记得小明是用什么方法将木料运上楼的吗?”并投影图片,这是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采用问题串的形式,逐层深入。采用这样一组问题串是为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且借由提问和表格设计明确实验的目的是测量两个功,探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实验完成得流畅与高效,我在实验之前又再做了一些提醒。根据我们前面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s与h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强调s=2h是为了避免本末倒置,实验的目的是比较两种功的大小,s与h的测量与比较在之前学习动滑轮时已有详细的研究,若学生再将过多的时间用于测量距离上,会浪费课堂的时间,因此只要求学生对应的观察一下,而不要精确测量。有了这样的铺垫后,学生实验的时间缩短为10分钟,学生测得的实验数据基本没有问题,为下面分析数据引出使用机械的三种功做出了充分的依据,而且也能够进一步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整个课堂紧凑,知识点的过渡自然流畅,可以说这一次的实验探究是比较高效的。

三、精益求精,推敲细节,寻求闪光点

在教学思路精心设计,细节问题反复推敲之后,我参加了一次公开课的评比。在前面的基础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又增加了一个小环节,由完成最快的小组介绍“快的秘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物理联系生活,不仅仅是机械有效率,做事情、学习也有效率,好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有了这个小环节的铺垫,当这节课后面要求计算出每组的三次机械效率时,我又再次引导学生,哪组同学算得又快又好呢?这时,有很多组同学开始分工合作,一人算一次实验数据。我想这样一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物理上的机械效率,也从生活上给了他们体会,同时还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这是让我很欣慰的。从这样一次对《机械效率》这节课的反复备课上课研讨的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些感悟:首先,实验探究性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理念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这样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不能错误的理解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教师要细致的分析学生的实验能力,选择合适的实验或实验的某部分交由学生探究,为学生创建有效探究的平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串,控制探究的大方向,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其次,反思是一面镜子,从中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学没有一次性的成功,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认清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才能不断进步。而且,同事也是教学的资源。当局者迷,人们往往不能准确的发现自己的问题,而同事一针见血的意见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第三,教会学生知识的时候,也要交给学生方法,不仅让学生理解机械的效率,也要学会分工合作,提高生活学习的效率。最后,我很欣喜能参加这样的赛课活动,它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深入的挖掘了自己的潜质,也让我领悟到上好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伴我在今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只要付出并坚持,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黄慧工作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