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农村金融扶贫障碍及对策

时间:2022-06-04 09:48:11

生态经济农村金融扶贫障碍及对策

摘要:农村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过程中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精准扶贫结合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环境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已经受到伤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底,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在推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经济手段,发现其执行障碍和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生态经济视域下的农村金融扶贫特点和障碍,对今后的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村金融扶贫;精准扶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如今我国发展的五大理念,对于人们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且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严重伤害的农村地区来说,要想完成乡村全面振兴,“绿色”的概念尤其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这一体现即生态经济理念。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尽最大可能发掘地方发展潜力,运用高效手段完成经济快速发展,这与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扶贫工作需要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政府也应当变“输血”为“造血”,在此过程中,运用金融手段扶贫是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生态经济视域下的农村金融扶贫障碍及对策,对于我国近几年的扶贫工作走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经济视域下的农村金融扶贫特点

(一)生态经济在与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以十分沉重的环境代价换得了迅速的工业化发展,但是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显现,使得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生态经济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相对于城市地区的规整划一,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则显得更加粗放,出现了许多生态问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带来不小的阻力。伴随着近年来生态经济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农村地区也逐渐出现规划合理、科学环保的生产经营方式,如农业旅游业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也在旅游业、种植业等行业中得以体现。但是,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完成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生态经济的发展规划理念必须从始至终得到体现,才能够在完成经济发展、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兼顾永久利益。(二)农村金融扶贫现状。众所周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而我国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讨论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就显得十分必要,农村金融扶贫,正是精准扶贫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是指政府在扶贫过程中能够精准丈量群众需求,并据此作出合理应对,以适应当地居民特征、文化特征以及地域特征打造科学高效的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是指借助于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等金融方式向农民提供资金,供其在自身能动性基础上完成自我创业。不同于政府直接提供资金或者工作岗位的“输血”式扶贫,金融扶贫充分借助银行或民间融资机构,一方面盘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另一方面,“造血”式扶贫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群众的积极能动性,不再一味依赖“等靠要”,形成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我国农村金融迄今为止发展尚且不够健全,相比于银行机构发达的城市,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少、农民可抵押物少,且在思想上对金融扶贫存在一定抵触,因此金融扶贫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开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生态经济视域下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扶贫与生态经济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矛盾。农村金融扶贫在执行上面临的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扶贫环境恶劣。想要通过金融手段扶贫,需要群众对此具有充分的认同感,才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愿意去求助于金融扶贫手段,而不是将金融扶贫当做是政府单方面的输血。综观我国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借还款纠纷比比皆是,一方面源于群众思想尚未从“等靠要”中转变过来,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扶贫的知识普及不到位是分不开的。第二,农村金融扶贫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方式大多以政府主导为主,金融机构相对较少,除农村商业银行(即农村信用社)能到达村镇一级之外,多数大型国有或集体所有金融机构只下沉到县区级别,金融机构下沉不足,使得金融机构整体在农村缺乏影响力,即使在政府主导下具有金融扶贫的优惠政策与条件,在多数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也难以达成原定的效果。第三,农村金融扶贫机制落后。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在政府帮助下,引导人们获得长久收益,从而完成永久性的脱贫,进而实现全面小康,金融扶贫本应由政府主导,但是也需要社会机构发挥应有活力。而当下农村金融扶贫机制完全依靠政府,民间金融机构失去了协同工作的功能性而完全沦为政府主导下的附庸,这对于民间金融机构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对于盘活农村地区金融活力也会造成阻碍。此外,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尤其是金融扶贫与生态经济的理念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矛盾。受到视野局限,农村居民很难在思想上真正理解生态经济。以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存在的化肥、农药、农膜使用现象为例,我国此三者的平均使用量居于世界前列,遗留下水体的富营养化、作物残留以及地力下降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民缺乏生态经济理念,为追求眼前利益而罔顾长远,甚至于由于思想上的局限多数农民并不清楚长此以往将会带来的后果,假如以这样的认知状态进行金融扶贫而不加引导调整,即使地区经济能够取得快速高效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力而走偏原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精准扶贫面临工作困境。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困境。农村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准扶贫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群众思想转变慢,参与度不高是扶贫难的根本原因。群众思想是脱贫的内在驱动力,顶层设计的优秀在文不对题的落实状态下很难发挥出政策原有的力量。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脱贫不仅应当是由外向内的推动工作,而应当是一次内外结合的双向施工。只有通过群众与政府的双向合作,让群众的积极能动性与政府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碰撞,才能够产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火花。假如贫困人群对于脱贫工作并不热衷,或是一味地认为扶贫工作应当是政府单方面输血,在“等靠要”中就能够脱贫,那么,即使在一段时间之内实现了数字上的脱贫,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也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停滞不前。第二,政策任务分解落地实施难致使精准扶贫过程受阻。总的来说,精准扶贫政策是党和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为实现全面小康所作出的科学顶层设计,但是,在政策落实惠及民生的过程中需要诸多中间环节的分解落实,一旦落实环节出现问题,精准扶贫就有可能会流于形式、单纯沦为政绩考察的得分点。只有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通力合作,才能够让顶层设计落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扶贫政策落实过程相对粗放,有些地方政府在政策落地过程中所做出的分解细化不够科学,致使扶贫工作应紧抓者缺位,应归市场者紧抓不放,政策实施难以贯彻,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建设遭遇瓶颈,这对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次极大考验。第三,脱贫制度与返贫认定制度不健全让扶贫政策难以长久。长期以来以来,扶贫与脱贫形式相对粗放,政府出资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原本应当是惠及民生的好事,但是往往因为后继乏力或工作流于表面致使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脱贫制度与返贫认定制度的不完善,不完善的制度带来的往往是政策实施的虎头蛇尾,只关注一时的效果而缺乏后续的考察,这使得扶贫工作时有反复,扶贫效果难以长久。一旦形成良好的对应机制,通过对于脱贫人口从事行业、收入水平、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考察,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对其在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作出反应,对因病返贫、因事返贫等现象做出针对性处理,相当于在扶贫政策实施后的查漏补缺与后续保障,做好精准扶贫的断后工作。

三、生态经济视域下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方向

(一)转变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推进农村金融扶贫。农村金融扶贫的推进,是伴随着观念转变、管理模式转变、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缓慢过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完成金融扶贫的各方先决条件,同时也需要在金融扶贫推进过程中及时给予调整和规范。首先,政府应该多渠道融资以支持金融扶贫。金融扶贫融资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在进行农村地区产业升级时,应当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的融入,让政府在其中发挥穿针引线的服务作用,一方面能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减轻一定的财政压力。第二,优化金融扶贫生态环境必不可少。金融扶贫生态环境是决定其能不能走、能走多远的基础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对金融扶贫政策与规则进行充分宣传,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政策积极配合并善加利用,通过政府政策优惠和金融扶贫资金支持完成自身经济条件的提升。此外,政府也应当针对金融扶贫反馈状况及时出台地方行政规章。第三,加大金融扶贫创新力度。事实上,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在贷款过程中可抵押财产相对较少,因此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相应下降,甚至不足已完成其创业需求,因此,需要对金融扶贫进行及时创新,譬如,可以容许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进行抵押,使其能够获得更高比例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资金流动性,将农村金融市场盘活。第四,金融机构在面临金融扶贫时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农村地区不同于城市,各银行、金融机构在本地区进行金融扶贫运作时应进行充分调查,并及时作出自身调整,以更加适应当地需求。此外,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下沉也应当尽早提上日程。总而言之,农村金融扶贫的完成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群众三方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共同推进精准扶贫。(二)转变金融扶贫,从精准扶贫做起。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精准脱贫,各地区原始经济状况与生产力水平不尽相同,因此精准扶贫过程中更加需要仔细考量。借助于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优势,针对性的进行相应产业发展,让扶贫产业适应于当地特征,才能有效避免“先脱贫后返贫”情况的产生,实现可持续性扶贫。以陕甘地区为例,当地气候干燥、人口众多且不适宜于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动物养殖等扶贫措施。因此在面对此地进行精准扶贫时,也应当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同时可以利用当地传统与气候特征,推动特色农作物种植。在地区气候地形特征之外,相关扶贫政策也应当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征与生活习惯,对于民风特别的地区可以开发文化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带动地区经济腾飞。其次,扶贫精准度的提高有赖于科学细化扶贫指标。据笔者了解,有些地区扶贫工作往往因为指标不够科学或考核不够细致致使工作人员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慵懒散”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更加注重扶贫指标的科学细化。扶贫指标的合理细化能够让政策落实者更加深入考虑扶贫工作的方向与细则,考虑群众需求时更能贴近生活,进一步提高扶贫精准度。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指标的科学细化正是政策实施过程中脚踏实地的落实过程和对民生现状的了解过程,通过扶贫指标的科学细化和对于扶贫现状的进一步了解,政府部门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加适宜于“捕鱼”的“渔网”,形成脱贫建设长效机制,进而达成脱贫目标。精准扶贫需要相关指标的充分细化,才能够对相关活动形成长效反应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实现永久脱贫。第三,推进智力扶贫,实施教育帮扶。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关注重点逐渐从“扶贫”转向“扶智”和“扶志”,既要有脱贫的愿望,也要有脱贫的保障,更要有脱贫的能力。许多贫困地区多年以来享受政府扶贫优惠政策,形成惯性,缺乏主动奋进的思想,“等靠要”现象严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思想宣传引导,充分带动人们脱贫生产积极性,让人们从思想上脱贫。生态经济是经历了诸多发展尝试之后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必然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才能完成自身的可持续进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因此需要我们在生态经济视域下对今后的发展方式和理念进行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扶贫的障碍扫除与新机制建立关系着农村地区金融是否能够被充分激活,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一步。政府应当从生态、经济、教育、社会结构等方面都给予充分重视,既要从经济投资上辅助,也要注重教育方面的长远投资,更应当注重在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充分引导宣传,确保贫困地区在经济水平上脱贫的同时做到思想上的同步发展,只有这样,今后的乡村振兴才能有更加长远的动力,实现永久脱贫。

参考文献

[1]张煊,王国顺,王一苇.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及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2:153-160.

[2]朱鹏颐.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5,01:14-19.

[3]涂思.湖北省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苏静.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5.

[5]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6:99-103.

[6]李祥兴.失地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6-69.

[7]李祥兴.失地农民创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6-69.

作者:吴欣颀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