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以经贸关系及前景

时间:2022-11-27 03:09:34

浅谈中以经贸关系及前景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和以色列就存在着小规模、间接性非公开的经济接触。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以经贸往来逐渐增多和公开化。1992年,中以建交从而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两国经贸往来也步入正轨。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色列积极响应。2016年3月,以色列成为亚投行首批创始会员国之一,随后两国启动了中以自贸区谈判。2017年3月21日,正值两国建交25周年之际,中以建立了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当前,中以经贸关系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其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贸易结构不对称等问题十分突出。以色列对华出口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国对以出口中工业原料占比较大。随着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中以自贸区谈判的推进,双方将不断深入创新领域合作,继续优化双边贸易结构,以逐步实现“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贸易畅通。

一、中以建交前的经贸状况

中以建交前经贸关系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1949—1979年是中以经贸合作的空白期。客观上来说,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建国,对于这个新建立的国家而言,其面临着紧迫的外部军事压力,其首要任务是加强国防军事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当时,以色列国内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加之国内资源贫乏,缺乏大力发展经济的内外条件。从中国方面来说,新中国也刚刚成立,长期内战造成的经济困境同样十分严峻,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当时中国受国际环境①影响,主要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设备和技术。所以,不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以色列都不存在发展经济贸易的条件和基础。随后,1980—1991年是中以贸易逐步接触的试探期。中以在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经贸空白期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些间接性、小规模的非政府间经贸合作。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政方针出现了一些转变,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寻求广泛合作。以色列方面,在本国国际商人带动下,开始通过香港,间接向中国出口商品,进行一些小规模、实验性的农业合作。不过在这一阶段初期,中以的经贸接触是非公开的,名义上中国仍禁止同以色列进行贸易,这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日益增多的经济利益。毕竟在20世纪80年代,中东地区成了中国最大的外汇来源地,是中国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地区。②事实上,在这一阶段,中以间接性的经贸来往也为后来两国建交后的经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以建交后的经贸发展

1992年1月24日,中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坚固保障。③建交后两国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迅速且增长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处于经济自由化时期,中国对于以色列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广阔经济市场。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吸引了众多以色列企业来华投资和开展经济合作。2000年,中以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2010年更是超过100亿美元。2013年,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以双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合作领域更为广阔。2017年,中以双边贸易额已达131亿美元,比1992年建交初期增加了250多倍。中以建交后的贸易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双方经贸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2—1999年是两国经贸发展的磨合期。这一阶段,双方贸易量增长速度有限,但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中以建交后不久,双方签署了双边贸易及投资协定和双方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协定。1992年,双边贸易额达5147万美元;1993年再增至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倍;1994年达2.498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了63.5%;199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亿多美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22%。这一时期,中以贸易虽然呈连年增长趋势,但是由于起点低,贸易规模也较小。以色列国内缺乏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能力有限,主要对华出口一些农业技术、医疗设备等。中国对以主要出口产品为轻工业产品、纺织品及化工产品等。中以贸易额在两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重都很小。因此,双方存在的贸易潜能还未完全发挥出来。①2000—2009年是中以经贸发展的成长期,双方经贸发展开始打开局面,贸易额逐年攀升。但这期间,中以经贸关系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需要以色列高端技术以及先进的军事设备,但由于美以的特殊关系,以色列难以抵抗美国的强力施压来满足中国的需求。如2000年7月,以色列迫于美国压力,单方面取消了向中国出售费尔康预警机的合同。②虽然事后以政府向中国退还了预付款并给予了一定赔偿,但这对中以关系造成了很大伤害。2004年12月,由于以色列对20世纪90年代向中国出售的哈比无人机进行升级维护,美国强制要求以色列停止正常的售后服务,以色列最终对美妥协。③由此可见,中以在军事方面的高端技术合作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影响,而且这一阻碍因素很难克服。2010年至今是中以经贸发展的巩固期。这一阶段,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0—2013年至今。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以经贸额在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从2010年开始,中以双边贸易额迅速上升,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世界很多国家纷纷表示支持和响应。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强国对此也持积极立场。中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高度重视。2013年7月11日,以色列经济部部长内夫泰利•班尼特(NaftaliBennett)访华,有近30家以色列企业来华寻找经济合作机会,并且与中国多家软件、金融服务类企业进行配对。以色列在农业、能源、医疗、安全、金融服务行业等领域以及水处理技术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以方对华输出优势技术,尤其是向中国推广包括海水淡化在内的水处理技术以及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能源利用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中国投资。2013年度,中以双边贸易额达108.3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以色列出口76.5亿美元,从以色列进口31.8亿美元,中国成为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④2014年5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访问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以色列国政府关于成立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备忘录》。以方对中以经贸合作的良好成效表示赞赏,并强调以方重视双方在自由贸易、风险投资、基础设施等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中方也表示会继续深化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推动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⑤2014年,中国成为在以色列进口贸易额中居第二位的国家(位于美国之后),在以色列的出口贸易额中,中国居第四位(位于美国、英国、土耳其之后)。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以双边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之势,进出口总额达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0.5%,占以色列对外贸易总额的8.5%。⑥中以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双方从以食品、钻石、化工等传统产品贸易为主,不断向高科技、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等领域发展转变,且产品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2015年3月3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签署了以色列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申请。⑦4月15日,经亚投行意向创始会员国同意,以色列正式成为了第57个意向创始会员国之一,这为中以加强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尽早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动与海湾合作委员会、以色列等自贸区谈判,力争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建设亚太自贸区。①这是以色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中国高度重视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度以色列从中国的进口额约为57亿美元,以色列向中国出口额约为32亿美元。在2016年的中以双边贸易中,中国对以色列出口额达到80多亿美元,以色列对华出口额约32亿美元。可以说,2016年中以经贸关系和政府间合作达到了新高度,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访问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共同宣布启动中以自贸区谈判。4月10日,由以色列议会代表团议长尤利•埃德尔斯坦(YuliEdelstein)率领包括议员艾里•阿拉罗夫(EliAlalof)、迈克尔•罗津(MichalRozin)以及亚科夫•佩里(YaakovPeri)等在内的以色列议会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两国关系。9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接受以色列议长埃德尔斯坦的邀请对以色列进行回访。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加深了政治互信,推动了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中国运营的以色列企业已超过1000家。11月3日,中以企业家投资论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举行,以色列出口与国际合作协会、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对外贸易管理局、首席科学家办公室等机构官员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代表团、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代表团等百余名中国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共同出席。此次论坛的中国与会者中包括近10个城市政府代表团及140多名各省市企业家代表。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会上表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是以色列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中以创新合作是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企业是中以合作与创新的主体,此次会议即为中以企业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②中以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支持,中国对以色列来说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是世界级的创新力量。以色列85%的初创企业资金来源于外国投资,50%的出口额来自科技领域,中方的资金和外贸市场是以色列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中以自贸区是促进中以深化合作强有力的框架支持。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前往以色列,中国已被以色列企业和民众视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市场,中国对于以色列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同时,远程医疗、食品安全、水处理,以及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也是以中两国未来可以加强经贸合作的潜力领域。③2017年3月21日,主席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并宣布中以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内塔尼亚胡称,访问期间中以签订了25项合作协议,涉及的总金额约达20亿美元。两国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将进一步推动中以创新合作,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中以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稳步推进重大合作项目,重点加强科技创新、水资源、农业、医疗卫生、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两国务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④6月7日,中国(广东)—以色列经贸合作交流会在特拉维夫举行,以色列与广东省政府经贸代表团及双方商界人士就中以经贸合作、中以关系等话题召开了主题会议并进行讨论。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部长艾里•科恩(EliCohen)、特拉维夫副市长阿萨夫•扎米尔(AsafZamir)、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及广东省委书记一行出席交流会。据新华社报道,交流会现场签署合作项目共21项,金额共计14.65亿美元。⑤7月11—13日,中以自贸区第二轮谈判在北京举行。中以双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自然人移动、贸易救济、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争端解决和其他法律问题等议题展开磋商,并且取得积极进展。①三、中以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中以经贸关系发展经历了空白期(1949—1979年)、试探期(1980—1991年)、磨合期(1992—1999年)、成长期(2000—2010年)和巩固期(2010至今)5个阶段。两国之所以能在经济方面取得如此大进展,与双方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中以经济互补性强、吸引力大。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消费需求量大且国内又有大量劳动力。以色列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但其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农业技术(包括新品种培育、蔬菜和水果加工、喷灌和滴灌设备的技术等)、化工产品、部分医疗设备等方面都比较先进。②然而,以色列不产石油和煤炭,原料和动力资源短缺,对轻工业品、日用品、工艺品、丝绸、家用电器、一般医疗器械、医药和部分食品都有一定需求。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可引进以色列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以色列则可以利用中国市场,进口其所需轻工产品,以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目的。尽管如此,也应看到中以经贸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以色列政府将中以合作领域仅局限于商业,从中以签署的双边协定和经济合作中可见,中以间大多数核心技术上的合作都不涉及军事、航空航天等敏感领域。③二是以色列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化工产品、集成电路等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而中国对以色列出口的商品种类相对较多,从机电产品到纺织服装、从金属制品到化学产品、从塑料橡胶到各类生活用品,涵盖了工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④

三是随着中以在高科技创新领域

合作的不断加深,专利技术的买卖与转让,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也是双方经贸合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双方贸易发展的走向来看,中以经贸关系在巩固发展的基础上,也将迎来良好的机遇。首先,随着中以自贸区谈判的顺利开展,以及以色列多家企业来华投资,中国将会更便利地学习到以色列更多的高科技技术。其次,随着中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色列国内高质量服务业的发展,将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前往以色列旅游。特别是2016年,两国同意相互为对方公民发放为期10年的旅游签证。中国游客赴以旅游及带来的消费将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以色列对华的贸易逆差。三是伴随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重组,中国需要在远程医疗、食品安全、水处理,以及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上获得支持。而以色列在创新领域的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科技创新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新方向。四是以色列的创新能力以及先进的科技闻名世界,但鉴于以色列本国的市场有限,周边阿拉伯国家大多不对其开放,而中国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对以色列的高新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因此,在这一层面上,以色列与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互补性强,双方的经贸合作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以双方应在保持良好合作基础上,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加强高层次科技合作。在深化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同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开展合作。充分利用两国经济的特色优势,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提高市场服务的便利度。在此基础上,可以预见的是,中以两国将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要契机,深入发掘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创新、旅游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两国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全方位交流合作。

作者:线凤阳 单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