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影响经济发展思索

时间:2022-05-22 09:23:00

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影响经济发展思索

在金融领域开展金融信息共享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最初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征信机构与当今现代的征信局一样,都是本着“消除借贷中信息不对称”的目的而存在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信用信息共享除了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外,还对信贷效率、个人隐私和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影响。各个国家的征信系统在数据内容、参与共享的行业机构、所有权结构、征信数据的管理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信贷的供给效率,甚至信贷投放本身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金融信息共享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即使在竞争均衡的市场条件下,信贷市场仍然会出现信贷配给。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必须通过信贷价格(利率)和信贷配给相结合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高利率虽然可以覆盖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但也易导致“逆向选择”,也就是说,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从事高风险投资业务的借款人,或者迫使借款人去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由此可见,价格机制本身并不能净化信贷市场。此外,在缺乏信息共享和违约惩戒机制情况下,一些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选择拖欠或者赖账,因为他们仍可以从其他贷款机构获得贷款,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必然要面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也就不得不在授信中采取信贷配给的方式。征信局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有助于:调整利率,对借款人进行风险定价;降低信贷的平均利率水平;减少信贷配给,扩大信贷发放;降低信贷拖欠与违约率。但是,由于征信结构会因共享信息的内容与共享参与行业机构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性,不同征信结构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性。因此,征信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征信模式的差异会对信贷范围和信贷组合的表现产生较大的影响。

2.实践。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征信结构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完整性征信(Full-File)与负面性征信(Negative-Only)负面性征信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是个人的申请、破产记录、违约行为信息、60天或90天以上账款拖欠信息。完整性征信也会采集所有负面信息,但同时也采集个人的账户余额、账户类型、平均账龄、信贷额度、债务比率、拖欠记录(以30天以上为主,也有不足15天)、查询记录、分期还款剩余、放贷机构、账户核销/恢复比例、公共记录等。第二:全面征信(Comprehensive)与片面征信(Segmented)片面征信是仅在某一领域开展的信息共享,如银行间信贷信息的共享使用、消费零售商之间消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等。而一个全面的征信系统则是将消费者在各领域信用记录全部收集进来,形成全面的个人信用档案;在小企业方面,会收集企业间赊销等交易记录信息和租赁信息等。第三:缴费行为全面征信(Com-prehensiveacrossObligations)与金融领域征信(RestrictedtoFinancialSec-torsOnly)缴费行为全面征信是指在金融领域开展金融机构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并收集非金融领域的支付信息(比如通讯缴费、公共事业缴费等)。金融领域征信可以被看作是片面征信的一种特殊形式,仅在金融机构间开展信息共享,基本不收集非金融支付信息。不同的征信结构具有不同的特性,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效果的影响。PERC研究人员认为,全面、完整征信比其他征信结构更助于扩大对私营部门的信贷,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

二、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宏观影响

由于征信体系会对信贷投放产生重要影响,在信息共享上存在的差异也会对信贷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隐私保护和社会公平产生间接影响。从理论上看,金融就是调动储蓄资金投放到可以通过投资和促进居民消费来发展生产力的领域,通过稳定消费来降低商业周期的波动。信贷投放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对合理分配收入和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合理架构的征信体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本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性,信贷价格,以及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贫困、社会公平等问题息息相关。

1.更快的经济增长和更强的经济稳定性。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建立广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可以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更大的生产率增加值和更快的资本股本增长。RossLevine的研究估测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对私营部门的借贷增长达到GDP的30%,就可以使该国每年的GDP增长1个百分点,生产率以及资本股本增长0.75个百分点。同时,PERC的一项研究结论表明,建立一个100%覆盖率的全面征信体系,保守估测,可以使对私营部门的借贷增长到GDP的45%。

2.更低的贷款平均利率。在信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放贷人能够更好地判断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并基于风险对贷款进行定价,以较低的利率为风险度较低的借款人提供贷款。图1是基于模拟研究的结论,说明了随着信息共享程度的加深,贷款平均利率会不断下降。曲线A表示在信贷市场中有限信用信息共享条件下不同利率借款人的分布。曲线C表示在完全信息共享条件下不同贷款利率的所有潜在借款人的分布。i是指在借贷市场上没有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贷款利率均值,这样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环境下,放贷人的贷款利率可以很好地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曲线A是现实市场环境下的一个假定案例,借款人的平均贷款利率i**大于i,且借款人的分布更为集中,这主要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致,使曲线向右偏移。此外,由于对借款人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借款人的利率都接均利率水平,也造成低风险客户“补贴”高风险客户的现象。曲线B代表信息共享不断扩大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低风险客户进入了信贷市场,高风险客户在风险定价机制下被挤出市场,整体的平均贷款利率(i*)下降。图1所展示的这一借款人分布的变化并不纯粹是理论上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利率定价决策反映了与借贷相关联的风险,图1的模拟研究结果实证性地说明信息共享有助于降低利率水平。在借贷市场竞争充足的情况下,放贷人根据自身风险的偏好和目标市场竞争的考虑,会随着违约率的降低,不断拉低贷款利率。图2展现的是美国信用卡利率分布的实证数据。1990年美国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广覆盖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信用卡的利率主要集中在16%的水平以上,如图1左侧所示;而从2002年数据看,随着信用信息共享的不断扩大,信用卡利率的分布更趋于均衡,如图1右侧所示。可以看出,由于更为充分的信息共享和个人信用报告的广泛使用,放贷人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信用风险状况而进行精细化的风险定价,极大地改变了美国人信贷价格(利率)的分布状况。

3.减少贫困和改善收入分配。理论界关于扩大信贷对收入分配造成的结果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扩大信贷会更大程度地使富人受益,因为他们的偿债能力更强,在获取信贷方面处于有利地位,特别是在一个经济体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另一种认为,在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足够低的情况下,扩大信贷会更大程度使穷人受益。穷人由于个人资产和信用记录的不足等制约因素,长期处于信贷约束状态,难以通过获取信贷来投资良好收益回报的项目。通过发展个人征信,可以降低信贷约束,有助于减少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均衡。ThorstenBeck、AsliDemirgü-Kunt、RossLevine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相关调查统计研究表明,不断扩大对私营部门的借贷可以显著降低基尼系数的增长速度(注: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比例数值越高,表明居民贫富差距越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减少日收入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相对贫困人群的收入水平(注:相对贫困人群是相对于正常生活水平而言。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有或少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美国是把人口的1/5确定是在相对贫困状态)。

三、对政策法规制定的启示

消费者金融信息共享与信贷市场的效率、普惠金融和个人隐私息息相关。因此,消费者金融信息共享体系架构的多样性以及消费者在该体系中的地位是政策法规制定者非常关切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在银行体系结构、监管能力、隐私保护社会准则、契约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消费者金融信息共享法规制度。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监管框架中,一些立法和监管原则是相同的,比如平等对待所有数据提供方、规定信用数据的有效期限等。此外国际上有关数据保护、隐私保护和消费者授信管理的一些通用准则也是需要遵循的,比如经合组织(OECD)制定的《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跨国界流动的指导原则》。

对征信机构(征信局)监管框架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在如何界定征信机构的经营范围、如何对消费者进行保护、如何维护信贷市场和行业的稳定、如何保障法规有效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上,各个国家的法规制度差异会很大,需要根据当地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契约网络和监管执行能力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国际上有两种比较成功的监管模式,第一种是以一些欧盟国家为代表的综合性立法模式,通过个人数据保护立法来规范征信机构的经营行为,对各类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披露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另一种是专门性立法模式,针对征信机构出台专门的监管法规,明确个人信用信息的用途。这两种立法模式的共同点是:

(1)对金融领域和非金融行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同等对待;

(2)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征集的个人数据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共享应用,不被滥用;

(3)保持个人隐私保护的整体性,使个人信用信息在限定性条件下规范采集、应用;

(4)加强信息共享的管理,包括规定须经本人同意情形下才能进行信息采集和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使用;

(5)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的有效期限;

(6)要求对消费者正面负面的信用信息都要采集、共享;

(7)强调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有权查询了解本人的信用记录,并对记录的内容有异议和申诉的权利;

(8)在财务、治理结构、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征信机构设定相关规范标准。

以上几点是征信相关法规需要予以明确的。概况起来说,征信的法律法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用数据采集、存储和共享应用的规则。第二,消费者本人查阅、异议和修正其信用记录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的异议权是保障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三,数据的所有权。所有权不是由法规规定的,而是由数据源机构与数据管理者或合作机构通过契约约定的。数据所有权的归属对数据的应用会有很大影响。总之,一个完整性、综合性征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发达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一个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更好地改善消费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