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时间:2022-03-02 10:53:00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十七大上作的报告是十七大精神的集中体现。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了改革开放29年的成就和经验,又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党的建设等进行了全面部署,为继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学习报告有关经济建设的论述后,我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关键。本文试围绕这一问题作一番论述。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要充分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则必须首先理清“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与区别。过去,中央文件强调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增长方式,或称为外延扩大的增长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或称为内涵改造的增长方式。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我国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各地大办乡镇企业和“五小企业”,主要靠劳动力的投放、新建企业来实现经济增长,便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结果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造成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认识到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许多问题,是不可持续的,于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在提高技术含量、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以较少的投入争取较大的产出,以获得较高效益。于是纺织行业出现了“压锭”行动,将陈旧的能源消耗大的纺织设备更新为现代的先进设备。对那些污染严重、资源能源消耗大的五小企业强行关停并转,实行资产优化重组。这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比起经济增长方式更为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还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国民生活质量。具体而言,我国目前要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在生产要素方面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在产业结构上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在需求方面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四是在城乡结构方面由过去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五是在区域发展方面由过去东、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均衡、差距日益扩大的状况转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更加强调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促进生态修复;七是在经济社会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统筹兼顾,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还要促进社会和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严格区别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量”概念,主要是看GDP的增长和人均产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更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居住条件、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进步。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也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侧重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排斥数量的增长。常言道:“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因此,经济发展还是要以必要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只是强调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前提下的数量的增长,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的增长。过去所强调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仍然是要坚持的。只是要将转变的领域拓宽到更多方面,特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如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万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者是前者的13.3倍,已跃居民世界第四位。外贸进出口由改革开放初的1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位于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也从1978年的16亿美元,剧增到14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也是大幅提高。1978年农村人均收入仅1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0元,到2006年底分别上升至3587元和11759元。我国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的3亿多减少到现在的2300多万。我国的经济由全面短缺时代进入了基本满足需要并有相对剩余的时代。卖方市场已转为买方市场。这一切说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在经济建设领域也还存在许多严峻的问题。

1、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撑的,由于粗放式的增长,结果必然导致低效率。2006年我国GDP仅占世界总量的5.5%,却消耗了全世界约54%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12。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2、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依然严峻

尽管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很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由于长期奉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历史欠账很多,造成城乡差距仍在扩大。改革开放初,城乡人均收入比是3:1,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一差距有所缩小,为1.84:1,可近年又扩大到3.2:1。由于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许多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农民仍处在相对困难的境地。

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发展滞后

现在从经济建设与发展角度将我国划分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四大区域。2005年四个区域GDP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55.4%、8.7%、18.8%、17.1%。这一比例与四个区域人口比例是不相称的。例如2005年东部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集中了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36%,而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5%;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17.1%,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28%,这就导致区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这是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

4、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经过努力,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由上世纪末的17:50:33提升为2006年的12:49:39,但进步不明显,与上世纪末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1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仍然以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这说明我国仍处在重化工业阶段。而在全球范围内,已从过去加工工业优先发展转向服务业优先发展。1980———2000年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上升到63%,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平均达到43%,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尚不足40%,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水平。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以信息、金融、咨询、电讯业、文化产业为主,低投入高回报。我国则仍然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足。

5、人与自然不和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我国工业增长依赖的是高投入、高消耗,这就必然带来高排放、高污染。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境内90%河流污染,75%湖泊富营养化,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严重侵蚀,近3亿农民饮水不合格。世界银行指出中国正处在环境危机之中。据有人测算,中国经济增长成果8———12%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流失。

6、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合理,消费需求不足

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俗称“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真正持久的拉动力。可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近几年消费不升反降。最终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6年的50%。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占GDP的比重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发达国家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占65%以上),而我们主要靠投资拉动。这说明我们的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合理。消费需求不足是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

7、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缺乏竞争力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全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只占生产销售的1.5%。这样只能以贴牌生产为主,引进外国技术付给外国高额专利费。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品牌。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等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结果是钱被外国赚去了,资源能源消耗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在中国。这种缺乏竞争力的低端生产是低效率、高污染,也是不可持续的。

8、发展国内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不均衡

对外开放以来,在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进出口总额急剧上升,贸易顺差逐年提高,这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顺差过大,我们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不利出口。现在我国对外经济依存度偏高,一旦外国以技术壁垒等借口抵制中国产品出口,而在石油、铁矿石等我国急需的能源资源性产品上要高价向我们施加压力,我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危机。2005年巴西和澳大利亚联手将出口到我国的铁矿石提价71.5%,2006年和2007年又接连涨价19%和17%,已对我国钢铁业形成巨大压力,预计2008年进口铁矿石价格还会大幅上升,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将不堪成本压力而停止生产。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产生了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现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已具备了一定条件。这就是综合国力增强、物资供应充足,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走向精细化,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与把握。这就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及相关举措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报告第五部分他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关举措。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我国近年投资过热、出口急剧增长,而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这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要把经济发展植根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上,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足。所以,要在分配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还要大力提供免费或半费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刺激消费,增加和扩大内需,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在这方面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还将出台新的政策,相信会有好的结果。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这是针对目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必须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这就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是针对过去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四高一低”状况(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这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来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任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措施

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必要性、基本思路之后,我们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性调整得到落实。学习报告有关内容,我认为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生产力水平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产品出口量大,但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只能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的利润却很少。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有突破,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搞技术创新,首先国家要加大投入,包括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其次要充分调动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国家在税收方面和财政补贴方面给走在创新前列的企业予以鼓励。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宣传、重奖有杰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只有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有突破,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动力保证。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针对过去长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们在环境资源方面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一状况,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单位主要指生产企业,也包括机关、学校、医院。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三废”排放量。作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则应努力克服铺张浪费,尽量节约能源和资源,如夏天空调温度控制在26℃以上。家庭也要改变生活方式,如购物不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做好荒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以促进生态修复。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可以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环境方面的保证。

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因此,我们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但在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注意保护本国利益。在对外贸易方面,要努力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立足于以质取胜。在引进外资方面不能不设门坎,不能不加选择,对那些能耗大、污染大的项目要敢于拒绝,不能让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转嫁到中国。我们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如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可直接到巴西、澳大利亚办厂,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既可减少国内污染又减少了进口运输成本。这就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做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绩效考核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体现。要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各级地方党委的主要负责人、各级政府官员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人真正转变观念,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付诸实施。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政府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偏重于地区生产总值和经济指标的增长(俗称“以GDP论英雄”)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问题,加之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因而难以抑制低水平扩张冲动和无序竞争,难以纠正各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以致造成GDP上升、环境恶化、矿难不断,老百姓得实惠不多的状况。现在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改变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办法,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倾向。新的考核体系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节能降耗、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问题,每一个方面都要有具体考核指标。同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实现对政府权力部门和决策机关的有效监督,强化责任追究、防止因循守旧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增长老路。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还可列举若干,但我认为以上四条最为重要。只要在大的方面真正做到“三个转变”,在发展动力机制方面能以科技创新带动提高生产力水平,在经济发展同时尽量减少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对外开放方面“以质取胜”拓展广度与深度,在思想观念上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在政绩考核制度上有一套全新的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就不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