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科学发展观与伦理思想的契合

时间:2022-05-05 08:30:00

小议科学发展观与伦理思想的契合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传统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公正平等的伦理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我们认真挖掘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会发现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理念都能从传统伦理思想中找到文化渊源,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长期以来,以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从此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十七大”同时提出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高度。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人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取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精神

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同时蕴涵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其伦理精神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公正平等的伦理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伦理精神。

(一)“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志在2004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完整发展、充分发展和和谐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全面丰富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人具有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观点贯穿于社会发展理论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本源上蕴涵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认识自然世界、改造人类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发展经验,借鉴新形势下的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一发展观是在肯定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坚持发展与环境的辩证统一,要求实现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要求人们承认和尊重自然万物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权利,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四大系统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新的伦理道德秩序。这正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的体现,是出于对人类利益的关心。

(三)公正平等的伦理精神

公正平等,简而言之就是公平,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平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包括代与代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平),它涉及到人格的尊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以及人生存发展的机会等许多方面的内容。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指向是保障人性和人权的多主体参与机制,旨在营造促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在今天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政治与经济实践的实质性指导过程中,应该说是具体体现了公正这一精神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平等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要求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强调“五个统筹”。这充分体现了全社会要关心爱护帮助困难群众,尽可能地使他们享有平等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机会,尽可能地使最大多数人生活幸福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精神

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发展,体现了时代伦理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总结和凝练升华,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的发展靠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内涵要求培育有高尚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培育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每一个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塑造新型公民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旨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正确的荣辱导向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八荣八耻”引导当今社会伦理取向,注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特色,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现代意识。

三、传统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契合点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认真挖掘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就会找到其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契合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墨子的“民为立国之本”、孟子的“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等等都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伦理其本质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学”思想,也被称为“人学”或“人本学”。“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视为仁”,这些表明了孔子不仅重视人,而且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爱”。“仁”既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强调以人的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完善。儒家还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强调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即“礼”)来展现仁爱的精神,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孔子在尊重个人人格的前提下,把协调人际关系视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这些人文精神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文化资源。

第二,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理念,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这与传统伦理思想也有契合处。儒家认为,人在治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违背客观自然规律。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等德行联系起来,效法天道始终不改的法则,并认为人对天不是消极被动的顺应,实现“天人合一”要靠自身的努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追求的这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深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总结人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都体现了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要求,蕴含着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

第三,我国古人历来重视荣辱,道德历来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条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古代很早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讲“仓察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的就是要使社会富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然后能使人民行为有礼,懂得荣辱,有自己的尊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为仁由己”。《荀子》“荣辱篇”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有这些都是要求人们要有好的道德追求和选择,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物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尤为重要。而“八荣八耻”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此提倡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