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文学现代性的深入

时间:2022-05-01 03:31:00

剖析文学现代性的深入

论文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学现代性主体间性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在自己理解的生态批评与文学现代性理论体系中,寻找两者之间联系,并尝试性进行阐释。

生态批评作为现在国内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显学之一,已经成为众多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者关注的焦点。但是浏览一下国内专家众多论述,大多是在谈论他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一些批评原则,或者持相反的意见,对其"生态中心论"进行批评,但是很少有把生态批评与另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文学现代性"联系起来论述。至于国外理论界,本人限于资料和信息以及外语水平的不足,不敢妄加判断,但仅仅就现在翻译过来的文章我还没有注意到有人涉及到这一点。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者在当今中国都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两者也是出于起步阶段,因此很难统一起来去论述。本文本着尝试的态度,试图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加以论述。因为两者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的不统一,所以在论述这两者的关系之前我必须阐述一下自己对于两者的观点,然后在我认可的理论体系范围内进行论述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文学现代性

首先我将讨论一下有关文学现代性的问题。

在这之前必须对"现代性"加以定义,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因为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人的想象,它的使用范围涉及不同的领域,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它已经成为文学和审美批评领域、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最相矛盾的词义于一体的十足的杂音异符混合体。

如果按照法国人伊夫·瓦岱的说法,"现代性"这个词在法语中最初的用法至少有三种:"可以表示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以一种完全抽象的方式表示现代性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立足于审美层次"。p22⑴至于其他的论述我认为百变不离其宗,差不多就是在这三个范围进行扩展和理解。我真正认同的还是波德莱尔的那句名言"现代性,就是那种短暂的、易失的、偶然的东西,是艺术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内容是永恒的、不变的"p424⑵我认为这句话用诗性特有的包罗万象的语言,淋漓尽致的道出了"现代性"的所有内涵

在此我也可以借用一下他的这一说法来界定一下现阶段中国的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探讨大约也可以分为三点。一是认为只要进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学就有文学现代性;二是只有表现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文学才具有文学现代性;三是把文学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谈。

其实在接触以上现代性理论之前也就是本科阶段,对于"现代文学"的概念从来没有产生过怀疑,在我们接受的知识结构中理所当然的认为"五四"以后的文学就是"现代文学"。当时接受的理论就认为无论是鲁迅、郭沫若等人的反封建、反礼教和个性化的文学还是沈从文的湘西神庙、李金发和穆旦现代派诗歌都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把现代文学搞得像一个大染缸,只要是那个时间段存在的文学现象和在那个时间段内出版的文学作品都统统扔进现代文学的范畴,以至于造成在于当代文学的划分中的混乱,有些作家像我这样即使学了四年中文本科依然不敢说他到底是现代文学作家还是当代文学作家,还要在查看了他的文学作品的出版日期之后才敢断定。现在依然有人忽视文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不平衡的现象,维护着这一文学与历史阶段划分相平行的原则。

对于第二点来说,在中国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五四"以后中国是不是现代社会的问题。如果不是现代社会,那中国文学界所谓的"现代文学"现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是现代社会,那为什么还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当然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了事,有关社会学方面现代性的理论,我不太了解,不敢妄加推论,只是在看了别人的论述中知道在中国社会学领域其实分期也是十分混乱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就会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化。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第三点,就涉及到审美现代性的问题,所谓的审美现代性,按照杨春时老师的说法"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是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p60⑶。文学与审美的结合我认为是最佳的。文学的自由和审美的超越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辈文学理论者早已在这方面做出了众多探索,如今是我不明的是为什么现在到要脱离他们的联合,而走向现实的批判。文学始终是文学,我们应注重文学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如果用社会发展的理论去规定文学,只能扼杀文学发展的自律性。文学已经为了救亡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难道我们还要重蹈覆辙吗?

所以文学的现代性应该是与审美现代性相联系,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批判,对现代化进程中种种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的消解,超越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现代化进程而造成的异化现象的,从而建立人类的审美的生存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现代性。

(二)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作为最近几年内刚刚在国内外兴起的一股文学批评潮流,已经紧随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之后体现了蒸蒸日上的情形。正如如斯蒂文•罗森黛尔在《绿化文学学术》一书中所说:"生态批评也许还不是主流,但它却已经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中成为相当引人注目的潮流,文学与环境的课程需求在增加(例如ASLE网站可以链接150所大学在这方面所开的课程)。而且大学中围绕环境主题的课程和项目每年都在增长。许多大学开设文学与环境的研究生课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博士论文就开始着手环境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环境文学批评可望在美国的大学中确立永久的地位。"⑷但是我们在这里不是专门谈论生态批评的问题,而是通过谈论生态批评找出他们与文学现代性的联系。

首先我们就应该先涉及到它的定义问题,我认为这是研究任何问题的前提。现阶段对于生态批评的定义也是层出不穷,"生态批评是崛起于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物圈这样广阔的语境下,结合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于自然的关系问题"⑸;"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最为关键的特征。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有着显示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评——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⑹;"生态批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历史语境的外部研究,而且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的兴起,批评家越发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也有义务以自己的工作为人类、社会、乃至地球负责"⑺;"生态文艺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文艺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学科。生态文艺学本应包括两个层面:研究文艺与人的外在自然生态环境(指整个的宇宙)的关系,研究文艺与人的内在自然生态状态(指人的生理基础)的关系。但就目前的情况言,生态文艺学主要是就前一层面而言的"⑻,但是在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如何变生态批评都是作为对于任何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映,这是不可否认的。也就是说生态批评的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敏感的作家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同时文学理论家们已做出了这种反应。

的确,对于西方理论家们所说的那些可怖的现代化景象我没有见过,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可以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谈一下。不说别的,就仅仅提一下厦大白城对面的山吧,本来这片海域周围山清水秀,尤其是天气好的时候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是为了发展经济填海造田,凿山建楼,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优美的海湾,只能默默的欣赏愚公后代们的杰作。还有我曾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四面都是树林,那是我们的天堂,真的为现在的孩子们可怜,他们再也享受不到那在知了声中的树荫下无忧无虑的玩耍的日子。现代化吞噬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现代文明已经在毁坏着我们对生活,现在的孩子谁还会夏日的夜晚坐在祖母的身边,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着那穿了一代又一代的神话。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物欲和肉欲的生活充斥着,我们的精神田园诗,早已被网络和电视全都摧残的荡然无存,人们的精神危机日益严重。同时自然也不甘示弱,频频向人类报复。泥石流、洪水、沙尘暴,非典,甚至我有时认为中国日益增加的癌症患者也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导致自然的报复密不可分。

可以说生态批评是在文学领域,本着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状况的原则出现的文学批评流派。他的核心是生态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很深的渊源。老庄的道家思想被认为是十分生态的思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王国维最为推崇的"无人之境"在除了我们以前赋予他们的意义之外,又涂抹上了生态哲学的光环。在西方,他们翻遍所有的资料,并在原先已发现的学者的著作中加以引申重读,在一个主体性高扬的历史中,也发现了有关生态哲学的启蒙痕迹,尤其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如果不是关注生态美学和外国文学的动态,我想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几个人会记住他的名字和作品。

总之,我认为生态批评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界发展起来的必然结果。在文学批评界,文学理论已从对文本内在的语言结构精细分析中抬起头来,开始关注世界。但"世界"已经不仅仅等同于社会。世界应该是包括了自然的世界,而文学本该是和自然、生命融合的。生态批评正是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

(三)二者的关系

以上简单的描述了一下文学的现代性和生态批评的状况,那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便是我要谈论的重点。正如题目所说的,我认为生态批评是文学现代性的深入。为什么会得出如次的结论呢?我将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从两者针对的现象看,在上面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态批评是针对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后各方面做出的结果,而我说主张的文学的现代性,就是对社会现代化进行的反思。不过生态批评的反思是已经突破了人类社会自身的界限,突破了对于社会对人造成的异化问题的反思,而是把目光投向整个地球甚至有人说是整个宇宙的外部环境,反思人与自然,反思人与世界。我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态批评者可以到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去寻找理论的渊源,这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态批评会与女权主义批评很自然的结合。

二、从两者的哲学基础看,生态批评应该是文学现代性的继续。文学现代性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当然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在我的理论体系中我是认同它的哲学基础是"主体间性"或者"交往主体性"的。在一个充斥着异化的时代,如果我们继续高扬自启蒙主义以来曾对我们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主体性旗帜,我们将只会认同现实,容忍现实,我们将只会引导我们自己走向异化的深渊。我们只有本着对话和交往的原则,从互相平等的原则出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把他人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主体,而不是当作异己的客体和利用对象,才能够建立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把真正的个人体验升级为同情感,达到传达体验,提高自身,在审美境界中达到超越现实异化,批判现实,反思现实的目的。而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同样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哲学。为什么会是如此呢?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如果我们还是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那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人类的噩梦,继续人类残忍的掠夺。只有主体间性哲学,作为对主体性哲学的反拨,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基础,把存在确定为自我主体和世界主体的交往、融合,从而揭示人类的本真存在,涤除人的自我膨胀和对世界的征服,使人类和世界和谐相处,达到人类真正的自由。

三、从两者的发展前景看,生态批评是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文学现代性则是要使人从现实的异化中拯救出来,达到真正的自由。两者是互补的。只有人们从现实的异化中拯救出来,才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只有在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环境中,人类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当然以上只是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进行论述,一些理论可能还不是太完善,但是我只是尽自己所能来扑捉自己在看这两者的理论时的感觉。对于两者的关系也许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进一步的认识,或改正或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