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对SAP肠菌群失调防止

时间:2022-07-25 11:25:50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累及脏器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出现肠道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致肠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移位致多脏器功能障碍[1]。本研究通过对SAP治疗过程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双歧杆菌是非致病性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抑制细菌进入细胞内,甚至杀灭细胞内的细菌[2]。

1对象与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SAP)99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8~72岁,平均(42.5±12.3)岁;APACHE评分在8~20分,按入院时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33例。分别给与全胃肠外营养(TPN);普通肠内营养(GEN);生态营养组(EEN)。3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制剂:(1)20%英利匹特、乐凡命、安达美、水溶性维生素、维他利匹特等。(2)GEN制剂:能全力。(3)生态营养EEN制剂:金双歧+膳食纤维+能全力。

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分泌,解痉止痛。早期补充血容量及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防止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常规治疗,必要时尽早行ERCP及EST干预胆源性急性重症胰腺炎。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营养支持:(1)TPN组:全程治疗使用TPN;(2)GEN组:经TPN治疗48~72h,肠蠕动功能逐渐恢复可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并逐渐过渡到EN。具体方法:在胃镜辅助下,经鼻插入螺旋鼻空肠营养管,越过屈氏韧带30cm以上后固定,24h后即可开始滴注肠内营养液(能全力)。营养液应保持在40℃左右,每天24h均匀缓慢滴入。逐日加量,并逐渐减少TPN的能量供应。直至满足能量70~85kj/(kg•d),氮量为0.25g/(kg•d)后停止TPN。(3)EEN组:在GEN组基础上每日管饲双歧杆菌(金双歧2.0tid)。

肠道菌群检查及肠道菌群失调症的诊断:以无菌操作采集SAP患者发病后7~10d的大便接种至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培养平板,分别行需氧及厌氧培养、计数。肠道菌群失调症的诊断以在应用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发生腹泻,或原有腹泻加重,并经粪便培养出葡萄球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其他耐药细菌者。

统计学方法: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菌株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

2结果

3组肠道菌株比较:在SAP发病后7~10d,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TPN组和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GEM组和EEN组,肠道内的4种优势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道菌群失调发生比较。

同时,ENN组腹痛缓解时间(t=4.994,P<0.01),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t=5.071,P<0.01)均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1.943,P<0.01),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组治疗结果比较。

3讨论

SAP起病急,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既往观点认为早期营养支持应以肠外营养(PN)为主,从而减少对胰腺的分泌刺激。近期的观点[3,4]则认为,SAP营养支持治疗的模式应由以PN为主转变为以肠内营养(EN)为主。而以生态肠内营养(ENN)比普通肠内营养组(GEN)在改善肠黏膜屏障,防止菌群易位上有更大优势。同时,在SAP状态下,肠缺血和低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代谢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加[5]。而益生菌可提供肠道正常菌,加强肠道屏障功能,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产生,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增加肠黏膜血流量和调节肠蠕动,加强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6]。

促进肠道相关淋巴细胞的归巢及淋巴细胞的增生[7],刺激机体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肠上皮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减少细菌易位,从而对肠免疫屏障有维护作用[8]。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应用双歧杆菌治疗的SAP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提示益生菌对肠道粘膜屏障有保护作用,对SAP可能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