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民族纪录片国际化研究

时间:2022-10-24 10:51:54

“一带一路”下民族纪录片国际化研究

1“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发展影响

2013年,党中央对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规划,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国家将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进行国家之间的合作。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将为少数民族影视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促进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涉及几十个国家,因此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国家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异于他国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民族纪录片向受众展示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背景下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通过对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的拍摄,传递传统的文化和技艺,让世界了解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向受众输入民族影像的品牌观念。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纪录片,主要呈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原始的、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改善等,如《天山交响曲》《远离草原的蒙古族》;2010年,中央电视台开设了纪录片频道,之后,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的选题、拍摄等手法更加多元和开放,多渠道筹措制作经费,逐渐开始用国际通用的电视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1]。

2广西民族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

2.1题材具有国际视角。每年,国内外都会有新的优秀的纪录片出炉,涉及类型广泛,且题材多样,纪录片在创作时,需要对受众进行细致的分析。有些作品针对某一个地区或某些特定群体,所以适合的受众是相近地域的人们;有些作品涉及范围宽泛,则适合国际性的观众进行收看。《美丽西江》就是一部以国际视角拍摄的纪录片。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美丽的一条河,《美丽西江》从人文、资源、自然等多角度的视角,通过对两广人民日常生活的记录,体现西江在自然和生活等方面的美丽。它的题材和内容来自于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着重突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主题。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问题是目前遇到的最为庞杂和严重的问题。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引起人们对自然破坏的重视,《美丽西江》制作人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对中国未被污染、砍伐、尚存的自然景观进行拍摄,寻找人与自然之间真诚的相处模式,以美丽西江周围被摧毁的自然风光、地貌环境,引起人们的重视,消除了国家之间的传播隔阂,使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保护环境的急迫性,突出主题深度,对整个社会进行强有力的环保教育。2.2真实的情感故事。纪录片的种类多样,观众选择的偏好也不尽相同。除了自然和历史,人们通常会关注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纪录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许多国家开始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可以将中华民族少数文化自然、真实的传播出去,使国内外的纪录片爱好者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地位,塑造民族形象。广西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风光旖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它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上好的素材。《美在广西》通过对广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俗的记录,寻找再现生活中散发着人类情感的故事,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表现真情实感的故事经过国际化表达方式的处理,能够打破文化和地域的边界,适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并且将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展示给国外的观众,让他们也领略到中国人民大众整体的美好形象[2]。在片中,每集平均出现四个故事,每个故事围绕着不同的人展开。即使人物身份、性别、职业各不相同,且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生活有其特定的轨道,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对他们生活的记录不仅可以展现精彩的故事,还能在无意间以真实的情感流露打动观众,引起共鸣。2.3叙事手法的结构性。现代意义的记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对部分和整体的统一,也是创作人员根据生活的习惯和经验安排整合故事情节,将其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运作。在纪录片《秘境广西》中,每一集是由五到七个独立的小情节构成,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内部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全篇将将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叙事结构。纪录片《美丽西江》则涵盖了54个故事,涉及领域广泛,人物多样,每篇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都融合的恰到好处,既有重点也有层次,每集片段之间相关性也处理得当,叙事结构清晰,主题突出,节奏张弛有度。两组纪录片在人物的选择、拍摄、叙事上都保持了风格的一致性以及结构的统一性,这种表达模式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和接近感,是借鉴了国内外纪实题材主流的一种创作手法,不仅能够引起国内外观众共鸣,还有利于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4拍摄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纪录片的拍摄开始更加注重设备技术的使用与创新,对拍摄器材、拍摄角度、拍摄画面、表现手法的要求越来越严苛,追求完美的视觉和审美效果。《秘境广西》在拍摄手法上采用了许多新的设备,拍摄角度的设计也借鉴了国外许多优秀纪录片,中西思想的碰撞让创作者对拍摄作品有了新的想法和要求,从而增加了民族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广泛性。《美丽西江》在拍摄广西喀斯特地貌群山的时候,通过航拍镜头、高速摄影等先进的技术手法可以把观看者带入这个奇妙的世界,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航拍飞机在天坑里飞行拍摄探险队员下天坑的镜头也是极其惊险刺激,人的渺小与自然之大相对比,震撼力十足。

3民族纪录片的展望

在当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传播主体多样但话语权却极度不平衡,传播手段的优劣代表着传播效果的好坏,当国家的价值观能够在其他地方广泛传播,才有可能因此传播到整个世界[4]。在对外传播影像图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国内外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的差异,也要发扬重视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质。民族纪录片因其民族性和独特的人类学价值,具有世界性的关注度,视觉上也给人浓烈的东方色彩[5],是对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民族纪录片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除了要满足国家整体对外传播的要求,还要从自身出发,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实现多国的文化合作,对民族纪录片进行深层次理解,呈现更多优秀的民族作品,做好“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以跨文化传播视角开展丰富多样的影视交流活动[6]。同时,在新媒体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当下,面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渠道,抓住时代机遇,将传统以电视为传播主体转向以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和电视为共同主体,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电视网络传播相互补充,建立内容共享平台,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力,在网络时代凸显公信力和影响力。

作者:罗文遥 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纪春.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9):13-14.

[2]孙剑英.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电视纪录片《美丽西江》的成功探索[J].当代电视,2016(10):10-11.

[3]曹春光.透过纪录片《秘境广西》浅析中国纪录片新方向[J].视听,2016(6):19-20.

[4]陈倩怡.新世纪以来美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建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5]郭唯.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人类学纪录片再认识[J].中国电视,2014(7):61-63.

[6]翟建东.“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纪录片对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播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