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人物山水画研讨

时间:2022-07-02 05:36:05

赵孟頫人物山水画研讨

元代绘画由于政权和社会动荡等原因,出现了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宋院体画那种精密、工致、细腻的画风在元代已衰微,继而代之的文人士大夫画在其画坛上已占居主要地位。元代这种新的绘画之风的出现与赵孟頫绘画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书画本来同”“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的提出不但开创了元代新画风,并对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高古恭、柯九思、李衎等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书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更甚。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称他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对其评价之高可见一斑。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遗民,元代官致翰林学士承旨。他才华出众,对文学、书画、音乐、鉴赏均有研究,但其在书画艺术上成就更大。他对山水、人物、花鸟、杂画等无所不精,据《元史》记载,元仁宗称他“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在绘画方面,现存世山水数虽次于鞍马,但其绘画方面的成就本人认为山水最大。赵孟頫自年少就喜画山水,正如他云:“吾自少好画水仙,日数十纸。”他的山水分两个时期,约50岁之前学唐人李思训、王维等,五代学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人,宋学李成等人;50岁之后主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淡墨着色,似乎简率,有时更甚者把山水画成为趋于白描形式。

一、山水画作构图独特、经营完美

在山水中,他每幅画作都独具匠心,细心经营,力求完美。就构图而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洞庭东山图》的布局,赵孟頫把东山的主峰安排在了画面居中的位置,在湖的中间偏左凸起一座小岛,湖水受堵而流向山后,给观者一种湖水环山之感,增添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此画中的树木安放在低矮的地势上,且树也很低,使湖面更加开阔,洞庭湖光山色呈现的更加充分,正如董其昌题跋“画洞庭不当繁于树木,乃以老木缘岸,寥阔之势从此画出”。从整体体势上观察此画,可以说赵孟頫不愧是“构凌云合手”,它是以较远并较高的位置取景的,所以画面前部呈鸟瞰的感觉,这样主体山石的中部显得更突出,它并不比近景,离观者更远,这种构图方法和造势手法是很高明的。另一幅《幼舆邱壑图》山麓绵亘,大石小石成团状,层叠交织,并形成几个开合,占去画面上部。左侧山峰顺势直落,山下溪水环绕,其间有一细流穿过山脚和碎石而注入江中,溪中碎石可连成轴线状和山的起伏相呼应。在坡上有十余株高松,枝叶繁茂,它和溪流相应成趣,画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谐而统一,左岸长松丰茂,右岸平坡空白处盘坐一人即谢幼舆,双手抚席,衣带下垂,目望江天。画面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最后将高潮部分放在了赏心悦目的空间里,此经营正再现了顾恺之的意图“宜置此子于邱壑中”。除以上作品外《鹊华秋色图》综观全画,也是水陆交接,汀岸转换,平原远近,林木或聚或散,屋宇错落有致,各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呼应。赵孟頫的另一幅《江村渔乐图》虽是小品,但也坡岸逶迤,层层叠叠,江流婉转,小船、小屋、远山、近树相映成趣,颇具匠心。

二、山水画艺术技法师古人,又和古人有别

他在山水画中的艺术技法,学古人,又不同于古人,用简率浅淡的干笔皴改变了纷繁复杂的皴法和大面积的层层渲染,使画作从而具有士大夫的淡雅清新的文人之气。如在《鹊华秋色图》中画平原,坡岸师五代董源的长披麻皴,略参以解索皴法,但与董氏又有所不同,多以干墨、淡墨层层破之,较董氏细致,树身用重叠往复的线条皴之,类似董源笔法,却轻而灵活,质感十足。林木多作枯枝、疏叶,与董源的厚密有所改变,正如赵孟頫所云:“吾所作画,似乎简率故以为佳。”所以画中垂柳枝叶更加疏朗。笔法上细秀婉约,不同于董源的苍浑,正如董其昌云“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赵孟頫能在笔势中求笔致,在皴法上笔笔到位,线条的轻重、缓急、疏密,落墨的深浅、干湿、浓淡,都力求自然,在生命的节奏中无处不体现生机。赵孟頫在《松雪论画》中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在《幼舆邱壑图》中所画山石、坡岸均采用用线勾勒、无皴无点,只在树的根部,石头的缝隙,间饰以小草,树节等处无再加点,其法不失唐代山水之貌。《江树渔乐园》更能体悟到子昂所谓的“古意”,其中大树学李成、郭熙,但是枝和叶均无复笔。石头用线极细,不以皴擦,只施以淡墨,再敷以青色,不同于郭熙的《早春图》那种繁复层层叠叠。小树之叶又似展子虔的《游春图》上山间的大苔点之点,先施以淡墨后用汁绿而不似于展子虔后用线圈之,其中山、石、坡、岸皆无苔点,从而保持了李照道、赵伯驹的画法。更如清代吴其贞云:“画法有勾无皴,丰姿妍媚,复有古雅之气。”其实是为了达到“粗有古意”的目的。赵孟頫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他学钱选,而得其师赵令穰的清润,学赵伯驹而得士气,学董源而得浑厚,从而又突破之借以己用,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简率”之风。

三、赵孟頫鞍马、人物独具匠心、力求自然

在赵孟頫的传世绘画作品中,以人物、鞍马为题材的比重最大,其中有著录者就有百件之多。人物、鞍马以唐人为旨趣,用笔线条雍容、赋色高华、构图精严、意趣盎然、而又力求自然。其中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秋郊饮马图》是赵孟頫五十九岁时所画,也是他晚年鞍马画的典型之作,画中描绘清秋郊野放牧的景色,野水长堤,一马倌跨马挽缰,驱十余匹马,群马或追逐或缓行或低头就饮,画面生动、活波,情趣十足。在布局上采取露地不露天,右开式构图,并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法有机组合起来。在安排藏与露的关系上也颇具匠心,把画的重心放在右半部,而人和马向左走,来处藏在了画外。赵孟頫通过两马的追逐,而让观者感到画外还有无限景致,从而给观者以遐想的空间。用笔苍逸中含清润,古朴中含隽秀。他成功地将青绿和水墨,唐人鞍马和宋人鞍马,把“行家画”的技巧和“文人画”的笔墨情趣、精神气质融为了一体。赵孟頫人物画传世作品极少,并大多想象之作,他认为“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红衣罗汉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是他五十一岁时所画,画中罗汉采用唐代阎立本的铁线描法,这符合他的标举士气,只学唐人的特点。为了保持画面线条的和谐,于是树、石、藤、草、坡的根部等同样施以铁线描。在树皮的皱裂、树节处的凹陷,根部的盘亘、刻画备至,均采用雕凿之法。石头错落有致,除轮廓的勾勒外,凹处及阴面用雨点、芝麻等皴法皴之,并力求生涩,其法接近晚唐。树叶、藤叶均双勾,石无苔点,此又是初唐之法,但坡根的细草、草中的小花,线条精美,摇曳自然,与树上下垂的枝藤呈呼应状,这在唐人画作中是没有的。

四、花竹引书法用笔、标士夫之气

除山水、鞍马、人物外,花竹也是赵孟頫常画的题材,并以此标士气,用以自娱,以寄其文采风流,清高自赏。他尽洗院体画工致华丽细腻的画风,笔法上讲求书法线条的意韵,形式上力求清新淡雅。他在《枯木竹石图》中题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种“书画相通”的思想,对文人画家影响很大,至明代董其昌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细化,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赵孟頫的枯木竹石主要学文同、苏轼,南宋赵孟坚等人的画法,不求形似,但求意韵。他认为画石用书法中的“飞白”,枯木用大篆法,竹用“永”字八法。这种提法在《窠木竹石图》中体现的极为充分,其中窠木中锋运笔,线条刚劲有力,老干枯枝用淡墨画出,苍劲挺拨而又圆浑。竹叶用“个”“介”字之法,自然而不做作。竹干笔法“竖为努”、竹节“点为侧”、竹枝“勒”“啄”等灵活运用。其笔势一撇一捺,既力度十足而又含蓄,把竹叶的茂密厚实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杨载题子昂《墨竹》中云,“蘅兰倚修竹,寂寞生幽谷侧石状奇峭,横竹枝扶疏”。《窠林竹石图》中上有张伸寿题跋此句为子昂“平易之作,然而天真萧散”,下有倪瓒跋语“早年落笔,便为合作,岁月既久,愈老愈奇”。赵孟頫的成就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水墨竹石枯木约始于唐,至宋有较大发展,至元代子昂加以强调,形成一时之风气,至明清向奔放潇洒发展,笔墨也更灵活,故此子昂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作品意味深长、充满伤感

赵孟頫由于宋遗民而仕元的身份,应肩负着对宋室不忠的道义重担,把自己的感伤、凄悲之情通过十分隐晦的手法,在书画中表露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在《洞庭东山图》题跋曰“川可济兮不可以涉”一语道出作者的现实的政治生涯,只可以济渡而不可以深涉,他明白政治的险恶,故无意在宦海沉浮,其中一段时间里他“力请补外”暂还江南。另有一幅《二羊图》整卷只画二羊并无他物,此种构图之法让人不难想到唐代韩晃的《五牛图》,其羊的动态也和五牛图中其间二牛的动态极其相似,二者之间的关联足以显示前者受到后者的影响。他保留了唐代动物画的分段间隔之法,排列有序,但它又不同于唐人,赵在画的左侧提了数行墨迹,此墨迹和两羊既对比而又相辅相成,故它已是构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此作是一幅平常的动物画,因他在画左题到“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可见此画是即兴之作。从构图和画面上看也正如他所说过“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但赵孟页頫假装以游戏性质画此画,很可能肩负着沉重道义的重担。其实在他的诗词中一再表示羡慕那些古代忠臣,而对自己曾晋身仕元而感到哀伤,对自己的双重身份也感慨万分,曾写下《自警》云:“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夫人管道昇也认为他受元廷使役的处境没有意思,曾填词数首劝其归隐,其中《渔父词》中云:“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至老年他倾心佛道之旨,以书画为乐,并认为“人谁无死,如空华然”,在平淡中度过了最后时光。纵观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可知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他既面对正规画的拘于形似,又揭示文人画的士气精神;既面对文人墨客的翰墨游戏,又强调绘画讲求功力的本体精神;既面对严整的技术规则,又体悟到简率萧散的意韵;他呼唤绘画传统价值的同时,又力求表现多元的艺术完美性,赵孟頫的艺术成就和绘画方面的修养是空前的,他成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