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艺术创作价值缺失

时间:2022-06-27 06:58:02

教师艺术创作价值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高校教师在充分享受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高校教师一时间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开始用金钱来衡量了。他们不再读书和思考,没有了自我超越的冲动,对艺术创作失去了激情,也不再对艺术教学有所憧憬,市场改变了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学的原始动机。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正在淡化和缺失。从小的方面看,作为艺术家个体的艺术生命之花正在凋谢;从宏观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层面看,后果是灾难性的。可见,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中学术价值的回归,对于艺术家个体及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现实意义。

一、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定位

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纯艺术创作上,具有非商业性特点,强调作品的思想性、批判性和当下性。要求对艺术本体语言进行探索,强调艺术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作品的个性和新锐意识等。其次,艺术创作的学术价值要以社会对其是否需要,即社会价值有多少为基础。真正的艺术品必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首要是社会价值,艺术应有对社会的启迪教育作用。在商业价值上学术价值优先,这样才能巩固其商业价值。就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艺术创作现状来看,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围绕作品能否进入市场、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效益而大做文章的。淡化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淡化了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淡化了对艺术家关于社会生活感受的真实表达,也就缺失了艺术的社会价值,同时也缺失了重要的学术价值。那么其商业价值又有多少呢?无疑是微薄的。

二、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中学术价值缺失的原因

(一)认识生活和思考生活的缺失

在理解中有所发现,由发现引发个人的思考与情感,探索美的所在。生活是艺术创作的载体,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读图时代,照片、图片、各类图像、影像无处不在。这使得一些高校教师有了可直接利用的创作素材,需要什么上网一搜即可。使其对深入生活不以为然,甚至当成了一种负担和累赘,认为深入生活是“老观念”,会妨碍创作。这说明我们在读图时代正逐渐远离生活,远离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如今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基本上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体验生活的方式也仅局限于“走马观花”。例如:许多高校的写生课一般是去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或较为偏远的乡村,注意力一般是放在人物服饰或破旧的建筑物上,并抓拍一些照片,回来后依据照片进行创作。这种浮于表面的体验生活方式难以触及生活的本质与真相。20世纪50、60年代的艺术家们会带上画具深入农村、工厂、部队,亲身体验火热的生活。与农民、工人、解放军战士共同劳动生活,结下深厚的友谊。正是他们对生活真诚的感悟与思考,才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持久不衰的生命活力。因此,无论艺术创作现状如何繁荣,艺术家个体或是群体都不能忽视“艺术来源与生活”这一真理。要真正用艺术家的视角去认识生活和思考生活,再将所感所想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出来。真正做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统一,使作品具有恒久的生命活力。

(二)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缺失

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属性。当然,以艺术创作为己任的高校教师群体也不例外。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要关注当代、关注社会,要把个人灵感和艺术家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目前高校对于某位艺术家挣了多少钱的话题被提升得太过重要了,这会在教学中产生一些误导。在当代的艺术领域内,评判艺术的标准几乎都要用经济衡量。艺术家的责任感在不断滑坡。这种社会责任意识的衰退,甚至消失,似乎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家的一个“行业标志”。有人认为纯艺术出路太少,全国大展入选不了,入选了也拿不了奖。不如实际点,转向市场捞钱。为了生存走市场道路本无可厚非,这也是艺术发展的趋势。但为了名利出现了惨重的人心“蜕化”,那种公共道德、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被许多人当作过时的东西丢掉了,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三)激情和才气的缺失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激情和才气构成了作品艺术价值的真正中心。正如贝多芬所说:只有发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有人认为,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要找到好的创作题材,能焕发出创作激情的题材。为此,很多人去了云南、藏区等地寻找迥异的地域特点,认为只有在这里才有创作激情。当然,外出采风创作十分必要,可以开阔眼界,激发创作欲望,学习和提高创作能力,加深对生活更真切的体会。但若盲目的将创作激情寄托于外出创作是很不现实的。很多人走马观花般出去一趟,拍了点图片回来,再关起门搞所谓的创作,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在哪里?例如:有的人习惯选择诸如西藏等民族题材来进行艺术创作,希望能以题材的独特在展览中取胜。但由于缺乏创作的激情和才气,作品往往显得十分苍白和肤浅。这其实是一种创作投机。没有创作激情的作品是没有艺术内涵的,更谈不上学术价值的体现了。有人认为,如今的创作题材已穷尽,没有可以唤起内心创作激情的题材了,看什么都一样,见怪不怪,这是一种审美疲劳的表现。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看题材选的如何,其根本问题在于艺术家自身对常见题材的认识与表达。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就会有创作激情的火花,这样的创作才是快乐的,作品才能感动自己,进入观者的内心,才会有价值。

(四)真诚的缺失

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再创造。作为其结果的艺术品,给人的首先应是一种感染力,是一股真实感情的流露。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一切信息都是其创作者内在艺术修养、文化素质的真实流露。也正因如此,艺术品才可能与观者产生共鸣,唤起观者内心的审美情绪,以达到艺术创作表现“真、善、美”的目的。艺术家应该把自己的感情毫无掩饰地真诚地宣泄出来,用一种独创的、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作品中把自己的感情带进去。这需要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有真诚的态度和坦荡的情怀。艺术创作不能强求,一定要有自我,它是一种不带任何矫揉造作的真诚的呐喊,是一种放肆的自我情感的宣泄,是一眼从心田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笔者认为艺术就是“感动”,艺术家应该歌颂真善美。哪怕是揭露丑,它最终也应该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真诚态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人要坦诚,做学问更要求真务实。以真诚平和的心态去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传达自己的、哪怕是不够成熟的创作理念和美学内涵,可能都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感人,也为艺术家未来的真正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尊严。

在艺术创作领域,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是无法回避的前提和重要原则。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品质。那些没有学术价值的作品,要么以单纯的娱乐为标榜,空洞而浅薄;要么以追求简单的流行时尚为己任,迷失了自我价值;要么沦为纯粹的商品,学术品味丧失殆尽。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创作中的价值观定位偏离造成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明确了高校教师艺术创作中价值选择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针对哪个人,而是作为当代高校艺术创作的倾向或思潮提出的。希望以此来警醒人们艺术创作不能丧失价值底线,艺术创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