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实现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12 09:50:17

浅谈积极心理学实现人文关怀

[摘要]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研究领域掀起一场关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运动,其广泛性、积极性、目的性的独特性质,博得广大心理学界的眼球,并逐渐拓展成为世界性的心理学运动。文章在全面剖析积极心理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在心理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意识到人文关怀是现阶段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和新出路,并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对积极心理学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从教育理论向人文关怀转变,努力为师生打造温暖的“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院校;人文关怀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从临床医学领域来看,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更多的是对人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的关注。据相关资料显示,传统心理学研究多在压力、抑郁、恐惧、焦虑等不幸生活方面聚集,对社会中心理存在障碍群体的关怀和指导相对较少。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之风逐渐兴起,马丁•塞利格曼作为著名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对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化研究。经研究,积极心理学中对价值性、正确性以及进步性事物的追求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权利,是对人本能的有效反映,帮助且对社会环境和技能进行适应和掌握[1-2]。尽管研究执行难度较大,但其解释方法最为直接,且能够在人们奋斗过程中建立明确的目标。心理学家对待积极心理学往往报以开放和欣赏的态度,认为是激发人类潜能的重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Seligman以积极主观体验、积极制度体系和积极个体特征对其进行定论,如果人们对生活深感困顿、无意义,积极心理学能够实现对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引导人们独自走出异常状态。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异常状态”始终处于研究核心,但缺点在于剥夺了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性。甚至直接忽视责任、希望、创造、勇气、灵性以及毅力等人性特征。Seligman基于条件反射试验,观察并探究狗对电击的反应,从中得出习得无助现象,习得乐观以对立面形式逐渐显现。该现象除了在动物中出现之外,人类也是该现象的影响者,通常情况下,面对难以调控情境时人类所付诸努力终将归于无力,遂弃之,并衍生出一系列消极性行为和心理,这种现象便被称为习得无助。而习得乐观则继承上述现象特对岸,在治疗抑郁症疾病中两种理论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目前,对于积极情绪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观幸福感和(subjectivewell-being)和乐观(happiness)是两项主要研究内容。其中,人们主观幸福感在获得时容易受一些稳定或者变化原因影响,如,社会关系、人格特征、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环境等等。而对于人乐观程度的测量,可通过问卷形式进行研究,如,归因风格(ASQ)问卷、测量乐观问卷以及儿童归因风格(CASQ)问卷[3-4]。乐观是人们对事物积极性一面的深度挖掘,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感和快乐感,避免焦虑、抑郁或者恐惧等不良情绪的侵扰。

2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

心理问题在学生中较为常见,是病发的主要群益之一。据相关机构调查研究发现,20000名职业院校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不达标,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将近32%左右,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各占28%、3.5%和0.5。另一份资料显示青年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占总人数的12%~29%,而30%~60%学生因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业,最终提出退学申请,各类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时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随之升高。由于受不同教育环境、教育阶段以及教育境遇的影响,学生在心理特征上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主要包括以下集中: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勇于表现自我、善于交往、渴望独立;严重的厌学心理;强烈的自卑感以及缺乏自信心。上述心理问题在学生情感、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择业心理、个性心理等方面均有所体现[5]。(1)情感心理问题:学生情感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一方面,青年时期学生面临择业问题容易在情绪上产生波动,激动、兴奋、悲观、愤怒均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高强度情绪。另一方面,缺乏周围人、事、环境等的关注。国外心理学研究报告显示,当下社会环境中,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此外,学生不具备承受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的能力,在压力持续剧增状态下情感状态一度濒临崩溃。(2)人际交往问题:同学、老师以及家长是学生主要人际交往范围,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交往对象为异性时,对爱情和友谊的界限划分过于模糊,容易受到感情上的伤害;②学生由高中过渡至大学以后,对老师的依赖感难以一时之间摆脱,若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教师存在不恰当行为时,则容易引起学生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③学生不远参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将情感和社会关系寄托于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热衷于在网络中寻找“知己”,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严重忽视,使得学生实际人际圈范围逐渐缩小,并在他人心中留下心理障碍的形象。(3)学习心理问题:厌学是最常见的一种学生心理问题,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多为下下策,对学习生涯缺乏明确的目标,对所选专业的兴趣程度不高,学习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自信状态,难以从学习中收获更多乐趣和知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不愉快心理情绪在学生内心大量积压。(4)择业心理问题:中职学校教育目标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主,这也是学生自身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伴随有一些矛盾心态,如,紧张、兴奋或者等,容易产生依赖、焦虑、退缩等不良心理状态。一方面,学生出于对学历和专业的顾虑,惧怕自身没有与本科院校学生竞争的优势和能力,因而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在自我剖析过程中过于片面,在具体择业过程中多以体面且待遇好的工作为目标,导致产生一些思维定式。(5)个性心理问题:学生往往认为在学习和就业道路上,自己所扮演角色为失败者,在理想追求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精神萎靡不振,思想落后,不思进取,态度散漫。另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意识严重匮乏,对家人的依赖性较大,不具备适应激烈竞争市场的能力,容易滋生严重的精神依赖。

3人文关怀-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从本质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拉近两者之间距离,使教师以学生心灵成长教育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来看,“问题解决”式心理教育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难以形成平衡关系,使学生直抒己见,与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宗旨背道而驰。因此,职业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向“人文关怀”形式积极转变。《周易》中所提出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一词最早出现时间,具体可追溯至3000年前。其中,“文明以止”是有效制约一些文明行为;“化成天下”值得是对民众以文明精神进行感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文关怀在传统含义的基础之上在内容和范围方面不断拓展,实现了教化向现代化的演化,例如,肯定并尊重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高度关注人当前生存生活状态,认可人的尊严和人性化生活条件,追求自由和开放等。因此,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是人类文明进步结果,符合现代人对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与追求,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生活品质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文关怀兼顾三种目标,一是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手段;二是促进核心理念的形成与价值追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开展多以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为核心,赋予学生更加完善的人格,使学生从心灵出发对自己进行改变;三是对学生内在潜能进行深度挖掘,以完整人格为标准进行塑造,并以学校为依托进行学生良好成长氛围的创造。在充满关爱和安全感的校园环境中,学生释放心灵,通过与同学和老师友好交流与和谐相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对自身人格进行不断完善,努力成为拥有完善心灵的人。以人文关怀方式对学生心理发展予以支持,是学校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一种有效现身,作为当前最为流行得心理学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以科学方式对心理学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人的发展、快乐、幸福等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6]。此外,积极心理本身激能够对心理问题产生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个体发展过程中实际所存在问题的关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遏制问题的产生。

4心理健康教育实例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将人文关怀作为整个职业教育的特色。文章以实际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为例,全面分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第一课:心理学无处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学是教学开展的第一要义,建设心理健康课程团队是课程的主要目的。对针对教学对象通常为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该群体初次跨进校门,面对全新、陌生的环境,难免容易展现出各种不适应。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学的积极开展基于学生现状,以学生自我介绍方式,鼓励学生中交流沟通,并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增强学生对校园中的环境、人、事物等有所了解和熟悉,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学生适应性的有效提升,为学生良好人机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作为积极心理学中最为主要的一门课程,学生尚无法深入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课程以教学课本中的选择题为切入点,再转至生命中的选择题,形成对学生动机的彻底激发。同时,为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勾起学生心中回忆,实现由外在社会向内在体验的积极转变。此外,以生命中最珍贵的五种东西为题,对学生进行考验,逐次对其中某一种进行取消,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以该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深刻反思,视自己为主体践行人生道路。第三课:我的目标我的梦想-目标是梦想的航向。教导学生面向未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学生以自身发展为基础实现由理想到现实的体验过程,将“幸福”引入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心想事成”所带来的幸福感,通过虚拟化的“价值拍卖会”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拍卖会。第四课:家-寝室关系。同伴关系,亦或称寝室关系是职业院校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学生在面对和战胜抑郁、焦虑以及压力等不良情绪过程中,稳固良好的亲情、友情和人际关系是其制胜法宝。该课程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信任感的全面提升。设置“盲人”游戏,让学生扮演盲人体会歌王帮助的心情,使扮演聋哑人的学生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幸福。而信任作为同伴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该课程的开展为学生享受一场信任之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意识。第五课:学会倾听-倾听的艺术。在人际沟通中最有效地方式是倾听,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需学会有效地倾听。该课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通过“我说你听”游戏的开展,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了解倾听的难度。对于倾听有效性的衡量,除了听见之外,还应用心、耐心、诚信听清听懂。第六课:生涯规划-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认识你的生命的彩虹。课程通过霍兰德测试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和自己兴趣、能力、素质更匹配的职业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学习。5结束语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该理念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之上,还在某种程度上构建起与学生人格健全教育相适应的模式,促使学生对幸福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生发展的自由化与全面化。保持学生学习激情和提高专业能力,为学生“勾勒”职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15,16(4):562-566.

[2]周雅,刘翔平,苏洋,等.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6,18(12):590-597.

[3]吴增强.人文关怀与生命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向的思考与行动[J].大众心理学,2014,9(4):138-139.

[4]李玲.人文关怀视角下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学校应对策略刍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7(11):235-236.

[5]渝水香.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视角[J].2016,13(6):167-169.

[6]庞捷敏.从问题取向到人文关怀——将幸福教育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15,28(1):287-289.

作者:尚英武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