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现今大学师德构建的路径

时间:2022-11-18 04:36:33

刍议现今大学师德构建的路径

1.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兴趣和目标的养成

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个学生为根本。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教师要关注到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孝通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了解了每个个体的兴趣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质形成自己的目标追求。

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兴趣和目标的养成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Dr.HowardGardner)于1983年在他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种智能构成。每个人天生都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可以改变,可以训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轮廓,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在我们从事任何复杂工作的时候几乎都要唤起和使用多种智能,每个人都倾向于使用自己的优势智能。由于个体的遗传和生活的环境不同以及所受教育的差别,每个人的优势智能有差异。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其它智能的培养。那些考上名校的大学生是因为这两项智能比较突出。没有考上名校和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因为这两项智能不是他们的优势智能。众所周知,姚明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也取得了成功,这得益于他的身体运动智能比较突出。可见,每个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智能,加以培养和利用,都能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找到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3.利用社团引导学生个体兴趣和目标的养成

大学都有学生社团,社团可分为专业社团和非专业社团。专业社团是以相关专业为依托而成立的社团;非专业社团是不依赖专业而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而成立的社团。专业社团的成员一般由对某个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构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第二课堂的作用,除了让学生协助自己完成相关实验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做一些科研项目,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书本上没有的,老师也没有讲到的,这时候就要告诉他们要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不断试验,并告诉他们试验可能会失败,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当他们把所有的失败都经历了成功自然会到来。让学生在失败中思考、感悟和体验,当成功到来时,他们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通过做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也可以培养自己得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能,寻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非专业社团一般没有专业教师参与,由学生自发组织,自己管理。辅导员可以利用非专业社团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以我校的“创业兴趣小组”为例,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迫于生活的压力,一部分人选择了创业。但是创业难,成功创业更难。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这与创业者缺乏相应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应强化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辅导员可以组织“创业兴趣小组”成员观看一些成功企业家现身说法的视频,比如“马云与80后面对面”;也可以观看一些有关创业的“真人秀”,如“赢在中国”等。通过对创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然后让他们模拟创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完成自己的创业。

作者:殷东林单位:信阳农林学院生物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