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设计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

时间:2022-07-22 08:34:13

佛教建筑设计思想特色与风格分析

摘要:中国佛教建筑设计风格独特、设计思想典型,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洗礼,我国佛教建筑风格更加鲜明,设计思想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思想特色与风格研究,对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非常巨大的参考价值,对我国建筑体系与建筑风格的形成也会有所助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特色;风格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历史悠久,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人文思想的浸透,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在设计思想与风格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建筑类型产生了深渊影响。本文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思想特色与风格展开研究,能够为中国本土风格特色建筑群体设计思想的形成提供一定支持。

1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

传承古代佛教建筑的思想理念,追求佛教文化思想核心内容,根据中国特有的文化思想特点,专注佛教文化与皇权思想融合建筑设计,形成对后代有着深远教育意义的设计风格。中国古代君权具有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但对于神权而言,也只是次要地位。古代的寺庙建筑,体现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展现了对鬼神的敬畏态度。皇帝对于宗教理念也认识颇深,对于佛教的因果轮回、道教的清静无为也加以学习和思考。对于中国的佛教思想,历朝皇帝都对齐倍加恩宠,甚至会赐予匾额作为对其理念的认可。但假如当时所遵从的宗教理念与皇权产生干涉,则势必会遭到制约。我国古代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等皇帝都曾下令灭佛,但持续时间都较短,由于这几代皇帝对佛教思想的限制,致使当时的佛教建筑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佛教的寺院、殿、塔等遗迹也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我国的佛教思想根深蒂固,历代统治者都相继学习了儒家的思想,而儒教中又蕴含着佛道理念。与此同时,佛教与世俗皇权的统治理念和思想统一有着一致性,因此更受各代君主推崇。在遵循统一的佛教理念以后,举国上下学习佛教思想,促使皇帝更方便进行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佛教思想也维护了皇权的统治力度。东晋时期,皇帝更加信奉佛教,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这也就有了后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经典诗句。由于佛教理念良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此佛教与现实理论有着很多共同点,在思想统一方面起着更好的规范作用。作为中国古代寺庙的主要色调,黄色被皇家宫殿作为主要色,展现了佛家本身的尊贵和安乐,又体现了皇权的神圣而不可侵犯,展现了皇权对于世界万物的统治能力。比如:作为皇宫主殿以及佛殿的主要的建筑形式,主殿顶部都采用最高规格的庞殿顶;并且只允许皇宫和经批准的王府和寺庙使用斗拱的建筑。黄色是宫殿的主要色调,对于菩萨殿和王府,则只能使用绿色琉璃瓦进行装饰。为进一步展现对于皇权的尊贵,皇帝还会有更高规格的建筑体现,整体建筑风格恢宏大气,要高于一般的寺庙建筑以及王府建筑。佛与菩萨虽然在神权中占据不可侵犯的地位,但绝不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受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的限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必然更需要遵从中国文化的思想理念,而其本身的思想只能作为一种理念的继承,绝不可以独树一阁形成新的思想。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本土的文化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了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形式。

2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阶段

汉代早期,佛教发展昌盛。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而我国对于佛教建筑的记载,则出于东汉,主要记载为洛阳的白马寺。白马寺在东汉被建成以后,佛教思想也同步传入了中国,并逐渐完善,进而出现了一座座佛家专用寺院。在佛教思想传播的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宗派,同时寺庙林立,但比较被人认可的还是白马寺的佛教思想。白马寺比较遵从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佛教的起初建筑布局遵从印度的西域化建筑理念,即在佛塔中心设立方形的庭院,而在时间的传承下,整体的寺院布局也有了更多的样式。在接受了中国阁楼式的建筑风格以后,寺庙的整体气势也有了明显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历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处于动荡时期的佛教文化、思想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比较严重,而佛教、道教的兴起,促使更多的建筑风格展现佛教的风格,此时涌现了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佛教宫殿的迅速崛起,使人们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更加严重,促使佛教理念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由于受到佛教建筑风格的影响,我国北魏都城洛阳和南朝都城建康都涵盖了佛教的建筑风格。目前发现的石窟建筑,也都蕴含了较高的佛教建筑理念,比如:云冈、龙门、天龙山、敦煌等遗址。作为远近闻名的龙门石窟景区,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他被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在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多个朝代以后,受到近150多年的时间洗礼,最终形成的规模宏大的历史遗迹。龙门石窟展现了唐代时期皇家贵族的建筑思想,也是皇权意志和行为的一种展现,体现了比较尊贵的皇家理念和思想风范。龙门石窟的整体造型涉及了较多的佛教信仰流派,其中的各种素材也比较罕见,展现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人物造型和文字记录上,龙门石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及变化状况。隋、唐及两宋时期,佛教思想日趋鼎盛,这也最终形成了佛教宗派。在佛教宗派被正式创立以后,民族化思想逐渐与佛教思想融合,让佛教理念在中国本土上被更广泛的传播和学习。

3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风格分析

3.1佛教的布较石窟。查阅大量的历史数据我们得知,佛教石窟主要起源于古印度,在资料中显示,我国佛教石窟的起初建筑数量非常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被完整保存的石窟并不是很多。查找佛学的理论和建筑上的风格及装饰特点数据得知,在佛教的历朝发展过程中,比较著名的佛教石窟,则是位于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我国的佛教石窟中,在建筑时蕴含了大量的风格及特点,其中展现了当时的设计理念和思想,比如:石刻的花鸟鱼兽,香云以及瑞草展现的佛家贵族气派,进一步阐述了佛教思想中所蕴含的慈悲、怜悯、仁爱等思想,用于点化众生和普度众生。对于不同的思想理念,以建筑的方式进行传承,体现了建筑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更具历史研究意义。由于不同建筑风格都展现了特殊的思想内涵,方便进行佛学文化的传播和内容的延续,纵观历史事件,佛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我国丝绸之路的出现,也让佛教思想变得更加完善,佛教理念的传播有了新渠道、新方向。3.2中国佛教寺院的布教环境。“努斯”在佛教建筑装饰中有特殊的含义:①佛教建筑装饰中可以看到很多飞天的图案,这是佛教自由、完美思想的体现,祥云代表着极乐世界的快乐与和平,通过这些图案向世人诉说着佛教弟子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希望世人能够以这样的心境、思想待人处事,希望世人多行善事,百年之后可以荣登极乐;②佛教建筑中还有很多莲花的图案,莲花图案所表达的是人世间的真善美,莲花代表着庄严、纯洁、借莲花来体现神的高洁与神圣。人生在世要追求美好的事物,要诚实、善良、不盗窃、不妄言、不杀生,具备这样的高尚情操,才能够保持自身的宁静与纯洁。做到了这所有的要求才能够获得佛的肯定,才能够达到极乐世界;③牡丹花图案的运用,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象征着富贵繁荣,牡丹在中国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文化内涵。在佛教建筑环境中采用牡丹的团,体现了佛在人间传播的圆满和成功。同时,牡丹是能够体现佛学中无我、纯净、慈善等禅意。另外,还有很多花卉福安富有特别的含义,比如石榴代表功德圆满,葡萄象征果实累累等,这些设计在佛教寺院环境中非常具有特色,也体现了中国佛教建筑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3.3寺庙建筑群规划布局。建筑群是多个建筑组合而成的,单独的一栋建筑就好像一段话、一个文字,而多个建筑组合起来,就成为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展现着某一个主题,建筑群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佛教建筑群在布局规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则,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这个复杂性不是多余的和杂乱的,而是通过群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有机组织起来的,它就会产生其他艺术品不可匹敌的深刻性。使人们仅凭着对这个复杂结构的“领悟”,就可以产生深刻的心理效应。而群体组合布局恰恰是我国传统寺庙建筑群的一大特点。在封建社会,孔子受到极。大的崇敬,由官方建庙崇祀,就是各地的孔庙(又称“文庙”),是一种广义的祖先崇拜。中国最大的孔庙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建,由皇家主持建造,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曲阜孔庙坐北朝南,宽约140m,南北长达600多米,狭而深长,如图1所示。自南而北,全庙由许多进院落组成,前三进是前导,第四进大中门以后是孔庙主体,门内有高大的藏书楼奎文阁。第五进东西东西横长,有横路通向城市干道,院内有各代碑亭13座。第六进分左中右三路,以中路为主,大成门内的杏坛象征孔子讲学的地方,覆重檐十字脊歇山屋顶。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石头檐柱满雕盘龙,屋檐为重檐歇山顶,规格很高,殿前宽大的月台在举行大祭典是陈列乐舞。院落东西廊庑奉祀孔子门徒和历代大儒。院后有寝殿,祀孔子之妻。第七进中路为圣迹殿,藏孔子圣迹图石。建筑大多是黄琉璃瓦,红柱红墙白石栏杆,通行明清北京官式做法。全国各地的孔庙布局大致相同,中心对称的布局,突出了主殿堂的尊贵地位,正如儒家提出的“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思想。同时中心布局,更是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执其两端而取其中,不走极端,百举不过,追求普遍和谐,是一种“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

4结束语

中国佛教建筑历史优秀,建筑风格与设计思想受到中国传统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随着中国建筑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风格与思想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思想与风格进行了研究,旨在助力于我国当代建筑设计完善与发展,希望能够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杨卫波.解读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D].湖北工业大学,2009.

[3]袁牧.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D].清华大学,2008.

作者:黄湘怡 单位: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