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跨国公司国际迁移战略理性选择元素论文

时间:2022-12-21 03:21:00

剖析跨国公司国际迁移战略理性选择元素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公司国际迁移现状,以日本跨国公司国际迁移战略的选择为例,分析了国际迁移战略理性选择的七大因素。研究表明,迁移战略和差异化服务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国际迁移是跨国公司分享全球价值链、促进企业成长的战略新途径。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迁移竞争战略全球价值链企业成长

问题的提出

国际迁移是指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活动中的一个业务或多个业务转移到国外的经济现象。国际迁移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成长战略,且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接受和实施。

自2004年以来,索尼、东芝、日立等制造业巨头纷纷采取迁移战略,加大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形成迁移后的新的制造基地。如松下宣布将在中国杭州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日立则计划在原有10亿美元投入的基础上,未来3年内再向中国追加投资10亿美元。日立、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2006年计划达到1万亿日元。东芝、索尼预计2008年在中国的营业额将超过日本。中国一时成为日本跨国公司重要的国际迁移首选地,这与日本媒体提出的为“战胜中国制造”企图阻止日本企业大规模向中国迁徙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际迁移现象已引起了中日两国企业界的共同担忧。日方担忧外迁可能会引起日本经济“空洞化”和高新技术外流,从而改变日本经济在东亚雁形经济结构中的“头雁”地位。中方则担心日方企业不纯的迁移动机以及动态调整的国际化战略,会使本土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更为强大的压力,许多企业有被跨国公司收购或兼并的可能,且许多产业格局会因此被打破。为了化解他们的担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日本跨国公司迁移中国的动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企业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并销售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说,资本的流动,产品的流动,企业家甚至企业的流动,都有可能超越曾经有过的诸多限制,向着能够提供最佳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国家或地区流动和迁移。根据产业理论和竞争理论分析来看,跨国公司迁移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摆脱国内经济困境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影响,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市场低迷。由于在高速发展中潜伏的泡沫开始破裂,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经济进入了持续十年的衰退期。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业不得不将生产线向外迁移,由于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中国成为它们国际迁移的首选之地。许多日本企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虽然近期在日本业界兴起的“再塑日本制造优势”的观点,并抱以很大的期望,但前景却并不明朗。

重新拓展市场份额

企业竞争和成长需要更大的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需求,是任何跨国公司都必须重视的。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使企业创新的压力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也不断增加,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在短时间里把投入成本收回并有盈利。因此,寻找并分享更大的市场是国际迁移的重要原因。摩托罗拉公司之所以将其主要业务放在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同时,靠近市场,将可以对市场有更快的反应。当日本独资或是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乏善可陈时,与它反其道而行之的欧美企业乘虚而入,抢占了许多中国市场份额。由于日本企业忽略中国市场,有些跨国公司由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例如,曾在中国市场独领风骚的日本汽车和家电产品已风光不再,丰田、松下和日立是在中国市场份额萎缩的典型代表。与之相反,中国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市场容量越来越大。这种境况也是促使日本企业近两年重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企图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的障碍

随着加入WTO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中国市场的产品和资本流动。然而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仍无法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因此,作为当代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使其生产成本最小化,使其体系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使用率最大化,必然就会利用产品、资本自由流动的特点,根据产品市场容量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获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生产要素。

国际迁移促使了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其表现形式就是跨国公司生产区位的国际化。随着欧盟15国的统一,欧洲内部的企业迁移活动及跨欧洲的企业迁移活动都在增加,国际迁移在西欧变得越来越普遍。欧洲企业的迁移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劳动力的限制、高社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降低制造成本

降低成本是跨国公司不懈努力的目标,也是国际迁移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以日立、松下、东芝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面临着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强力打压。通过降低劳动力、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是日本制造业不可回避的成长路径。

日本跨国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第一,可以获得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第二,可以降低固定成本。中国可以采取24小时连轴转的生产方式,这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昂贵的生产设备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财务损耗和自然损耗的折旧,跨国公司外迁可以大大降低固定成本,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第三,还能使产品更贴近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此外现金兑换的压力以及两地区间存在巨大的兑换成本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如今的日本家电企业正挣扎在痛苦的矛盾漩涡中,为了取得价格优势,日立等日本家电企业不得不转移到中国,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集中精力进行技术竞争

日本企业将生产线外迁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追赶欧美。

尽管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追赶欧美成绩卓著,但由于当时美国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毫无保留地向日本提供最新技术,日本企业在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并没有跟上欧美国家的发展步伐。尤其经过整整十年的经济衰退期,日本与欧美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目前,在信息技术、软件和通信领域,日本没有一家企业能与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匹敌。事实上,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只是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连同二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中国,以便集中人、财、物力发展高新技术来追赶欧美。有迹象表明,近两年,日本企业已经将外移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东南亚或中国悄悄回迁日本。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制造业保证有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这10%的核心技术才是关键,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技术是日本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将技术倾囊出让,日本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另外,日本还有一个后顾之忧。尽管它不想给中国提供核心技术,但它后来会发现不得不向中国提供技术,因为欧洲国家在向中国提供技术,美国在向中国提供技术,以换取在中国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施服务营销等差异化经营战略

跨国公司通过迁移价值链中的一部分活动,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实现差异化的服务营销战略,使营销活动更接近最终顾客,更容易使其产品或服务有别于远离市场的竞争对手,从而使最终顾客感受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比如,微软windowsxp的中文与英文版同时,让中国顾客能够最快地使用上本地化的软件,这些都归功于微软将其部分研发迁移到中国。

另一方面,产地不同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表现,国际迁移也是为了迁往那些具有较好市场声誉的区域,通过靠近市场和靠近最终顾客,为顾客提供及时服务,通过服务增值来实现差异化战略,被更多的消费者接受。例如,许多日本公司在其创业初期,产品质量低,在日本生产可能会成为其产品在市场扩张中受阻,所以不少企业到美国建厂,这样就可以标上美国制造。

优化物流供应链

高效物流系统也是跨国公司通过国际迁移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有效途径。日本是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度,大部分原材料和零部件需要我国供应商提供,越来越多的日本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与中国供应商关系的重要性。因此,跨国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产品质量、价格、柔性、提前期、交货准时以及批量等综合因素已成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

然而,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还侧重于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式,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和供应链柔性较低,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真正伙伴关系尚未形成;同时,在绩效方面,企业对准时交货的重视程度不够,供应链上的企业衔接、交流并不畅通,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还很高,供应链反应能力的整体水平也比较弱。

通过实施迁移战略,跨国公司不仅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将产品以最短的时间送到最终用户手中,而且还可以向高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效益,以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公务员之家

结语

跨国公司国际迁移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国际迁移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成长的有效竞争战略,恰当运用国际迁移战略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日本制造业大规模迁移到中国的效果证明,迁移战略应用颇为成功,不仅对近两年日本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企业在物流供应链等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共同进步和繁荣的局面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M.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NewYork:TheFreepress,press,1990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3.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中国发展出版祉,2001

4.白玫.跨国公司的国际迁移战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